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的《星舰部队》也使用上了类似构思。如今,这样的人机结合虽然还没有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见到,但我们在电子游戏厅里,却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场面,只不过那种合体感觉是虚幻的。
在成龙的近作《燕尾服》中,一套间谍用燕尾服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穿上它,人们的打斗能力倍增。在《海精灵》(宋别离著)中,从纯水里练制的“水膜衣”涂在身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第三节:天幕
“天幕”也是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里的人工奇迹。建立“天幕”的动机,一般是为了挡住强烈的宇宙辐射。美国作家大卫。赫尔的《天幕坠落》就是“天幕”题材的代表作。由于臭氧层消失,紫外线直达地球,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只好移居地下。许多人患上皮肤癌。于是,人类试图建造“天幕”。那是一层仅有几微米厚的薄膜,总面积有几百万平方英里,覆盖了所有地球表面的天空,可以在透过阳光的同时,滤掉紫外线和宇宙辐射。
建造天幕的飞船在太空中喷出细细的双分子丝,遇到真空后就膨胀成为薄膜。不过,一场千年不遇的太阳能风暴光临地球,威力之猛超过人类的预测,它摧毁了遮阳幕的控制系统,将它驱赶到大气层,四分五裂,在天空象晚霞那样熠熠生辉。
在科幻电影《挑战者》里,“天幕”也是主要背景。不过这个“天幕”并非实物,而是一种电磁波。它干脆将阳光的所有成份全部屏蔽在外。从“天幕”建立的那天起,人类便再没有看到过白天,每时每刻出现在天空的,只有极光般的变幻无穷的光幕。二十年后,长大的新一代青年试图毁掉这个天幕,重见阳光。因为他们发现,外面的臭氧层早已恢复正常,而“天幕公司”为了垄断利润,向全人类隐瞒着这一事实。
第四节: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出现时间并不长,不久前才成为社会热点。科幻作家们也敏感地将它摄入到作品中。中国科幻作家王麟在《纳米杀手》中,设想了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可怕武器。那是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微型机器人,它们可以很便宜地制造出来,成千上万地进入人体,然后从内部杀出,受害者全身出现无数创伤死去。由于肉眼看不到这么微小的武器,纳米杀手防不胜防。
而在郑军的《虫飞蚁走也惊魂》中,苍蝇般大小的炸弹、蚁子般大小的导弹都被开发出来。不过,这么小的武器不可能惊天动地大爆炸,它们被用来摧毁同样微型的一些关键目标。
第五节:星球改造
把整个星球进行改造,直至变成人体能够适应的,类似于地球表面的环境,这种浩大的“行星改造工程”也是科幻作家们十分喜欢的题材。美国的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就指出,金星上的高温主要由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所导致。如果把低等藻类投放到金星表面,令其大量繁殖,那么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并且让金星表面的温度下降,直到人类能够呼吸。
萨根并非第一个提出行星改造工程的人,远在1930年,英国科幻作家、哲学家斯特普尔顿(OlafStapledon,1866、5、10——1950、9、6)在经典科幻小说《最后和最初的人》中,就描述了把金星海洋进行电解以释放出氧气的宏伟过程。后来,科幻作家安德森(FoulAnderson)在小说《豪雨》中,再次描述了改造金星的过程。克拉克在《火星之砂》中去“改造火星”。格利戈里。本福德GregoryBenford)则在《木星计划》中“改造”木星的卫星伽尼美。
大自然把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前后花了数十亿年。用人工方式改造一个行星,怎么也得耗费数以万载的时光。这是严肃的科幻作家们早就想到的。这份漫长反衬着科学院的宏伟和寂寞。不过,在美国科幻片《火星计划》中,人类只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让宇航员能够在火星表面摘掉头盔呼吸。而在《全面回忆》里,更是用机器加工火星深处的冰,很快让火星红色的天空变成了蓝色。当然大家不必认真,那只是电影艺术家在喧染情节而已。
毕竟我们自己的星球还没有到无法居住的地步,改造邻居尚未提到科学家的日程上来。这些“行星改造方案”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人们看到生态圈是怎样一个系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地爱护它。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异星风光
更新时间2008…9…9 21:13:47 字数:5667
多年前,死在圣母峰的探险家乔治。玛洛里生前被人问及为何爬圣母峰?他说,因为山在那里!太空在那里,我们就得去征服。这是科幻电影《猫族入地球》Asterodid的开场白。正是这种豪情,激励着人们最终飞上太空。
从直观上讲,宇宙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部分——星球和它们周围的空间。由于星球表面可以更方面地当作舞台,异星风光是科幻作品里被描写得最充分的部分。当然,“空间”并不等于虚空,所以我们还要了解某些宇宙奇观。
第一节:异星风光
威尔斯的代表作《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创作于1901年。那时候不仅已经有很发达的月球科学知识,更有凡尔纳的《环月旅行》创作于前。威尔斯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拿出点新鲜货。于是,他大胆地幻想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月球世界。那个月球表面有空气存在,只不过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由于零下一百多度的奇寒,空气凝结成固体。随着太阳的缓慢下落,空中雪花纷纷。而太阳升起时则一片蒸汽缭绕。
有空气就有生命。威尔斯的月球上生长着巨大的蘑菇,形成一片片蘑菇林。地球人走在里面象是小甲虫。它们从日出到夜晚降临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过大家要记得,月球一日相当于地球半月。除了不动弹的蘑菇,月面上还有鲸鱼般大小的巨兽缓缓地爬动着,它们体长七十多米,肚围就有二十米。
当然,这里还有智慧的月球人。他们是一种蚁类生物,除了没发明航天外,其它科技水平都超过地球人。他们把月球内部钻成空洞。月面上的环形山便是他们挖出的土石!因为月球的重力远小于地球,月球生物的质地都很疏松。地球探险家一拳可以打穿月球人的身体!
到了晚年,一向保守的凡尔纳也把幻想的胆量放开了,创作出名篇《流星追逐记》。某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经光谱分析测定竟然是由纯金构成,总重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吨!当然,真实的宇宙中没有这样的小行星。科学怪人泽费兰。西达尔发明了引力波装置,悄悄地,慢慢地吸引它飞向地球。
蒙在鼓里的人类受惊不少。因为这么大一块金子落到地面,并不就等于带来了财富,而只会使人们手里的黄金贬值!金融家们根据它的运行轨道从事投机,买空卖空。结果,这颗名副其实的“金星”掉进了格陵兰岛附近的大海里,算是结束了一场财富闹剧。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热门宇航目标。十九世纪末,人们以为火星上有运河,所以也有智慧生命,也可以描写更多的传奇。美国早期科幻作家伯勒斯等人,干脆便是描写火星世界的专家。在他的代表作《火星公主》里,火星是类似美国西部的世界,上演着英雄美女的太空传奇。
中国作家老舍在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猫城记》,是拥有世界影响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背景就是火星。上面生活着猫脸人身的智慧生物。到了布雷德伯里手中,火星更成为文明毁灭的地球人再生之地。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体积和地球仿佛。科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它。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的《跃入虚空》,就把故事背景放在金星。一群逃避地球上革命的资本家无处可去,乘坐飞船来到金星避难。那里有几百度的高温,浓厚的云层。逃难者最终无法忍受而返航。
因为形象壮丽诡秘,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彗星自古以来就受各文明古国的重视,并且赋予其不祥的含义。那么,当人类登临彗星表面,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江苏作者杨道永在《与烈日擦肩而过》中,就让几个遇难的宇航员借彗星的运动脱离险境。那是一颗“掠日彗星”,当它飞临太阳时,最近处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就象置身于锅炉内部一样。只是因为它速度极快,几个小时就能飞过太阳,才能保证不粉身碎骨。
当宇航员们降临彗星表面后,最奇特的场面莫过于白昼来临,冰雪蒸发。由于没有空气,再加上表面狭小,那里的日出和地球上也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到太阳,而只是一片亮的令人无法直视的光幕,白里泛青,占据大半个天际。而几个宇航员随彗星进入日冕后,更在背对太阳的一面,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奇观。那是火狱般的太阳景观。最后,而当彗星终于越过太阳时,在巨大引力下结构受损,一分为二。在置身其上的宇宙员的眼里,那景象也堪称震憾心魄。
到如今,太阳系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的视野之外。属遍这个星系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本身了。炼狱般的太阳不仅不欢迎人类,甚至连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被送进去。但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
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便描写了一艘结构复杂的太空船被派往太阳,从中取走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不过,似乎地面上的光谱分析已经足够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科幻作家们为太阳之旅设定了许多新目标。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中,让主人公鲁冰驾驶飞船飞向太阳,是为了毁灭世界上剩余的核弹。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神秘所在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