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卷首语
了解一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不会不知道李立三这个名字。
但知道他最多的,莫过于在20世纪30年代某一时期,党内曾有过一次被命名为“立三路线”的机会主义错误,其代表人物正是李立三。除此以外,至于李立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进入到中共领导的最高层?在此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恐怕真正知道者就为数寥寥了。
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李立三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但也正由于他曾经有过那么一次虽然短暂(前后不超过4个月)却广有影响的失误,他作为一个“错误路线的代表”、一个党内的“另类”,长期未能得到正常的介绍和评价,以至于人们心目中的李立三,几乎只是党史教科书中的一个特定的“符号”,而并非一个活生生的人,更别说他曾经是、并一直是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个一生忠诚的职业革命家,一个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曾动摇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我们提起安源大罢工时,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般都会知道那是与毛泽东、刘少奇的名字分不开的。然而,有多少人明了实际的组织领导者会是李立三呢?当我们提起五卅运动,也都知道那是上海工人阶级的一次气壮山河的革命行动,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时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五卅运动总指挥的正是李立三呢?!当我们提起南昌起义,眼前会出现一长串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同样我们并不太了解的是,恰恰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临时常委会委员的李立三,倡导并实际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当我们……
天安门前的那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作证:在围绕着纪念碑座那组表现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进程的8幅浮雕中,就有两幅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是由李立三亲自参与领导与组织的。
李立三出生于1899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67年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如果有必要将李立三的一生进行简单归纳的话,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1-1930)可以称之为“辉煌的十年”。
这一阶段包括:在法国初露锋芒;1921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安源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在武汉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1924年任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四大中央委员会9名委员之一、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五卅运动总指挥;1926年10月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带领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1927年中共五大,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临时常委会委员,倡导并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在广州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重建革命力量;1928年中共六大后,任中央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实际主持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较快得到转机。但随后即发生了“立三路线”的严重错误。
第二阶段(1930-1945)是他回国投身革命请求得不到允许、被迫流落他乡的十五年。
李立三在实际主持中共中央领导工作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当共产国际指出其错误后,李立三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了深刻检讨,很快就停止了错误,并接受共产国际的指令,于1930年10月初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进一步检讨错误。他的检讨,得到共产国际领导成员的普遍称赞。虽然他多次要求回国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但就是得不到批准。留在莫斯科以后,他兢兢业业,努力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当时,陈云同志在苏联见到李立三的实际表现,给他冠以“坦克车”的称号,意思是说他坚强有力,不怕艰苦,勇往直前。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
在莫斯科间,李立三在王明、康生领导下,长期受到压制,进而遭到陷害,被投入苏联的监狱。经过李立三本人在狱中的奋力抗争,又经周恩来等人的过问交涉,22个月后才被无罪释放。
1939年11月,李立三出狱后,共产国际某些人仍然揪住他不放,在没有征求中共中央意见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停止了他中共党员的党籍,又不允许他回国,使他在苏联沦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侨民。共产国际不给他安排工作,没有工资来源,他靠每月从国际红十字会领取200卢布救济金来维持家人生计。从此,他与党、与祖国失去了联系,像一个孤儿,漂泊异乡……
第三阶段(1946-1951)是李立三受到党中央、毛主席最信任、最重用的六年,也是他一生中心情最愉快、工作最有成效的黄金时期。
1946年1月李立三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后,一再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加倍工作,补上15年没有参加国内革命斗争造成的损失。他抱着满腔热情,开足“坦克车”的马力,奋力拼搏,以图将功补过。先是在东北局做争取和瓦解国民党敌军的工作,为保护丰满电站立下了汗马功劳。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他重新回到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岗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给他委以重任,参加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享受副总理级待遇。在当时的新闻媒体上,不断可以见到李立三的踪影。在全国总工会和劳动部的工作中,他开拓创新,成绩卓著,世人皆知,即使在50多年后的今天,当时的一些举措仍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令人感慨与尊敬。
第四阶段(1952-1967)是李立三政治上遭受接踵而来的打击,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在夹缝中游走,直至不白命丧的充满悲情的最后十五年。
正当李立三在奋力拼搏,忘我地为党工作而且成就显著的时候,在1951年12月全国总工会第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上,他遭受到错误的批判,并被罢免了全国总工会的领导职务,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又被免去了劳动部长之职,更使他无用武之地了。从此,他在新闻媒体上消失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他成为“里通外国”的嫌疑分子。虽然名义上他还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分管工业的书记,但实际上是“靠边站”了。
虽然李立三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仍然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如既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工作,满腔热情地向党献计献策,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积极参加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凡是党分配给他的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他的劳动成果,至今还在我国的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他的许多意见一再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人如果是金子,有谁能不经过“千淘万漉”呢?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有谁能不经摔跤就会走路呢?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在历史熔炉的冶炼中,有些人成为金子,有些人成了渣滓。而李立三最终是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一样,被确认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之一李思慎曾在李立三身边工作多年。虽然那正是他日暮途穷,“虽有强烈的报国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时期,但在与他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作者仍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伟大与忠诚,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还是低潮,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对革命事业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李立三在工作中不但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多谋善断、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他总是朝气蓬勃、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从来没听他说过苦和累。他对干部要求严格,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丝不苟。重要文件,常常是亲自起草,特别是给中央的报告,绝少假手他人。他向干部作报告,自己写个提纲,出口成章,语言生动,有条有理,深入浅出,且理论联系实际,一讲就是半天,有时长达六七个小时,而且一直是站着讲话,越讲越有劲。人们无不为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常用赞赏的口气,亲切地把他称做“滔滔不绝的李立三”。他早年在安源,在武汉,在上海、广州等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就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演说家和鼓动家。李立三的口才好,文才也好。他写文章,从题目开始,到最后结尾,往往是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清清楚楚,基本没有涂改,凡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无不佩服。
李立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有绩不居功,受挫不气馁,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从不讳疾忌医;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心直口快,淡泊名利,是一个无私无畏、全心全意的彻底的革命者!
无庸讳言,李立三的确犯过错误。对此,李立三一生都在检讨。问题在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犯了“左”倾错误,不料却受到一些比他更“左”的人的长期打击迫害;因为自己不到4个月的错误,却遭受将近40年的排斥与冷遇,最后还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
这,恐怕就是李立三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大的谜了……
代序
1980年3月20日,正值母亲生日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陪同她,走进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抬头一望,父亲的形象立刻展现在我的眼前。他昂首远视,坚毅的目光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我知道,这幅标准像是父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拍摄的,生动体现了他那胜利在望的高涨情绪和乐观豁达的革命家胸怀。
爸爸,我又见到了您!多少年前的生离死别,多么漫长的峥嵘岁月,现在统统都过去了。今天,我和母亲终于在这里见到了您!
邓小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