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句)此识是众生果报之体。故遍行于三界九地。而随他前六识造业之力。相应趣生。轮转无休。
(三句)然声闻缘觉二乘圣人。但知六识。不了更有藏识。都因小乘经中。非显露说。二乘迷于佛旨。故执为并无此识。
(末句)由此之故。能兴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与之争辩。如成唯识论中所裁者。非得已也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首句)此识之为藏也。浩浩乎深广矣哉。一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是能藏义。受诸识所熏。随熏成种。是所藏义。此识之见分为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执藏义。因此识体义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令无边有情。无始相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诘也。
(次句)藏识渊深不可穷尽。喻之如海。此识海中,以前七转识为其波浪。此波浪之起。即以其所缘之境触荡为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致此识海。弥失其湛寂之相。而愈形其鼓荡之态矣。
(三句)此识之在有情界也。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成心色二法种子。复即执持此诸种子。从过去位运至未来位。一俟成熟。即现作正报之根身依报之器界。此根身与器界。亦为此识所执受而为其相分也。
(末句)此识既有执受根身器界之功能。故有情之死。其去也独后。有情之生。其来也独先。谓三界有情。以此识作主人公。不信然乎。
阿赖耶识颂三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首句)藏识转智。亦以末那转智为衡。菩萨在第八不动地前。末那第二位转智。断我执种子。则此识不复为末那执以为我。而才始舍去执藏之义。此为第一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萨十地后。等觉位中。金刚道后心。即入如来地时。末那究竟转智。而藏识之异熟果相亦空。此为第二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变易生死也。
(三句)如来地藏识究竟转智。名为大圆镜。此识之因相一切种子。尽成无漏。故名为无垢识。此无垢识成就。同时即为大圆镜智依之而发。此为第三位转智之相也。
(末句)藏识中因具有漏种于。故为生死有情之本。今无垢识漏种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藏。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之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也。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前五识:眼 耳 鼻 舌 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
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
三量
现量 比量 非量
三性
善性 恶性 无记性
欲界
五趣杂居地
色界
离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
作意 触 受 想 思
别境五
欲 胜解 念 定 慧
善十一
信 精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四
悔 睡眠 寻 伺
心用四分: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
眼识九
空 明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耳识八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鼻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舌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身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意识五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末那识四
境 作意 根本依 种子
赖耶识四
境 作意 俱有依 种子
资 粮 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 顶 忍 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金刚道
五受:苦 乐 忧 喜 舍
八识规矩颂总表
位 规矩
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凡情 境
性
性 独影 带质
真带质
无本质性
量
现
现 比 非
非
现
性
善 恶 无记
善 恶 无记
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
界地
欲界 色界(鼻舌不行)
五趣杂居 离生喜乐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随他业力生)
相应
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信 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根烦恼三(贪 瞋 痴)
中随烦恼二(无惭 无愧)
大随烦恼八
遍行五 善十一 别境五(欲 胜解 念 定 慧)
根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中又二
小又十(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不定四(悔 眠 寻 伺)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烦恼四(贪 痴 慢 我见)
大随烦恼八(掉举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乱 不正知)
遍行五(作意 触 受 想 思)
依缘
明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眼全 耳除明 余三更除空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境(赖耶见分)作意 根本依
种子
境(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
俱有依(末那)
种子
体相
自性分别 与根难分
随念分别 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易可知)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业用
观行
眼耳离中观尘
鼻舌身合中观尘
变转相分而观二空
真如 后得智摄
动身发语 造引满业 招三界报 三性变易 五受轮转
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
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
无力断惑 借意识
修观而断
受熏 持种子根身器
界 去来作主公
圣智 断惑
转智
第八识转智时 根成无漏 故识亦无漏
而转为成所作智
资粮位中 渐伏我法二执现行
见道位 分别二执种子断 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
修习位中 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后 俱生我执断
纯无漏等觉位 俱生法执断 妙观察智圆明矣
极喜地初心 俱生二执初伏 初与智相应
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 平等性智现前矣
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 故舍三藏之名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尽 不感生死 故异熟果空
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 即转大圆镜智矣
果用
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 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
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
现起他受用身
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
十方世界 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 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注一)译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问题的开始
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注二)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注四)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人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