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的人,也是希望能活着进去。(笑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站,没人能够成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耋耄老者,给新生代让路。现在你们还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将逐渐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说得这么富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圭臬。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一个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家伙,他住在Menlo Park,距离这儿不远。他把这本杂志办得充满诗意。那是在60年代末期,个人电脑、桌面发排系统还没有出现,所以出版工具只有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相机。这本杂志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但那是在Google出现的35年前;它充满了理想色彩,内容都是些非常好用的工具和了不起的见解。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做了几期《全球目录》,快无疾而终的时候,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在70年代中期,我当时处在你们现在的年龄。在最后一期的封底有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照片,如果你喜欢搭车冒险旅行的话,经常会碰到的那种小路。在照片下面有一排字: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留言。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总是以此自诩。现在,在你们毕业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30)









写履历表
  作者:'波兰'辛波丝卡

  需要做些什么?

  填好申请书

  再附上一份履历表。

  尽管人生漫长

  但履历表最好简短。

  简洁、精要是必需的。

  风景由地址取代,

  摇摆的记忆屈服于无可动摇的日期。

  所有的爱情只有婚姻可提,

  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

  认识你的人比你认识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国才算。

  会员资格,原因免填。

  光荣记录,不问手段。

  填填写写,仿佛从为何自己交谈过,

  永远和自己只有一壁之隔。

  悄悄略去你的狗、猫、鸟,

  灰尘满布的纪念品、朋友和梦。

  价格,无关乎价值,

  头衔,非内涵。

  他的鞋子尺码,非他所往之地,

  用以欺世盗名的身份。

  此外,再附张露出单耳的照片。

  重要的是外在形貌,不是听力。

  反正,还有什么好听的?

  碎纸机嘈杂的声音。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1)









心的影子
  作者:林清玄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

  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跨左脚或右脚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

  我相信除了人,这世界还有无数无量的众生与我们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烧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

  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不经过任何奋斗,恶缘就能够消失。

  我相信轮回、因果、业报能使一个人提升或堕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个陌生人的算命和改运,就能提升我们,或堕落我们。

  我也相信上帝与天神能对人有所助力,但我不相信光靠上帝和天神可以使我们进入永恒的天国,或因不信,就会使我们落入无边的地狱。

  这些相信与不相信,是缘于我知道一切命运风水只是心的影子,一切际遇起落也只是心的影子,心水如果澄澈,什么山水花树在上面都是美丽的,心水如果污浊,再美丽的花照在上面也只是污秽的东西。

  因此,改造命运的原理是要从心做起,而改造命运的方法是进入正法,不要落入外道。“心内求法就是正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迷信也是如此,想透过外缘的攀附来改变命运就是迷信,只有回来从内心改造才是正信——所以迷信不应指命运、风水、鬼神等神秘的事物,迷信是指心被向外追求的意念所障蔽和迷转了。

  佛经里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佛不能灭的定业,谁能灭呢?只有靠自己了。金刚经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道见如来。”——什么才能见如来呢?心才能见如来,所以应先求自己的心。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









羞辱是一门选修课
  作者:王聃

  近来涉猎了不少名人传记,其中戏剧家曹禺的一则逸闻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上世纪80年代,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吃午饭时,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听。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到:“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阿瑟·米勒后来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迷茫:“这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着信的时候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现在又把它用感激的语气念给我听时,他是怎么想的。”

  阿瑟·米勒的茫然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把别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裱在装帧讲究的册子里,且满怀感激念给他人听,这样的行为太过罕见,无法使人理解与接受。但阿瑟。米勒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实质是曹禺已经把这种羞辱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此时的羞辱信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笔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羞辱。

  生活永远源源不断地在制造羞辱,这是永恒的命题,比这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一年前的暑假,我决定参加一家报社的假期实习,然而表情傲慢的报社接待人员在知晓我普通院校的出身后,毫不留情立刻把简历丢还给了我:“普通大学学生暂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羞辱与尴尬刹那涨红了我的脸,在众人的讪笑下我逃跑似地溜了。回到寝室,那种羞辱感还一直在深深刺痛着我。不能够就这样放弃,受伤的我一遍遍激励自己。经过努力后我在另一家报社找到了实习的机会。直至现在,我仍然感谢那一次羞辱:是它刺激我用执著战胜了自己内心深深的失败感。

  漫漫人生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把它譬喻为一次又一次课程链接的集合,有区别只不过是对这些课程你自身能不能够做出抉择。出生的富贵与否、智力的高低之分、相貌的动人抑或丑陋,这些先天的因素可以命名为“必修课”,因为他无法由我们自身定义与逆转。而其他后天须面对的成长环境或人生际遇,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你可以在行动中彰显自我的意愿与态度,按自己的方式选择这一门“课程”的完成态度。顺义而行,羞辱无疑就是人生的一门选修课,心胸狭窄者把它演绎成包袱,而豁达乐观者则会把它看作是“激励”的别名,感谢羞辱,从羞辱中提炼出自身的短处与缺陷,用羞辱激励完善自我——曹禺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钦佩那些感谢羞辱的勇敢者,当他们直面羞辱这一门人生选修课时,当他们用人性的执著与追求超越过那些仅停留于羞辱表面的伤害与脆弱时,我看到他们正向另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高贵和境界进发。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21)









寻常幸福
  作者:竹韵

  男人已经45岁了,女人比他小三岁。一直住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有些阴,有些潮。身边不断有人买了新房子,女人便很羡慕地看着人家搬家。男人开始认真地打听每平方要多少钱,要贷多少款,每月还多少,要还多少年。两个人一起去看房,三室一厅的房子,很宽敞,很阳光,大大的落地窗好象把所有的温暖都拥在怀中。女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希望住上的地方。男人则在心理算这房子的面积与入住费用,很贵,对他们这样的工薪族来说实在太贵了,所有的积蓄都要拿出来做首付,十年按揭,每月要还近两千元的贷款,那是两个人月薪的一多半啊。可是看到女人欣喜的眼神,他终于将“换个小点的吧”这句话咽了回去。女人跟了他20年,没享过什么福,好不容易看到这么喜欢的房子,今后的十年就再辛苦一些吧,然后,就可以和她在这美丽的房里安享晚年了。

  付了首期,钥匙拿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