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敬信。认为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故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第二,断缘。就是要断有为俗事之缘,要求弃事、无为、心安,旧缘渐断,新缘莫结。这样才能心弥近道,至圣至神。
第三,收心。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在坐忘收心的修炼过程中应避免四种偏差,即:心起皆灭,入于盲定;任心所起,不加收制;不知守根,心无指归;于言甚善,于行极非。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偏向,真正收束身心,才能进入下一步修炼阶段。
第四,简事。认为修道者应处事安闲,应物而不为物累。
修道者应‘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是对坐忘收心的进一步保证。
第五,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其关键是无欲,不生得失之心。做到‘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指出,此乃‘实行之宗要‘,应‘力为之。
第六,泰定。就是‘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是在私欲俗念完全消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此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司马承祯称达到这个地步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去‘得道‘不远了。
第七,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在这七个修道阶次之后,司马承祯又附以‘枢翼‘,提纲挚领地综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认为心归至道须先受三戒,即:简缘、无欲和静心。提示修道的具体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否则都算不上得道。
所谓坐忘,初见于《庄子-大宗师》,魏晋玄学家解庄进一步发挥此说,后为道教所承袭和发展。如《道教义枢》卷二引《洞神经》《本际经》都对此有所阐说。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灭动心不灭照心‘条引《洞玄灵宝定观经》时指出:司马承祯《坐忘论》取此。曾慥《道枢》卷二引司马承祯话说,‘吾近见道士赵坚造《坐忘论》七篇,其事广,其文繁,其意简,其词辩。‘《正统道藏》中有赵志坚(即赵坚)《道德真经疏义》,卷五论及真观。这表明赵坚在司马承祯之前也曾作《坐忘论》,其真观一说或对后者有影响。曾慥在《道枢》卷二中又称:‘吾得坐忘之论三焉,莫善乎正一‘(正一,指司马承祯)。可见道教中讲说坐忘不止一家,而以司马承祯为善,他借鉴别家,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简要化,因而在诸家中独得以流传至今。《坐忘论》也受到佛教思想方法特别是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影响。书中具有道、释、儒三家的思想因素。
在当时道教修炼外丹的风气中,司马承祯以老庄思想为依据,汲取佛教止观方法,力倡坐忘说,对道教修炼术由外丹转向内丹,起了重要的理论推进作用,实开宋元内炼家风气之先。直至近代道教气功诸家对此书仍十分推崇。此外,其‘主静‘说对周敦颐、程颢、朱熹等宋代理学家也颇有影响。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玄纲论
更新时间2009…12…24 12:09:59 字数:1431
《玄纲论》一卷。唐开元至大历间道士吴筠撰。《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通志-艺文略》著录《玄纲论》为三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十二则录为一卷。《道藏》本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三十三章。上篇《明道德》,九章;中篇《辩法教》,一十五章;下篇《析凝滞》,九章。吴筠有上唐玄宗的《进玄纲论表》,说明作此论的由来:‘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此表和《玄纲论后序》及《化时俗》章、《明道德》章等收入《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九百二十六,但《道藏》本缺载。
《玄纲论》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论,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吴筠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道德章第一》),即‘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具有生成性。道生成万物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自然‘是道德之常,天地之纲。这是他对老庄自然无为哲学的发挥。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为自然之道,而其所以具备千姿百态的形状则由于元气。他说:清通澄朗的气浮而成为天,浊滞烦昧的气积而成为地,平和柔顺的气结而成为人伦,错谬刚戾的气散而成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故生天地人物之形者是元气(《元气章第二》)。他进而又从‘有无‘、‘动静‘等范畴来论道的生成性以及修道的方法。认为若做到‘有‘同于‘无‘,则‘有‘不灭,也就是神仙长生;
只有‘道‘能自无生有,化有为无,学道就是要具备道的这一特性,如此方可解脱生死之累。修道者还须超越动静,最终与至静至虚的‘道‘契合。他的宇宙观和修道论是一体的。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表现出天人合一观,从天道阴阳变化推究人世治乱的终极原因。主张以道家政治观为‘心灵‘,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容饰‘,一本一末,结合运作,可使天下垂拱而化。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观角度肯定了道德的价值和功用。
中篇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讲解修道的种种方法。大体包括:
(一)‘道在至精,靡求其博‘,当‘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则不亏于修习‘(《神道设教章第十》);(二)‘道虽无方,学则有序‘。其序为:‘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学则有序章第十一》);(三)‘心静‘。心应物而不为物累,不动念,特别是要做到‘无为‘,无为则心理,有为则心乱(《形动心静章第十五》);(四)‘宝神‘。不知宝神的人,即使寿同龟鹤,终不能成仙。宝神的关键是‘阳胜‘,因为‘阳胜则阴销而仙‘(《阳胜则仙章第十二》);(五)‘制恶兴善‘,‘立功改过‘。他将伦理与仙道相联系,发挥了《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中同类的思想。
下篇用问答体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进一步申述前两篇的思想。如有人问:人心久任之则浩荡而忘返,顿栖之则超跃无垠,修道者怎样才能得静呢?答曰:心将躁时制之以宁,将邪时闲之以贞,将求时抑之以舍,将浊时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以玄虚为境域,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照此长久坚持修习,则物冥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不求泰而更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进一步阐明了上中篇的守静去躁思想。
《玄纲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吴筠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所撰《宗玄集序》称,吴筠献《玄纲论》三篇,得到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总论谷神之妙‘。权德舆《吴尊师传》称其‘尤为达识之士所称‘。可见《玄纲论》在唐代便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吴筠为唐代道教茅山宗重要学者之一,其思想与司马承祯较接近,《玄纲论》与司马承祯《坐忘论》一样,体现了唐代茅山宗的理论水平。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
更新时间2009…12…24 12:10:17 字数:795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是外丹黄白术书之汇集。《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未著编纂人。全书五卷。卷一收‘涌泉匮法‘、‘圣鼎长生涌泉匮法‘等。卷二收‘虚源九转大丹朱砂银法‘、‘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九转出尘糁制大丹‘等。
卷三收‘子午灵砂法‘、‘日华子口诀‘、‘太微帝君长生保命丹‘等。卷四收‘丹房制炼药材‘、‘丹房镜源‘、‘白雪圣石经‘等。卷五收‘黄芽大丹秘旨‘、‘石中青取紫庚法‘等。
此书所收诸多外丹黄白法,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化学的丰富资料。其中最可宝贵的是留下了中国发明火药的最早记录。卷二《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列有‘伏火矾法‘,记云:‘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
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上面所开药单:硫黄二两、硝石二两、炭(马兜铃三钱半燃烧而成),实即黑色火药之配方。此法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清虚子所记,表明中国火药的发明至迟在此年。
卷四《丹房镜源》又记载了水法炼铜。其记载云:‘今信州铅山县有若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天然硫酸铜——引者注),即成铜。煮胆矾铁釜,久久亦化为铜矣。‘
《丹房镜源》成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至宝应年间(758~762年),表明至迟在唐中期已发明了水法炼铜。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所记,认定北宋始发明水法炼铜,据《丹房镜源》所记,可断此说为误。
此外,卷四《丹房制炼药材》中有《金二十种论》,列举了唐中期所制作的二十种‘药金‘,如‘雄黄金‘、‘雌黄金‘,……等。指出其中十五种皆‘假‘,‘只有还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所谓‘真假‘,盖指药金之物理性质,与真金相近者为真,与真金相去远者为假。
由此可知唐中期不仅能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