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首批居民住定之时起,爪哇和苏门答腊就成了受印度影响最大的两个地点。在苏门答腊岛,室利佛逝帝国①在7世纪初已经存在。这儿的统治者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但是,8世纪初他改宗皈依了大乘佛教。
①室利佛逝帝国—7…13世纪的海上商业王国,兴起于苏门答腊巨港,与群岛诸国、中国、印度建立了商业和文化关系。
爪哇最初的王子是印度教徒,他们似乎被当做是湿婆①的化身。他们执行大兴庙宇的政策,后来的统治者继承了这一政策。到8世纪中叶,在室利佛逝帝国那个时代,苏门答腊岛上又建立了强大的萨伦达拉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信大乘佛教,他们似乎来自于孟加拉。
11世纪以降,似乎再没有大量的从印度迁入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成分的融合稳步发展,印度教习俗和佛教习俗也稳步地融合起来。13世纪下半叶,爪哇岛上新柯沙里王国②的一位国王修建的一座庙宇,底楼贡奉的是印度教的湿婆,上面一层贡献的是佛陀。历代国王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两份藏于湿婆和佛陀的陵庙之中;一时成为风尚。这种文化和宗教的综合还受到一种辅助力量的推动:这两种宗教对上层阶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乡下人把上述宗教仪式作为优越的法术来接受,不过他们并不试图弄懂其教义。
①湿婆(Sive)—印度教三大神主之一,破坏神。
②新柯沙里王国—13世纪上半叶东爪哇出现的国家,忽必烈曾派使节前访。
紧随而至的对东南亚文化重要的事件,是伊斯兰教的传入。传入的初始年代能十分准确地断定。马可波罗1292年以中国皇帝使臣的身分访问苏门答腊时,他发现苏门答腊北端的小镇帕拉克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移民苏门答腊的大多数穆斯林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他们传布的教义已经完成了大多数必须的改变,以使这种为沙漠游牧民创造的信仰适应季风气候区域农民的需要。
伊斯兰教的传播进展很快。它使皈依的信徒,从由印度教生发出来的种姓制度中解放出来。种姓制度肯定与东南人不相宜。伊斯兰教强制异教徒皈依的教义,很受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和马来族海盗的欢迎,当时的海盗在海上横行。任何一位首领,只要他能纠集一小股力量,迫使一个异教徒(即印度教徒)控制的地区皈依伊斯兰教,他就可以十拿九稳地得到报偿。虏获的财物对教徒是直接的刺激。战死的教徒能升入天堂的许诺,对教徒是更重要的报偿。
穆斯林尚未站稳脚跟,欧洲列强就染指东南亚了。首先到此的是葡萄牙人;到1515年时,他们已经控制了海路。接踵而至的是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们开始了外国势力控制东南亚的时期,这个时期迄今才开始结束。
今天研究东南亚的各种文化,犹如是攀登一架时间机器,你渐次回到欧洲人、穆斯林和印度人支配的时代,直至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为止。你从爪哇岛向东走到菲律宾群岛时,或者从大岛的沿海地区深入到它们的内陆地区时,你遇见的文化显示出来的外来影响逐渐减少。然而,有一些文化特征是所有的东南亚文化共同的特征,或者几乎是所有的东南亚文化共同的特征。还有一些文化特征的分布明显地标示着其发祥之地。
东南亚大陸地区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所以它很早就与这两种伟大的文化发生了接触。除了老挝山地以东的地区之外,整个东南亚大陆地区中,印度文化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似乎是这样一个原因:印度人到这里来是当殖民者和传教士,中国人到这里来是做征服者和商人。即使征服一个地区之后,中国人很少在此建立永久性居民点。纵然建立了殖民地,他们保持了不同于土著的文化。中国人从来不迫使别人皈依自己的信仰。然而,印度人,不论是印度效徒和佛教徒,还是穆斯林。在殖民的过程中都包括了传教的活动。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拉尔夫·林顿著
4.西南亚和欧洲
4…1 西南亚新石器时代
旧世界最重要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驯化中心在西南亚。公元前5000年,村社生活在西南亚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来。食物生产之后紧接着的文化进步很快,所以各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内容,并非一下就能识别出来。即使在新石器初期,人们就已在村落里定居。似乎没有孤立的居室,说明村社之间常有战端。相邻的居民点无疑为牧地而争吵。家畜常诱人去偷窃。同时,村落周围不建彷御工事又说明,战端并无特別的摧毁力。
房屋呈长方形,由土坯砌成,或在木架上缚以席棚,再抹上泥灰。土壤肥沃的地方,尤其是在村边,有小块的耕地。较远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用来放牧,看来牧场不属个人所有。主要的作物是小麦和大麦,小扁豆、豌豆、葱和黄瓜可以调剂膳食。收庄稼用木镰或鹿角镰,镰刃上镶以燧石。每村皆有打麦场,麦场呈平台,环以石墙。打麦场有双重目的,它还可以用作村民聚会之地。粮食储存在坚硬的粘土地窖里,或者是蜂窝形的土仓。鼠害是最大的灾难。最早的埃及莎草纸文书记载着烟熏谷仓和带有魔幻色彩的防止鼠害的方法。
麦子磨成粉,再烤成面包,或做成面粥。发酵面包还要等许多世纪之后才出现,但是用麦芽酿啤酒至迟在公元前4000年已经发现了。
家畜中常见者有牛、绵羊、山羊、不太常见的有猪。驴用于运输,马很少。中东整个的历史过程中,马是奢侈的家畜,只用于战争和观赏。人们也许记得,以色列一位国王骑马竟受到指责,有人说他骄狂不骑驴子。一个村子的牲畜集中在一起由儿童放牧,并由少数成人持械保护。早晚挤两次奶,很早就开始做凝乳和黄油。黄油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用作化妆品,而不是用作食物。但是干凝乳和黄油使储备多余的畜奶成为可能,以备对付不时之需。除了祭礼中杀牲之外,家畜太珍贵,不能宰杀。故肉食极少。
妇女做饭、制陶、织席、编篮、用手工织机织粗布。服饰简陋;妇女着短裙,男子胯间束腰带。主要财富是畜群,不过价值高的东西肯定要用于交换。
高于村社的政治单位不大可能,但是语言和文化相同的若干村社大概承认彼此的纽带关系,并且可以联合起来以御外侮。村社首领指挥战争,指导村社活动。他无疑还行使权威,解决纷争,维持内部安宁。首领的权位大概是在某些家族内世袭继承的,但是实际上,首领的权位是传给最能干的继任候选人。因为村社是人人谋面的小群体。所以村社的实权由族长和其它的要人行使。这种控制方式仍然可以在当今许多农业村社里看到。它既是非正式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村社里的人在大家爱去的地方聚会,聚会地常常是打麦场,时间往往是凉爽的夜晚。凡有兴趣的事都可以讨论。任何人可以就任何事情发表意见,但是年轻人和小人物要受到冷遇,而要人则使人洗耳恭听。最后的决议常获一致通过,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使大家的感觉指向同一方向。谁也不想看到自己成为持不同意见的唯一代表。正如一切小社区一样,每一个新石器文化的村落无疑有许多控制各种行为的风俗。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风俗快要结晶为法律,但尚未完全达到演化为法律的阶段。西南亚另一个伴生的传统,是把法律当成自上而下强加于人的东西,人们觉得不应当用法律来解决村社内部的纷争。这一传统与东南亚常常诉诸阿达法的传统的特点相类似。
每个村社有其圣地,圣地常位于村外高地上。大概还有部落的圣殿,几个村社的人常去膜拜。膜拜通过祭司的中介进行。祭司知道何种仪式恰当。他们从祭献的贡品中分到一分酬劳。从本地最早的文献来看,许多仪式实际上是魔符,用以乞求神的庇佑,也祈求神的助力,因为神被认为具有完全和人一样的形象,所以神和人一样有衣食之类物质需求,神和崇拜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往的关系。如果神不现灵,膜拜者也不必上前膜拜。
农业和奶制品业是村社生活的基础。初期的农业和奶制品业是靠非常简单的方法进行的。耕犁、转轮和织布机的发明增加了生产潜力,但早期的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同样,金属加工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早期的生活方式。掌握青铜器的部落比只有石器的部落具有更大的作战潜力。但是,起初青铜器非常罕见,所以掌握青铜器的部落所享有的优势是微乎其微的。
铁器的引进产生了更大的革命性后果,因为它导致了戈登。莱尔德①所谓的金属工具的“贫民化”。铁矿丰富,且分布广泛,使这一新的金属价廉而充裕。因此它可以用来打制工具,甚至是农具和武器。它肯定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披坚执锐的征服者横扫欧亚大陆温带大部分地区,可是村民继续他的牛耕生活,春播秋收,为妻子织布做衣,遵循古已有之的习俗,安抚自己田地的守护神。
①莱尔德(Gordon Child,1892—1957)—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对欧洲史前史及中西文化进行过深入研究,著述甚丰。
在某些地区和时期,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转移。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转移的标志,是人口的显著流动和文化的猝然变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使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术语。但是要记住,欧亚文化连续体的这些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地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阶段转移的时间在各地区发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到公元前4500年时,中东地区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可是铁器传入不列颠的时间却不会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