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殿下骑着竹马来 作者:秋姿白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骑着竹马来  作者:秋姿白发

携手江山的帝王功臣,承欢膝下的姿颖儿孙。九重宫阙中的一对小儿女,伴着玄武湖上的泛舟誓言,曲江池畔的闲闲菱歌踏过漠北边尘的滚滚狼烟,共谱一段至深至诚的深宫恋曲。没有金枝欲孽式的险恶宫斗,没有虐断肝肠的死去活来——虚构而似曾相识的朝代,几段揉杂其中的故纸陈言,拼做一个同心锦字。前提是……你能忍受慢热、清水、呓语和……传说中隐藏太深的伏笔。他日我为帝君,惟愿江山共享,誓无异生之子…………


谨慎提醒:千万别当历史来看

  

楔 子   恰似东山山上月

作者有话要说:
  因为不让在正文里面说作者感言了,于是乎,前言就被挪到这里来了:)

  故事先前是听朋友说的,后来自己查了一下史书,虽寥寥数语,却实在引人遐想。又在网上搜了一下,基本没有什么人谈到过这一对。只有一篇文章,说是这段爱情故事,堪称深宫中的宝黛之恋。当然,宝黛最后终究是绛珠归去,泪尽神瑛,而这一对难得的修成了正果。

  代价是一个被人诟病千年,认为这是他一生唯一的污点;另一个,史官毫不避讳对她的行为伪善的攻击。

  或者,也许就是因为结局圆满了,所以湮没在诸多爱情悲歌之中,不那么为人所知。

  不过后人攻击又如何,人家终究是做到了生同衾死同穴了。

  谨慎提醒,俺不是写历史小说,切勿对号入座,只是曾经有大概类似的这么一个故事罢了……


  伊水东畔的东山之上,五丈余高的卧莲抱子观音石像在夕阳下散出慈蔼的光辉。
  
  那观音眉若新月,面容庄重,形态和蔼,手中挽着一个婴儿,端坐在直径二丈有余的莲花宝座上。
  
  伊水两岸植着接天的低光荷,在日光下碧叶低垂,西风吹过,荷香弥漫。
  
  在和卧莲观音像正对的西山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人在一小片空地上盘腿而坐,呆呆的看着对面山上的观音像,好像那观音慈爱的目光正在看着自己一样。
  “哎,真是越看越像呢。”
  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妇人在一男一女的搀扶下缓缓登上西山,身后还跟着一个身着光鲜的女孩和几个丫鬟模样的人。
  “娘,您慢点,这山路窄,前面那儿就有大点的空地了,娘要不要歇会儿?”
  
  “嗯,好,这里瞧着对面也瞧得分明些。”
  听了妇人这话,身后的几个丫鬟忙展开包袱,找出一个蒲团让老太太坐下,搀扶着她的那个女人盘着髻,看起来像是那妇人的儿子儿媳。
  那十四五岁的少年瞧着这一家母慈子孝的样子,眼里满是羡慕。
  身后的那个年纪略小些的女孩跳着跑到那妇人身边,问道:“娘,你刚才说越看越像,像什么呀?”
  不远处的少年人茫然的看着这一家子母慈子孝共享天伦的和乐景象,转头又端详着伊水对岸的卧莲观音和观音怀中的婴孩,直到太阳完全落山,才在夜色习习中下山而去。
  在他身后,一弯新月缓缓升起,将他的影子拉的长长的。
  ————————————————————————————————
 

      

第 一 章 辛苦最怜天上月

  杭州城里,正是初冬时节,天还没全亮,街上行人稀少,不过已有一些卖早点的出来摆档了,为了养家糊口,在这个当口也要顶着寒风出来先架炭炉烧水,这样才能在早集的时候不至于没开水给往来的行人下馄饨之类,也能多挣几个小钱。
  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两个小铺,正在一条路的两头,南边的卖馄饨,北边的卖汤包。卖汤包的门口插着一个竹竿,上面挂一木牌“郑记汤包”,摊主是一对夫妇;卖馄饨的门口则是在馄饨摊的前面,直接刷着几个大字“王记馄饨”,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嘟嘟囔囔的说“为什么要我和娘先出来啊,爹真是懒,又在家睡懒觉”,王家嫂子在小女孩头上敲了个板栗说“那你每天睡着了之后你爹做炭球啊什么的也没见你帮忙啊?”小女孩眼珠子骨碌两圈,傻傻的笑了两下便又开始包馄饨了。
  
  郑家娘子做齐了十笼汤包之后放上锅开蒸,就走到王家馄饨这边坐下陪王家嫂子闲话家常。
  
  “王嫂子,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往日都是我包子上了蒸锅你们一家子才出来的啊?”
  
  王嫂听到这句话,面露喜色,又有点不好意思,却是那小女孩抢着说:“昨天孙府上来人说孙家奶奶有着宝宝,吃不下东西,就想吃我们家的馄饨,说今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叫人出来唤我们进去做给孙奶奶吃呢。”
  郑娘子连连赞道:“嫂子你真是好福气,这样的阔气人家,随便打赏一点,就够咱们过一年了!”
  王嫂和郑娘子又是一番慨叹,带着对孙家奶奶的无比羡慕。那孙家乃是杭州数一数二的富户,整个浙江府恐怕也只有城东的张家能和孙家抗衡了。便是这街头卖早点的,也知道那张家是因为前些年出了个太子妃,朝廷的赏赐接二连三的下来,本来还可以封几个官的,听说那太子妃不想家人过于张扬,才作罢的。
  王嫂子忙着和郑娘子说着孙家和张家的闲事,转身发现自己设的小桌上已经坐下一位客人了,便走过去招呼客人。这客人竟是一个尼姑,穿着缁衣,头上带着一顶小帽,面容却看不出来有多大年岁,许是二十多,许是三十多,见王嫂子过来,便开口道“给我一碗馄饨”,王嫂子心下犯嘀咕了,心想我这馄饨可是肉馅的啊,难道你一个尼姑竟然没有这些禁忌?
  心下犯疑,不免就朝那尼姑多看了几眼,那尼姑似乎也醒悟到了什么,笑笑说道:“以前有酒肉和尚,我却是个酒肉尼姑,这位嫂子你给我做来就成。”王嫂子想,以前有见过骗吃骗喝的酒肉和尚,今天竟然撞见一个这样的尼姑,一大早上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晦气。
  那尼姑掏出一吊钱,放在桌边,跟王嫂子说:“这位嫂子,我刚才听你说那什么张家和孙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最喜欢听人说故事了,嫂子你坐下与我细说说,这吊钱就当是听故事的酬金了。”王嫂子满心欢喜,寻思不知上辈子积了什么德,好事都赶在今天了,反正现在天色还早,也没多少人出来光顾她这小摊,就在尼姑旁边的长凳上坐下,开始细说这杭州城现今最炙手可热的两家富户。
  “张家的祖上,做过一些官,听说高祖皇帝的时候,还出过一个状元,做过京官,当时在杭州城也是轰动一时啊,这事我还是听我家公婆说的,后来不知怎地犯了事,被贬到杭州城来,到了状元爷的儿子那一代,除了在家读读书,也没什么人出去做官了。直到前些年,如今的皇上登了大宝,京里就派人来,查到那状元爷在杭州的儿子,也就是现在那张家的老爷,要他进京里去,还特意说让夫人抱着女公子一起。张老爷自爹无端端的遭了罪,家里人都是本本分分,虽比平常人家富些,也从不做那为非作歹的事情。突然听到京里来人要他去,想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就抱着女公子去了。”
  “谁知道这一去啊,原来是当今的皇上说张老爷的爹,那个状元爷做过他几天先生,因为自己年小的时候调皮,才让先生遭了罪,一直啊想找到先生赔个不是,谁知道先生已经老了,只留下先生的儿子,所以请到京里去享福。张老爷也不知怎地想不开,就是不肯留在京城做官,皇上没法子,就留下他的女儿,说是要结个亲家。这下子那张老爷的女儿就做了太子妃,听说前些年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尼姑一边吃着馄饨,一边不断的点头嗯嗯,听完了张家的事,又问道:“那孙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嫂子继续说道:“孙家以前出过几个读书人,不过没有张家的状元爷那么出息,现在孙家掌家少爷的爷爷,也曾在京里当过官,后来回了乡开始做些经营。先帝时候孙家的丝绸生意一下子做大,不过之后没几年孙少爷的爹就在京城殁了”,说到这里,王嫂子顿了一下,“后来听说今上说孙少爷的爷爷以前也是个忠良,就赏了不少田地给孙家,孙家少爷也不怎么管这些事情,自从讨了这个少奶奶,只顾着和少奶奶四处玩,有时也读读书什么的,就是不见去考状元,也不知道是想做什么。不过孙少爷为人很是宽厚,本来这个地方离他家宅院挺近的,原是不让我们在这里开张做生意的,只因着少奶奶平时喜欢吃我们两家做的东西,所以孙少爷就准了,连租钱也没要我们的,过年过节的还常常有些赏钱下来……”
  王嫂子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这尼姑的馄饨也吃完了,朝王嫂子笑着说“嫂子,我今天有点累,不想赶路了,在你这里多坐会儿,不妨你生意吧?”王嫂子心想,这里坐着个尼姑,怎的不妨,不过她给的一吊钱,自己好几天的生意也赚不回来,便满脸堆笑的说“不妨,不妨,只是我要开张做生意了,待会儿还要给孙奶奶送馄饨去,就不能陪着师太你说故事了。” 
  这时街拐角跑过来一个丫鬟模样的人,朝着王嫂子喊着“王嫂子,你做一碗馄饨收拾一下随我送进去”,尼姑看了一下这丫鬟,估摸着这就是那孙家的丫鬟了。王嫂子去送馄饨了,只留下自己的女儿在守摊,对面的郑娘子的汤包正卖的热火,来来去去的也有人过来吃馄饨,那尼姑左看右看,一时也找不到什么事做,也没人说话,就一手支着脖子靠在桌子上,显是百无聊赖的样子。
  
  谁知这王嫂子一进去,就一直没出来,到正午时,小女孩也慌了神,郑娘子也正纳闷,可是绕过去看看孙府关着门,也没人敢去打听。小女孩绕着摊子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也不知道怎么办,发现那个尼姑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