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斯人以西,拜占廷帝国在发展之中,它变得日益僵化和程式化,不过它取得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成就。它把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入了帝国,而且在这一点上干得很成功。它的官吏,皇帝和将领名单上有文化背景分歧很大的人物。比如,拜占廷伟大的将军贝拉萨里亚斯,就是巴尔干半岛一位斯拉夫农夫的儿子,有几个希腊皇帝是阿拉伯人,其余的皇帝中还有斯拉夫人、希腊人和叙利亚人。
拜占廷的国力不断遭到消耗,一方面是由于它和萨珊王朝的战争,另一方面是由于北方的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等屡屡不断的袭击。到公元7世纪时,拜占廷与波斯的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住在拉锯争夺战土地上的农民,陷入了完全绝望与冷漠无情的境地之中。统治者征税的手段是委派当地最富有的人担任征税官。如果在撒手让他行使各种方法征税的情况下,他还是无法收足额定的赋税,他就得用自己的钱财来补足余额。这一政策难以激发人们对中央政府的热情。
正是在这样的舞台上出现了紧随穆罕默德的接班人。这些阿拉伯人发动了征服战争。之所以要描述以上背景,是因为这一常见的然而戏剧性无与伦比的画面说明,从沙漠中出来的小股阿拉伯军队打垮了世界上两个最强大帝国的军队。然而,除非大帝国从内部开始腐烂,否则征服大帝国又谈何容易。在此,我们发现的情景与蛮族部落对罗马的入侵极为相似。但是,有一个重大的差别促进了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即:过去入侵罗马帝国的蛮族拥有的是部落组织,部落组织意味着对外来人加入部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而阿拉伯却由一种共同的宗教纽结在一起,伊斯兰教是一种强有力的、迫使人改宗的宗教;阿拉伯人热中于使人皈依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主义,更恰当地说,伊斯兰教,发端于穆罕默德的教导。他是一位历史人物,其生平材料极为充分。公元570年他出生于麦加的一个名门,是一位遗腹子,六岁时又丧母。他的童年生活没有保障,困难重重,孤苦无依的穆罕默德屡次转辗于养母和亲戚之家。少年时他当过羊倌,这给他许多沉思默想的时间。17岁时。他跟随伯父去叙利亚,参加了当地的宗教战争。24岁时,他成为一支商旅的商务代理,商队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寡妇。一年之后,即595年,他娶这位寡妇为妻,寡妇已年届40,她与前夫生二子一女。婚后她为穆罕默德生了两个儿子,惜二子均幼年天亡。她又为穆罕默德另生四女。从595至610年,穆罕默德是麦加城里一位受尊敬的商人。被尊称为“阿明”,即精明公正的人,因为他的决断英明。然而,到40岁时,他不满足于清静和富有的生活,隐居到城外一个山洞里去沉思。启示以梦境的形式来临,他坚信自己是真主阿拉遴选出来传递启示的人物。
麦加城既是商路上的一座重要城镇,又是一个宗教朝觐的圣地,因为它是阿拉伯古老宗教中一位重要神祇的圣地。故此,麦加人与宗教很协调。而且,他们与过往商人的接触使他们了解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穆罕默德的启示吸引了许多追随者,他开始布道,进一步吸收皈依改宗的信徒。和一切阿拉伯城镇一样,麦加城分裂而为不同的宗派。一个强大的集团不喜欢穆罕默德的宗派,把他新兴的教义看成是对古老的朝圣贸易的威胁。他们暗杀穆罕默德,但未能成功。穆罕默德携少量的忠实信徒逃亡到麦地那城,那是622年6月16日。这个年代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希吉勒” (即逃亡)的年代,正如基督徒从据信是基督的生日开始纪年一样,穆斯林以“希吉勒”这一年为伊斯兰教历的起点。
麦地那位于麦加以北;麦地那人欢迎穆罕默德,主要是因为他们是麦加人的老对头。当时的城镇都遵循接收流亡者的政策,意在扶植他,使之成为显要的公民,以便给他逃离的城镇制造麻烦。
630年,穆罕默德回到麦加。他捣毁古老宗教中崇拜的偶像;除了伊斯兰虔诚的信徒外,他禁止任何朝圣者入城。他规定,崇拜偶像者要么皈依伊斯兰教,要么就被处死。但是,“信奉圣经的人”即基督徒、琐罗亚斯德教徒和犹太教徒被允许按自己的方式去拜神,虽然他们被课以一种特别税。
穆罕默德回到麦加城两年后去逝,享年62岁,对先知而言这是一个成熟的年纪。多半的宗教领袖去世时,他们激发的宗教思想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表述清楚。三位一体的教义,圣灵的性质等基督教原始教义之后才兴起的神学上的概念—这些概念是若干世纪以来为神学家们所关注,大概会使生于拿撒勒的耶稣迷惑不解的。然而,穆罕默德担任麦地那和麦加两城的宗教领袖时,他处理的是眼前的教义问题。遵循阿拉伯酋长的传统,他行使司法权,宣判了许多断案决定。
穆罕默德去世时,事业成功、家境富裕。这也是其不同于一般先知模式的地方。他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人,曾当过牛倌、干过武士、做过生意。他对阿拉伯文化有透彻的了解。他的教导适应人民的需要,不要求扰乱人民的生活模式。他努力谋求团结,把部落忠诚纳入新型的宗教忠诚。毫无疑问,穆罕默德的教义比琐罗亚斯德教或基督教的教义更直截了当,更容易把握。伊斯兰教兴起之日就不得不与这两种宗教竞争。
阿拉伯人熟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他们感到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既没有经文,亦没有任何书面文献的传统。那时,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刚开始学习读书写字。他们对文字记录抱着敬畏的感情,这是一切不识字的人的典型特征。从穆罕默德宣讲的教导中产生了《古兰经》,它满足了阿拉伯人生活中长期感到的一种需求。《古兰经》中的很大一部分经文是穆罕默德进入一种痴迷状态时口授的。他的口授用阿拉伯诗歌写成,神秘的祷词和对信徒的告诫混合其间。其它部分是各种各样的宣示。虽然《古兰经》里有许多模糊朦胧的幻觉—对现代读者又枯燥又混乱的幻觉,但是当年《古兰经》成书时,这些地方所指的是当时的事件,当时当地人对它们一定是了如指掌的。穆罕默德的宣讲有时是在恼怒之下作出的。比如,在授理一位意志坚强的老妇所提出的诉讼遭到困难之后,他一时冲动,宣告老妇都不能进天堂,因为天堂是宁静的处所。后来,他后悔不该作这样的断言。然而,时至今日,在老妇是否有灵魂这一点上,伊斯兰教各宗派教义仍不一致。
虽然穆罕默德在世之前没有来得及回答所有的问题,可是他制定了教义的基础和法制的基础,后继的追随者补充完善了他的教义和法制。《古兰经》里包含了难以计数的法律,它们涉及到各色各相的人的行为。补足《可兰经》的还有《训经》,记载着穆罕默德的真言和断案的决定,是他去世之后由他的追随者追记的。有些记录是根据认识他的人的报告写成的,有些是根据传闻证据集录的。穆罕默德去世之后,伊斯兰教的书记员全都着手狂热地收录他的言论和轶事;回忆的素材既有第一手资料,也有第二手资料。这个搜录整理的工作进行下去,直到与穆罕默德同时代的最后一人去世为止。从这两本圣书中发展出了伊斯兰圣史的独特类型,它仍然是伊斯兰教的背景。
《古兰经》的法律内容,大多数是从前伊斯兰时代的习惯法演生而来的,只是由穆罕默德略加修订而成。所有这些条文全都比过去的习惯法有所改良,因为穆罕默德是社会改革家。故此,《古兰经》中记载着他的一条言论,大意是主人必须对奴隶仁慈。另一条所有的伊斯兰民族都非常重视的规定是,所有虔诚的信徒都是兄弟,都是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与此相联的是无与伦比的垂直流动性。无论出生时的地位如何,纵然出生时即为奴隶,任何人都可以爬到任何高度。从逻辑上看,这是不矛盾的,因为既然安拉掌管着宇宙万物,他可以今天贬一个人为乞丐,明天又升他为苏丹(一些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译注),如果这是他的意志的话。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中,它自始至终表现为一种具有无与伦比的社会流动性的制度。
虽然伊斯兰的宗教生活目前大概有一点老式过时,但是穆罕默德主义仍然是强大有力、生气勃勃的宗教,它的力量寓于信徒的生活之中。在伊斯兰国家里,清真寺的礼拜和诵经总是用阿拉伯语进行的。这就是说,在分布广泛的伊斯兰国家中,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这一点颇象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情况,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懂拉丁语,因为拉丁语是教会的语言。故此,在伊斯兰国家所有的政治分歧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相同学问和相同理解的共核。伊斯兰的利益高于国际政治路线的地位。我们在世界危机中试图预计伊斯兰世界的反应时,要考虑这一个重要的因素。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拉尔夫·林顿著
7.非洲
7…1 非洲史前文化
文化史家发现“黑暗大陆”的命名非常贴切。虽然非洲是人类占领最早的大陆之一,可是它的过去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一旦超出埃及、阿比西尼亚和滨海地区,就不存在比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笔录的更早的记录了。撒哈拉以南,横贯大陆的那些黑人王国有口头的传说,它们使非洲的记录再往回推二三百年。然而作为历史来看,这些口头传说自然有其局限,一切口耳相传的记录都是局限性的。
人类占据非洲大陆的遗存处处可见。然而,就一切实用的目的来说,广袤的地区仍然是考古学上的未知领域。最早的非洲制刀业,在许多方面与欧洲和近东的制刀业相仿。毫无疑问,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