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有利于贸易和交换。虔诚的朝圣者带上剩余的农产品,换取村子里不能提供的货物。在这一方面,城市还提供了外域产品的集散地。这样销售异域产品,比在分散的村子里进行小宗的销售,就经济省事多了。
庙宇和集市是大多数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毋庸赘言,城市既是交换货物的地方,也是交換思想的地方。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焦点的功能。旅行者和商人不光是从远方来走一走。这些异乡人还有在城市中建立异国居民区的强烈倾向。结果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密切和连续不断的交往,使思想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这些古代城市中,正如在我们的现代城市中一样,有一个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城内定居的异域人士借此过程给予并接受新事物。
早期城市作为行政中心的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每一座古城都有其宫殿。宫殿不只是君王的寓所,而且是城市管理所需的各种办事机构的所在地。在古代城市里,世俗统治者和宗教统治者的关系总是密切的,如果并非总是相互同情的话。人们常发现,宫殿和行政机构兼容于庙堂之中。
古代城市还支持着多种多样范围更广的活动和专业工匠,它超过了村子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技术熟练的工匠,比如手饰匠、盔甲工,小型社区只断断续续需要他们的服务;在城里,他们可以变成专职的工匠,这是由于市场的扩大。许多同行工匠的存在,外域产品的进口,不只是刺激了技术的改进,而且还提供了一批会心人,他们能鉴赏超群的技艺,賦予它以威望。城市还给医生、律师、抄书先生、教师等等以连续不断的就业机会。这些专业人员实际上依附于庙宇,协助它支配社区的精神生活。与熟练工匠的情况非常相似,同一行业中许多专业人员的存在,刺激着思想的发展。在城市中,破天荒第一次,哲学家或原始的科学家可以与情趣相投的同好邂逅接触,并且在与别人的思想撞击中磨砺自己的思想。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拉尔夫·林顿著
3.东南亚文化复合体
3…1 东南亚新石器时代
东南亚冰川末期及冰川之后的历史尚不明确。这儿的技术进步似乎日益走上了木竹并用的形式。木材和竹材易朽,所以考古记载给人一种文化简单的错觉。许多证据表明,东南亚的作物栽培是独立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新石器复合文化在这儿发展起来。在缺乏考古实证的情况下,我们得求助于该文化区边缘的遗存。一种文化复合体扩散到相当广阔的地区之后,较早的文化形式往往在边缘地区保存下来,在比较与世隔绝的地区保存下来,可是它们在原发的中心地带却已经消亡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英国歌谣,仍然在美国南部的山民中传唱,就是这样的例证。
马来…波利尼西亚诸语言起源的中心地带是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无论今日它们分布在何方,都可以蛮有把握地假设,它们是由这一地区的移民带去的。古代的印度尼西亚人善于航海,把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向东传到太平洋最尽头的海岛,向西传到了马达加斯加岛。在这个广阔范围的两极,在偏远的、与世隔绝的、文化上保守的印度尼西亚岛民中,在东南的高山地区发现同样特色的文化成分之后,就不妨作出结论说,这些相同的文化成分可以归因于东南亚古文化的底层。无法断定这些文化成分是否是古老的旧石器文化,但是可以断定它们属于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引进之前就存在的比较原始的生活模式。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民族从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的家园向外迁徙,是最令人惊异的历史现象之一。尽管原子型的政治模式使他们不能组织宏大的社区工程,尽管他们学会使用金属工具比较晚,然而他们竟然可以在航海探险中囊括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地区,竟然可以在遥远的马达加斯加岛和复活节岛定居,马达加斯加岛距非洲东岸仅有250英里,复活节岛距南美洲西岸仅有2200英里,与美国的丹佛市正好南北遥遥相对。
印度尼西亚人向外移民肯定始于新石器时代,且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今天,马来亚捕捞海参的渔民仍然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作业,他们在此留下了混血的后代,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不过,移民的高峰期似乎在公元前2000年,大量移民的浪潮在公元500年即已结束。此时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受到印度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移民之初,美拉尼西亚群岛上住着尼格血统和澳大利亚血统的黑色人种,他们是文化上的落伍者。美拉尼西亚群岛处在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家园的边缘地区,所以他们常受到入侵者的困扰。有史时期初始,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已经在这个群岛上扎根,只有几个大岛的腹地除外。然而,尽管岛民的体型有许多地区性变异,长期的社会隔绝和近来繁殖使今日的人口依然以尼格罗血统和澳大利亚血统为主。原始的马来移民和第二期的马来移民只有在偏远的几个小岛上才有发现,就连他们似乎也是晚近从东方漂回的波利尼西亚后裔。
语言和体型分布不一致的奇特现象,似乎有一个最合理的解释:马来…波利尼西亚移民发现美拉尼西亚的环境不适合他们生存,土著人的敌视倒不是主要问题。就连借助现代医药的欧洲人也觉得难以在此地生存。有许多流行病,其中尤以多种疟疾最为可怕。初期的马来…波利尼西亚移民大概在岛上建立了许多居民点,与当地土著通婚。其后裔是地地道道的混血人。他们操若干种不同的语言,但是所有的语言都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成分为主。他们的文化有各样的地方特色,但是全都是土著文化和马来…波利尼西亚文化特质的组合。然而。由于土著人的体型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他逐渐取代了入侵者的体型,在一些欧洲人建立的较早的热带殖民地里,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情况。欧洲语言和欧洲文化保存至今,居民却显示不出多少欧洲血统的体型特征了。
从南线进入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初期移民的后裔保存下来,进入有史时期之后,他们仍然住在马克萨斯群岛、芒加利瓦岛和复活节岛上。他们构成12世纪向新西兰的大批移民中的一重要成分。他们并不显露或很少显露美拉尼西亚人的血统,可是他们与美拉尼西亚地区的文化有相同的特质。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盛行头颅崇拜,崇尚猪头术,崇尚保存颅骨,把敌人和祖先的头骨一并保存下来。吃人的习俗是为了口福,而不是为了仪式的需要。极端的政治分化和频仍的部落战端也算一个特质。刚阳的艺术讲究曲线美,常把人体作为表现的对象。
北线的移民占据了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他们似乎是夏威夷的首批居民。对克罗林群岛中的塞班岛上一个居民点进行的放射性碳测定说明,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500年。断断续续的移民浪潮延续到近代。密克罗尼西亚人是第二期的马来移民,而不是初期的马来移民。
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占领菲律宾群岛、进入密克罗尼西亚,只不过是他们向东迁徙的第一步。跨越了这两个群岛之后,整个太平洋上众多的岛屿都向他们敞开大门,等待他们去殖民。一条迁徙路线,似乎是经美拉尼西亚群岛向附近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延伸,再经汤加岛到萨摩亚再向东到达社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并最终伸向复活节岛。另一条路线在遥远的北太平洋,它把移民带进分散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这一线的移民最终到达夏威夷。
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向西移民路线比较难以重建,但是移民的规模决不会小。其证据是,马达加斯加岛民不光是保留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言和文化,而且还保留了初始移民和第二批移民的体型。印度洋是地球上最赐福人类的大洋。季风给人以航海的顺船风。东西季风随季节而变化。很可能希腊人在红海口和印度之间荒凉的海岸边爬行的时候,善于航海的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已经发现了从爪哇和苏门达腊到东非的航线。
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向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移民的最初年代,只能靠推测。具有东南亚新石器特征的石器尚未在以上两地发现。这并不是说,深入的考古发掘不可能发现这类新石器。但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判断,移民发生时,移民们尚不知铁加工为何物。反过来说,非洲的铁加工技术,非洲工具和武器的形状,根据东亚活塞式风箱略加修改而成的若干非洲式风箱都暗示说,黑非洲的铁加工是从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学来的。
3…2 大洋洲文化
马来…波利尼西亚的边缘文化残存于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岛,它们对文化演进的主流几无贡献。然而,它们给研究社会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最为有趣的比较研究材料。许多岛屿相对隔绝,马来…波利尼西亚人趋于在小型的同族通婚部落中生活,甚至在避免外部接触的村落中生活,这就给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研究独立的文化发展的结果。围绕一小串文化主题你可以发现各种可以想象的变化,这些文化主题在此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无庸赘言,这种文化多样性使归纳概括难以进行。平行的独立发展似乎发生在一些地区,然而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生性喜欢航海,自由漂泊,结果使文化分布发生一连串的中断,使人无法进行大陆上那样的文化区域分类。因此,在对波利尼西亚人的一般描述中,适用于大多数波利尼西亚岛屿的若干条表述,根本不适用于萨摩亚。萨摩亚人建立的是一种贵族式的共和制。他们绝少注意家谱,对宗教的注意甚至更小。波利尼西亚普遍流行的神校诖艘粤钊擞淇斓摹⑷挠腥の兜纳窕暗拿婺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