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历史联系。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六世纪末,中亚摩尼教团在撒特-奥尔米兹(Sad-Ohrmizd)领导下,与巴比伦的领袖分裂,以电那勿(Denawars)派的名称独立。这种分裂状态到八世纪初才结束,中亚重新接受巴比伦法王米尔(Mihr,约710-740)的领导。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处境有所改善,伍麦叶王朝(661-750)让他们和平地活动,可能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们。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许多摩尼教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盖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几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译本的基础上,撰写摩尼教历史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恢复了萨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谴责许多波斯血统的翻译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麦海迪(775-785)和穆格台迪尔(908-932)统治时期,设立了专门处置异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机构,无情地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巴格达亲身认识三百个摩尼教徒,但是,当他写作《群书类述》时,只有五个还留在首都,可见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锡 克 教
更新时间2008…9…2 14:38:48 字数:704
锡克教(Sikhism)是诞生并流行于印度部份地区的宗教。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
“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
锡克教主要教义
1。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香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
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意为狮子)。由于他们是信仰印度教的当地王公的叛逆,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比较和英国人合作,所以是当时军队的主要力量。在上海英国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锡克教徒,因为他们用统一的红布包头,所以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
现在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是锡克教徒。香港著名印裔艺人乔保罗(乔宝宝)是锡克教徒。
城市
更新时间2008…9…2 14:39:50 字数:1363
城市结构与形成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光是建筑物的增加,以及居民的聚集,而是城市内部产生各具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同时各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构成城市的整体。这种城市内部各种区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分布与配置情形称为“空间结构”或“内部结构”,简称“结构”。结构一方面是受城市内部自然环境的约束,另方面也受到历史发展、文化宗教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要了解,何以城市内部地面上会产生各种功能不同的区域。到底有何法则和规范,可以用来解释它们的空间排列和布置。
近世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增加,用地功能竞争剧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交通和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布局结构。城市地理学者,尤其在美国,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其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
(一)同心圆式的发展
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吉斯(E。W。Burgess)提出的,按照他的理论,一般城市结构形式并不是如一般人所相信三个圆形地带,即城市中心、城围及城外,而是由五个同心圆形所组成的。
(二)扇形理论
最初是以美国200多个城市结构的资料研究出来的理论。后来由何以德(HomerHoyt)加以发扬。他们认为城市内部的发展,尤其是居住区,并不如布吉斯所说的土地价值继续向城外增加,而是低值的住宅区也可能自城中心延向城外地区。同时也主张,城市的发展,常从城中心开始,沿着主要交通要道或者沿着最少阻力的路线向外放射。
(三)多中心理论
如城市地理学家哈里士(C。D。Harris)和乌曼(E。L。Unman)教授所主张,认为美国50方人口以上城市内部的结构,并不光是一个中心,而有多个中心,各区或以桥梁为中心,或以车站为中心,或以教堂为中心,或以工厂为中心,成为中心商业区、批发商区、轻工业区、住宅区等。
美国城市的结构是由它自由发展,很少加以规划的。
中国的城市结构是希望要有规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中国城市结构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结构要素中首重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认为工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区是人民生活生息所在和社会活动的地方。商业区则是各种经济活动中枢。虽然城市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划分功能,形成各有特色的区域,可是也不能截然分开,也有可以互相补足的地方,如住宅区可有少数商店,工业区可带些住宅。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不断发展,现象日趋复杂,为合理解决城市各区结构的相互协调,地理学家可提供方案,综合地面自然因素、经济组织、物质要素和文化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城市规划,使现代城市一反漫无目标、一任自然而使其趋于合理的城区划分。
城市的形成有二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基地,二是位置,当城市初生时,基地往往是诱因。城市的诞生,起先是选择了有利的基地,可是以后的发展繁荣,要靠另外一个地理因素,那就是它的位置,或者称为相对地位。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物质文明
更新时间2008…9…2 14:40:12 字数:1760
人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目的是求生存,可是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理想完善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利用环境,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改造自然环境的成果。
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育了各种器官,有了这些特殊发育的器官,人类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进而为万物之灵。人类有了各种器官,就有创造能力,也积累了适应环境的经验。经验中发现了错误和缺点,然后加以改良,人类的文化乃逐步前进。
人类文化虽然已经进入太空时代,可是人类日常生活仍旧依赖农业生产,无论是吃与喝,无一不依赖着种植作物和繁殖牲畜,农业是人类在地面上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改变地面现象的主要动力。
(一)农业发源
关于人类何时开始有农业,其发源于何处的问题,因为考古发现很有限,一直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一般都认为农业开始于1万~2万年以前,其发源地可能是中东、中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arlO。Sauer)对探讨此问题最有成就。他在1952年提出六个基本条件用来分析农业发源问题:
1。农业发源地的自然环境一定能供给适当的粮食给狩猎者或食物采集者。缺乏粮食的地区不能成为农业发源地,因为该地不能使人有播种、收获的经验来驯化作物。
2。农业起源地的地貌和气候应是富于变化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多且繁茂。
3。大河流域的盆地很少有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当时尚无能力控制洪水。
4。林地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早期的耕种者尚不能翻掘草地除去草根,可是却可用剥树皮、烧火等方法除掉树木,而在林中空地耕种。
5。原始耕种者一定具有某种利用植物的技术,如用植物纤维等。这样他们就具备了农作物的耕种经验。
6。具有游牧性的狩猎者和食物采集者很少有可能开始作物的种植。因为农作物需要经常的照顾、保护和管理。
从上述6个条件出发,索尔认为东南亚可能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农业技术由此为中心向外传播。他认为农业发展是由一个中心逐渐向外扩大。索尔关于农业发源地地点的推测,已由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局部的证实。举例来说,泰国斯匹瑞洞穴发掘发现该地的农业在1万年以前已开始。又如在我国杭州湾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证明在7000多年以前我国已开始耕种谷物了。不过有些学者认为索尔的看法也太片面一些了,有许多证据说明农业发展是多中心的。具备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都有可能独自成为农业发源地并向外传播,正如人们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