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又与陶成章等人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2 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
读经等改革措施;后出国倡办勤工俭学会。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
支持当时正在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迫辞去北大校长
一职,仍宣传“科学救国”、“教育独立”的思想,发起组织中国教育改进
社,并担任董事。1927 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
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抗日战争中,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
行教授治校等颇有影响的思想见解。这里选载的两篇演讲一是蔡先生就任北
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一是他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两篇演说辞都
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讲演的,这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不少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都在这里就
读过。当任这所大学校长一职,在一定意义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紧密
联系。因此蔡元培先生深感责任重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 年1 月9 日)一文中,他对学
员提出了三项要求:抱定宏旨、砥砺德行和敬爱师友。蔡元培先生要求“入
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每位学员须抱定一个宗旨:为
求学而来,否则将来“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针对五四前夕中国社会风气的颓败,蔡先生谆谆告诫学员要“束身自爱”,
“力矫颓俗”,并把“国家之兴替”与“风俗之厚薄”联系起来,让学员从
更高一个层次去理解德行严谨的重要意义。蔡先生还要求学员“以诚相待,
敬礼有加”,并用自己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为例子,阐明互相亲爱是人们交际
的必需。蔡先生对大学学员的这三项要求,时至今日,仍有着很大的现实意
义。
五四前后中国文坛曾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的
论争。这场论争的表现形式虽然是采用何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形式问
题,而实质是复古守旧与变革维新两种思潮的较量。蔡元培先生在这场论争
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一边。
《国文之将来》(1917 年)这篇演讲中开篇就提出:“国文的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白话与文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蔡先
生在这里显示了一位爱国教育家的卓越见识与过人的胆识。接着蔡先生从欧
洲十六世纪以前拉丁文的由盛而衰,日本维新初年废汉字、兴言文一致的日
文,到我国禅宗语录、佛经翻译都采用白话文的历史经验,说明了“白话是
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
人的意思,是间接的,”从而得出“由间接的趋向直接的,是无可抵抗的”
结论。
蔡元培先生的演讲风格以清晰明快见长。《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开门见山就讲“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国文之将来》亦直
接亮出“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观点。继而娓娓道来,或旁征,或博引、令
听众心无旁骛,惟有顺其思路,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教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
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
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
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
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
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
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
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
提携也。现在我国精干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
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
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
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
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
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重,趋向自异。平时则放
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
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
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
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
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
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
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
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
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
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
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旦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
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
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
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苛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
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
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
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同学中苛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
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
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
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
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
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
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
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选自《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国文之将来
——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说
今日是贵校毛校长与国文部陈主任代表国文部诸君要我演说,我愿意把
国文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尤愿意粑高等师范学校应当注意哪一种国文的问题
提出来讨论。所以预拟了《国文之将来》的题目。
国文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白话与文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
占优胜的。
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
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间接的传达,写的人与读的人,都要费一番
翻译的工夫,这是何苦来?我们偶然看见几个留学外国的人,写给本国人的
信,都用外国文,觉得很好笑。要是写给今人看的,偏用古人的话,不觉得
好笑么。
从前的人,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从六岁起,到二十岁,读
的写的,都是古人的话,所以学得很像。现在应学的科学,很多了,要不是
把学国文的时间腾出来,怎么得及呢!而且从前学国文的人,是少数的,他
的境遇,就多费一点时间,还不要紧。现在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哪能
叫人人都费这许多时间呢?欧洲十六世纪以前,写的读的都是拉丁文。后来
学问的内容复杂了,文化的范围扩张了,没有许多时间来摹仿古人的话,渐
渐儿都用本国文了。他们的中学校,本来用希腊文拉丁文作主要科目的,后
来创设了一种中学,不用希腊文了。日本维新的初年,出版的书,多用汉文。
到近来,几乎没有不是言文一致的。可见由间接的,趋向直接的,是无可抵
抗的,我们怎么能抵抗他呢?
有人说:文言比白话有一种长处,就是简短,可以省写读的时间。但是
脑子里翻译的时间,可以不算么?
有人说:文言是统一中国的利器,换了白话,就怕各地方用他本地的话,
中国就分裂了。但是提倡白话的人,是要大家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