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不为其所不当为,如此则阴阳不忒,四时行,品物亨;天道失常则沴气作,四时乖和,品物伤。君道也是如此,侯王若能守君之当为,不为君之所不当为,则君君而臣臣,厥分罔差,君不言而百官正,万物将自化,社稷人民莫不安定。反之,就会异政起,天下不从王化,不得治理。儒家民本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书中充满民为国本的思想,但也是从天人角度加以阐发。如把民喻为天之赤子,君为天之元子,元者善之长,长不伤幼,天必佑之。他把天分为‘生物之天‘和‘自然之天‘,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天此道,吾此道‘,人道也是如此,所以‘人能观天道而修人道,未有不入圣人之域‘。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通,观天地之变化无常,而太虚自若,便知圣人日应万机,其心寂然,而天性自若。从人的身体来说,‘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与宇宙也是相类同的。这些都表明他从天人出发以解老。
从内圣外王出发,他结合先天、后天、无极、太极等理学名词讲老子的内圣之道,又结合古代政治史讲儒家外王之道。他解释老子的‘常无‘为‘先天‘,‘常有‘为‘后天‘;
认为‘谷神,太极也。太极中虚,谷神在焉,天此谷神,人此谷神‘,‘吾心太极,吾身天地之道,与造化者同流而未尝生,未尝死‘。他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赞美盖公、曹参以‘清静宁一‘的内圣之道,开出汉室隆平的外王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内圣外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修身治国。他说:
‘国犹身也,身所当养,国所当养。‘以养身之道外化为治国之道,则‘久长可保‘。
《道德玄经原旨》是元代道教老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被历代治《老》者所重视。如朱谦之《老子校释》以它为所据版本书目之一,以《玄经原旨发挥》为考订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也以它作为参考书目。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易图通变
更新时间2009…12…24 12:05:50 字数:1096
《易图通变》,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齐(1231~1303)撰。
《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此书是在《易》‘图书之学‘勃兴的背景下问世的。‘图书之学‘其源甚久。先秦史书《尚书-顾命》篇有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图‘的行文,估计‘河图‘在周代以前是先民传世之宝。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已不见‘河图‘,尝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易-系辞》则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知先秦人以为《易》之著作系与‘河图‘有关。汉代人更坚信此说。如刘歆谓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成八卦。由于‘河图‘系秘传于方外,秦汉以来,儒家学派基本上不知河图为何物,故只能纸上谈兵,争相猜测。到了唐末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以‘五十五点‘之河图授其徒,遂广为流传。与此同时,陈抟还传出‘四十五点‘的洛书。陈抟称河图、洛书乃《易》之本源。但许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宋以来之学者,除了闹不清河图,洛书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状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为河图乃一至十数之和,洛书为一至九数之和;或以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论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齐的《易图通变》正是此学术之争的产物。
此书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
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五十五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谓‘本数‘,就是布于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四十。四方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数为一,东方之数为三,南方之数为九,西方之数为七,东南方之数为四,西南方之数为二,东北方之数为八,西北方之数为六。四个奇数一、三、七、九之和为二十,四个偶数二、四、六、八之和亦为二十,所以称‘四方、四维共四十‘。
所谓‘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本来,这两个数也是一奇一偶,与其他自然数并无区别。谓之‘虚‘,是说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从河图的卦位上看,东西南北均无五与十之数;再从八卦之数看,坎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艮为八,乾为六,巽为四,坤为二,亦不见十与五。这就是所谓‘四象无五,八卦无十‘。但从八卦阴阳奇偶的内在联系看,五与十这两个‘河图‘之虚数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数为一,向乾卦方向运行,成六,中含五。再如离南一数、坎北九数相合便是十。其余类推。
雷思齐把《易图通变》的‘河图‘之说应用到《易》学‘筮法‘的解释之中,认为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以‘图‘来演示《易》的象数之学,又由此而伸发其发展的观点,较少神秘成分,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周易集说
更新时间2009…12…24 12:06:07 字数:1022
《周易集说》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中。四库本共四十卷,通志堂本则分为十三卷。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系辞传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该书草创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于至大四年(1311),几费俞氏毕生之精力。时人孟淳、李克宽、白挺、张英、颜尧焕等皆甚推重。
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尝自云:‘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故虽兼采众说,但其本则归于朱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子学说在宋后之影响‘几如日中天‘,成为思想界之主导。其后学争相宗禀,各类纂疏之作,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之说为断。
俞琰崇尚朱说,不仅表现在论《易》之性质方面,而且贯穿于具体的解释之中。无论是发挥《易》之义理,还是阐述《易》之象数,都继承了朱子《易》说之大旨。
学贵有心得。俞琰在弘扬朱学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易》学特点。由于他长期以来,潜心于《易》外别传,对其象数指趣有独到的见解。他虽然不同意以炉火方外之法附会《易》之本旨,但却也以象数为根。谓《易》始作于伏羲氏,初仅有卦画而未有辞。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方有象,有象方有辞。若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之学。故俞氏释《易》,着眼于卦象、爻象,次之明理。此与宋代前道教学者的《易》象数学颇多相合之处。
俞琰由卦象伸发义理,非以一卦说一理。他每‘并卦取义‘,即以两卦互并,倒转反对,释象说理。如释《姤》与《夬》,谓《夬》卦上六之爻倒转即成《姤》卦初六之爻。又谓《升》与《萃》均以坤上坤下取义,‘萃‘卦三阴爻聚于下,倒转为‘升‘卦,则三阴升于上,下巽而上顺。诸如此类,甚多。
俞琰一生探研《易》学,颇有成就,仅是易学、丹道著作,就有多部,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图纂要》《读易举要》《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等,《周易集说》则是其代表作。由于他毕生从事《易》学研究,故在接触道教典籍中应用《易》象、《易》理的作品时,便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如他在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作注时,即广参《易》论,发‘先天太极‘之微义。所作《周易参同契发挥》序称: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千变万化,无往不可。‘
表明他在《易》学应用上已驾轻就熟。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重阳立教十五论
更新时间2009…12…24 12:06:25 字数:1168
《重阳立教十五论》为全真道的初期论着。一卷。作者不详。一说为王重阳撰,一说为王之弟子据其语录编纂而成。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初创之时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实际讲述三个中心问题:
第一,论述全真道士修行生活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指出道士住庵,是为了‘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以入真道;但也只需茅庵草舍遮形而已,反对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否则,既‘非上士之作为‘,‘岂是道人之活计‘?很显然这是针对北宋时道教大兴宫观、腐化堕落所采取的俭朴措施。对于云游,认为‘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而‘参寻性命,求问妙玄‘,‘访明师之不倦‘,‘问道无厌‘才是‘真云游‘。
对于学书,指出‘不可寻文而乱目‘,要求‘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收之入心‘,以达到‘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反对‘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的清谈,要做到‘既得书意,可深藏之‘。在合药方面,主张‘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对于交友,提出‘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由上可见全真道初创时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