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50-难经经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此亦错引经语,非经之全文也。)其死生(一作生死) 
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此肝病现证,肝与胆合,肝病则胆虚,故闭目不欲见 
人。)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此肝之本脉。)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证属木,脉属金,为克贼也。)病若开目而 
渴,心下牢者,(此心病现证。心主热,热甚则开目而渴也。)脉当得紧实而数,(此心之本脉。)而反得沉涩(一作濡) 
而微者,死也。(此肾之本脉。证属火,脉属水,为克贼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 
也。(此又一义,不以生克言,所谓病虚脉实,故死也。《灵·玉版篇》云∶“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即此义也。)病 
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此则病实脉虚也。手足厥冷,兼证言之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此亦病虚脉实也。《灵·玉版篇》云∶“腹鸣而满,四肢清,泄, 
其脉大,是二逆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三部,寸、关、尺也。四经,两手寸、关、尺各候一脏一腑也。)手有太阴、阳 
明,(手太阴属肺,手阳明属大肠,皆诊于右寸。)足有太阳、少阴,(足太阳属膀胱,足少阴属肾,皆诊于左尺。)为上 
下部,(右寸为上,左尺为下。)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 
在下部也。(此言左右手循环相生者也。)足厥阴、少阳(足厥阴属肝,少阳属胆,皆诊于左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 
火,(手太阳属小肠,手少阴属心,皆诊于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即手厥阴 
心包络也。手少阳属三焦。推本文之义,则宜诊于右尺。)生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属脾,足阳明属胃,皆诊于右关。)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以上释三部、四经上下之义,下文又论所主之病也。)脉有三部 
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三部各有浮、中、沉,故为九也。)上部法 
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经络,以部位言。)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此四字一作 
尺为下部,法而应乎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即《素·脉要精微论》所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但其候脉法,与此微别。”)审而刺之者也。(谓审其病之上下而刺其所在,则针不 
误施也。《本义》谢氏谓“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与下文又不相属,其说近是。)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一本无病字)在右胁有积气,(积气,积聚之气也。)得肺脉结,(右 
胁,肺之部也。结,为积聚之脉。《素·平人气象论》云∶“结而横,有积矣。”)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诊不得肺 
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当(一作脉)沉伏。(沉伏,亦积气之脉。右手统指三部言,则肺脉 
亦在其中。又右手气口脉所以候里也。)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痼疾,凡肌肉筋骨间久留不去之病皆是,以其不在 
脏腑故曰外。)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无常数,乃为结脉之象。若有常数者,或四十动一止,或三十动一 
止,乃代脉,主死,不但有积矣。盖结脉之所由生,以积聚在内,脉道不通,故其现脉如此。)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 
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言结伏则病在里,结浮则病在表,结在右病亦在右,结在左病亦在 
左,以此推之,则内外左右积气痼疾,其结脉同而浮伏异也,故曰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 
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病脉不相应,乃真气已漓,血脉不 
相联属,故云死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得其脉为顺,不得其脉为逆。恒,常也,谓各有一定之 
法也。反,谓上下之强弱相反,如下文所云也。经文无考。)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此推本天地初生男女之理而言,以明脉之所以异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男得阴脉,则阳陷于阴,故为不足。内,谓心腹 
之内。阳气入阴,则病见于阴位也。)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此又以脉之左右,验病之左右 
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女得阳脉,则阴越于阳,故为有余。四肢属乎阳,阴气从阳,则病见于阳位也。)左 
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阳道全而阴道半,故阳得阴脉为不足,阴得阳脉为有余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引经言无考。伏匿,谓不见于本位,反藏匿于他部而见其脉 
也。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言不拘于一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阳脉,即下文浮滑而 
长是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言阳虽乘阴,而阴犹伏于阳内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 
也;(阴脉,即上文沉涩而短是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又因阴阳之伏匿而极 
言之。重阳、重阴,言不止伏匿,阴皆变为阳,阳皆变为阴也。狂者阳疾,癫者阴疾,邪气既盛,至伤其神,故其病如 
此。《素·病能论》云∶“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又因重阴、重阳而及之。鬼属阴, 
阳既脱,则纯乎阴,故见鬼。目得血而能视,阴既脱,则血不营于目,故目盲。此则重阴、重阳之反也。)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言非脉之真不病也。盖诊病以不病调病患,一呼二至,一吸二至,脉数之常。若其人既病,则呼吸 
不齐,不能与脉数相应,或脉迟而其人之息适缓,或脉数而其人之息适促,医者不能审之,遂以为无病,而实不然也。 
又或医者之息不能自调,与病者相应,则迟数不辨,故误以为不病,亦通,经文无考。)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一本无辄字)变为二病者,何也?(此亦非经之全文,乃约经语 
以成文者也。此脉字,指经脉言。是动、所生病,见《灵·经脉篇》。二病,指经文“是动”以下所举之病,及“所生病” 
以下所举之病,有此二者之殊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言脉之动者,气为之,而所生病者,则 
血为之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此又言气血之所以病,则皆因乎邪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 
(,煦也,熏蒸之义。濡,滋润之义。)气留而不行者,(不能 也。)为气先病也;血壅(一作滞)而不濡者,(壅, 
凝滞也。)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言邪之中人,必先伤乎气而气病,然后及乎血而血病,故云一脉变二 
病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三阳,《灵·脉度篇》作“六阳”。)从手至 
头,(手三阳之脉皆从指末起而终于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五六,合两手言之也。)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手 
三阴之脉亦从指末起而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足三 
阳从足趾起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足三阴从足趾、足心起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 
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跷 
脉属奇经。) 
然∶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营出于中焦,故脉从中焦始。)阳明注足阳 
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 
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脉所注为原。《灵·九针十二原篇》云∶“……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盖谓五脏之气,皆会于此,而别络之气,亦因乎此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寸口,见第一难。人 
迎,即左手之寸口脉也。朝,如朝觐之朝,谓会聚于此,复禀气以出也。)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处,揆度也,即第 
一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之义。)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见《灵·终始篇》。)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终 
始篇》云∶“终始者,经脉为纪。”)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朝,见上。使,言相为用也。寸口为阴,人迎 
为阳。)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死形,见下二十四难。)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候,以证验之也。)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以 
下皆言其候也。《素·六节脏象论》云∶肾“其充在骨”,)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