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拧! �
———赵高简直就像个影子。
这就是他在宫廷里获得的口碑。赵高走路步子极轻,也许是深得某种呼吸术之奥妙的缘故吧,即使在始皇帝身边料理日常生活时,他也不会让始皇帝感到有人在身旁。就是走在铺满青砖的地面上,赵高脚下也从不发出声响,甚至连一丝动静都没有。
皇帝每天夜里都要到后宫临幸一名女子。每天晚上,赵高都要把皇帝领到那些女人的房间里去。皇帝临幸的女子每天都要换一个。赵高的工作就是安排好与此有关的一切,事前要让女子脱光衣服检查一遍,以防其带有匕首或毒药等物品;皇帝临幸时,他还要监视里面的动静,保证在最高潮时女子不会突然杀死皇帝。因此,当皇帝在女子房间里时,赵高也自始至终像影子似的待在屋子里侍候。就这样,始皇帝内心也渐渐得出了结论,即:赵高是个影子,不算是个人。
始皇帝还想当然地认为,神仙也不会把这个影子当成人的,不会有任何东西妨碍神仙从天而降吧!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分《项羽与刘邦》 始皇帝回宫(6)
尽管在始皇帝心目中,赵高只是个影子,但赵高却始终如一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是人嘛!
赵高心里,这个观点毫不动摇。他甚至还抱有这样一种想法:
普天之下,难道还有我这么了不起的人吗?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说,赵高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他掌握的都是不为天下人知的事情。对局外人来讲,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皇帝既新奇又握有天下绝对的权力,尽管如此,对于这些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的宦官来说,这位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初露老态的男人,还是一个异乎寻常的荒淫之人。由于一心想把这种荒淫保持下去,这个男人十分害怕衰老,妄想唯独自己能免于一死,始皇帝也就是这样一位滑稽可笑的男人而已。除此之外,从宦官的角度来讲,根本无需再去想象他是什么皇帝之类的事了。
赵高跟着始皇帝,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宫中转来转去。他要照顾始皇帝大小便,傍晚用热水为他擦澡,献上膳食,整理寝床。自己也有在一旁打盹的时候,恍惚之中,他脑海里还曾闪过一个念头:这男人的一条命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感觉就好像自己手里紧捏着一只黄绒小鸡的命。只要一使劲,那小鸡就会一命呜呼。只要想杀死他,任何时候都能办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目空一切的念头,开始出现在赵高的脑海里。只是如果杀掉始皇帝,赵高的职位和性命也都不保了,因此毫无意义。虽说如此,毕竟只有自己暗中握有对皇帝的生杀予夺之权,这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在他头脑里快速地滋生出一种奇妙的权力意识。
没过多久,宛如魔法般地,赵高头脑里的这种权力意识变得愈来愈强烈。
赵高拿着文书往返于始皇帝和丞相李斯之间。始皇帝的旨意也由他代为传达。对于李斯来讲,既然始皇帝已变成不得面见的君主,从这位老得浑身长满赘肉的宦官赵高口里吐出来的话语,就只好信以为真地当成是始皇帝的诏书了。赵高传达始皇帝的旨意时,总要先说上一句:
“皇帝诏曰。”
以显示其异常的威严,暗含着要求李斯乖乖听命的意思。
这套把戏,李斯很不受用,不过,倘若惹恼了赵高,就不知道他会到始皇帝跟前怎样告自己的阴状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掌握在始皇帝一人手里。虽说独尊法家,但唯独始皇帝是可以超越法律的,他的话就是法。如果始皇帝听信了谗言,李斯的脑袋当天就会搬家。
李斯最后终于屈服了,在赵高面前表现出一副极为诚惶诚恐的样子,宛如在始皇帝面前一般。
“连李斯都畏惧我了。”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分《项羽与刘邦》 始皇帝回宫(7)
赵高心中暗自得意。李斯确实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不知道赵高肚子里究竟会冒出什么坏水来。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把赵高早点哄住,自己的性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不过,赵高对李斯的用语还是一如既往地谦恭有礼。因为宦官的身份本来就是奴隶,虽然是在秦宫廷里,其地位却如猫狗一样卑贱。对待李斯这位类似秦帝国官员总头领的人,赵高不得不采取郑重其事的态度,但言行之间已开始露出锋芒。当赵高面对李斯的时候,偶尔还会产生“自己就是皇帝”的错觉。李斯则始终保持另外一种心态,每当面对这位丑陋的被去势之人,他始终不敢有片刻疏忽大意,因此,每次见面,李斯都是将赵高当做皇帝的替身来对待。
始皇帝最后一次外出巡幸,是在阴历十月一个寒冷的日子。
京城咸阳因民夫众多而显得人声鼎沸。始皇帝正在渭水南边(咸阳东南)兴建一座巨大无比的宫殿,暂取名为阿房宫。据说仅前殿的一栋建筑就东西长八百米,南北宽一百五十米,其屋宇下足以容纳一万人,是这片大地上有人类居住以来最大的建筑,其宏伟壮丽的程度,以过去的建筑概念是无法想象的。服劳役的民夫都是从全国各地驱赶来的农民,在此期间,另一支劳动大军正在咸阳东部的骊山脚下从事另外一项工程。说来简直矛盾,始皇帝本来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却不改其好大喜功的本色,早早地修起了陵墓,而此时该工程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他这次长途跋涉的巡幸,可能就是为了摆脱这些烦扰而另觅清静吧!
他先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会稽,北上过扬子江,又十分难得地沿东海岸一路向北行进,一直到达山东半岛海边的琅邪,当来到平原津时,他终于病倒了。按理应该急速返驾咸阳,但他还是认为这场病尚不至于终结自己的性命,强打精神继续深入北国大地,涉济水,渡漯水,来到一个叫沙丘(河北省平乡)的地方,这时病情已经危在旦夕了。这次巡幸已经跨过了一个年头,春天也已匆匆离去,此时正值盛夏七月。
“我老早就预料到的情况果然出现了。”
想到这里,一直侍候在皇帝身边的赵高不禁暗自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的赵高已不仅是一名宦官。他甚至还执掌着始皇帝下诏书时必然要用到的玉玺。在整个巡幸过程中,他一直陪坐在始皇帝的辒辌车内,极为细心地观察着始皇帝的病情。
“万一出点差池,皇帝就要死在这沙丘啦!”赵高脑海里曾出现过这一想法。
皇帝的死与政变是联系在一起的。讨厌预测死亡的始皇帝,一直没有确立可继承皇位的太子。
他总共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叫扶苏,为人温文厚重而又学养有素,考虑问题周到且不失偏颇,性格与令人怨声载道的父皇迥然不同,在宫内深受好评,其深得民心的名声甚至传遍五湖四海。一般认为,若扶苏当政,秦帝国将会出现歌舞升平的局面,然而对于赵高来说,最不希望见到的就是让扶苏当上二世皇帝。
著名武将蒙恬则支持扶苏,也可以说是拥护扶苏。
蒙恬系出身将军世家。在秦还只是诸侯王国时,蒙氏家族就已连续数代为将,祖父蒙骜将军尤为著名,兄长蒙毅也力大无比。蒙恬为秦帝国的建立身经百战,帝国成立后,他又率三十万大军北抵塞外荒漠地区屯边,打败历来威胁汉民族的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其南下入侵。为建造长城,他屯兵驻守在靠近边境的上郡(陕西省绥德县东),在此安营扎寨,使秦得以抵御外患,保持国泰民安。
曾有妖言惑众者说:“亡秦者胡也。”这件事传到了始皇帝的耳朵里。所谓胡,当然是指北方大草原上的其他少数民族,这一统称之中也包括匈奴。鉴于这种情况,始皇帝对正在第一线防御胡人的蒙恬十分器重。不仅如此,尽管边境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秦并不心服口服,但对蒙恬的武德却发自内心地表示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的威信还不如说是靠蒙恬才越来越高的。
公子扶苏就在这位蒙恬跟前。
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始皇帝发起史上闻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乃是他离开咸阳外出巡幸的前一年。坑(阬)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法,即将人活埋,历代作为死刑而屡屡采用。他在现今西安以东的一个地方挖了一个大坑,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全部坑(阬)掉,也只有这一次,公子扶苏向父皇提出了强烈的谏言。与父亲和李斯那种严酷的法家思想相比,扶苏总体上还是喜欢温和一些的儒家。扶苏的进谏极大地伤害了始皇帝的自尊心。这且不说,尤其令他感到危险的,是扶苏的思想与秦帝国的立国思想完全相悖,于是他说道:
“你还是暂时先到蒙恬那儿去做监军吧!”
就这样,他将扶苏从咸阳的皇宫里赶到边疆去了。人们看到,扶苏已失去当皇太子的希望。然而,始皇帝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而肯定是想借这件事来教育扶苏,使其明白维持帝国的存在是一项多么严酷的现实。扶苏很喜欢蒙恬的刚柔并济,反倒高高兴兴地直奔边境去了。
始皇帝其他孩子里就再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最小的儿子胡亥二十岁。不知何故,始皇帝就是溺爱这个白白嫩嫩、像个书生的小儿子。如果我们假定始皇帝并不喜爱胡亥———以下则纯属玩笑性质的想象———也许在一瞬间,脑子里就会闪过一个问号:“亡秦者胡也”中的“胡”,该不会指的就是胡亥吧?总而言之,大儿子扶苏去了边境,小儿子胡亥则留在了咸阳。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分《项羽与刘邦》 始皇帝回宫(8)
赵高一直担任胡亥的师父。赵高虽身为宦官,却明晓文字,对秦的法律尤为精通。他向胡亥传授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