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气,那独取寸口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团气,只有测这团气才能知道病人气的形态和盛衰。第一步是望,望而知气。一看这团气怎么样大概心里就有数了,比如是气盛、气衰还是气弱、气燥、气滞、气动,这些可以一些看出来;第二步是闻,闻者听声音也,再问一问情况,最后切脉。切脉是比较切实的,感触人身一团气的整个的动向和状态,这是切脉的整个的由来。

为什么要切脉呢?其实切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比如摸肌肤,摸骨胳,只要手能搭到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气的依凭处。或者可以隔衣而摸,还可以不接触去感知气团都是可以的。对于平常的医生来说还是比较切近的摸一下动脉来得更准确。

为什么要摸动脉呢?动则吉凶可见,不动很多事情看不出来,就像接触一个人一样,坐那不动就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办事,和你有接触,那对他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随和,有没有心机,所以说处人才能知人。摸动脉也一样, 就是体会脉搏搏动过程中气团的状态,所以取动脉,动才机见,其生机才能体会到。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的就都取寸口了;第三,就像《难经》上说的荣卫在经脉中循行,“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其实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终始,不独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的终始,所以这一点只是做一个托词而已,并不能把这句话看实了,认为寸口就是所有的脉气的终始。就像一个环形跑道一样,任何一点作为起点那肯定也是终点;还有一点,第四,手太阴肺经之气蓬勃而出沿着肺经就到了寸口,此处的气比较滑利,比较能够体现气态,搏动的节奏及各种变动比较适合医者去感受。所以一难主要在强调医者如何去评测这团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寸口的动脉。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那么我们不呼不吸的时候脉行不行?“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也就是从呼到吸、从吸到呼、呼吸转换的过程中脉再行六寸。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内经》有句话:“呼吸者,脉之头”,就是说呼吸是带动整个人身之脉运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呼吸是吐纳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形式)人呼吸过程中带动整个人身之气、营卫之气的运行是确实的。可以想象一个气团,一呼一吸,脉在不断有节律的运动,像心脏泵血一样,血液沿动脉泵出,再沿静脉收回。呼吸也一样,决定了营卫行始的急和迟,和潮涨潮汐受月亮引力的影响一样,如果一憋气脉的运行马上缓慢下来,如果急速呼吸会加速整个营卫之气的运行。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只是大概举这么一个例子,告诉人们营卫在人身之中循环不已,关于营卫循环下面还有介绍,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解经必须跳出经典之外,考虑到很多问题才能把经典解释出来,不要局限在经典里。像“独取寸口”就是一个评测气团的方式,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

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写出什么书来,也没有对经典作注解,因为很多观点在经典里面已经论述很清楚,大家初听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对这种解释方法可能也觉得比较陌生,但大家不妨继续地听下去,我尽量带大家把气道讲解清楚。

关于“各行二十五度” 这一块下面会有涉及,如果有时间会和大家沟通一下,《内经》里也有行阴行阳二十五度分昼夜的说法,这涉及到整个的脉气与营卫之气运行规律,比较复杂,不建议在此展开。因为可能不同的学派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样说起来就没有完了,并且《内经》本身就是错综矛盾的,关于营气、卫气如何运行,一个行脉中一个行脉外,如何错行、循经,这涉及到很多细节。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气团的角度来讲解基本的方向和概念,待我们对气机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深入。

气机的运行是非常复杂深奥的,而且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气机的运行。脉也不仅是所理解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还会看到有一些内脉和其他层次的脉,所以现在不打算深入的来讲整个的脉气的运行。

关于“独取寸口”刚才也讲了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讲,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这些感官都可以用来对气进行测度,切脉的方式可以理解是用了触感。而如果独说触感的话,我们还可以不接触而触,或者隔衣而触,或者触肌肤、触表皮,只要体察精微都可以对气团有一定的认识。不过来的比较实在和大家能够接受的还是切脉。

大家一定要慢慢把思路打开,不要被固有的认识所局限,这样我们才能自由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和运用整个的意识去思考世界,不然我们无法理解气道在气的层次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就和翻滚的云气一样,蒸腾变化,莫之能以。现在西医在形的层次上不断研究深入,但是越研究越繁复,找不到一个统摄的方法。我们直接高屋建瓴的从气的层次来体会,慢慢大家就会知道其实所有的变化都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形式道理。
“漏水下百刻”,所谓漏有沙漏、水漏,此处应该是水漏;刻是刻度,百刻表示一个时间,水不断地往下流,流到一定的时间是一刻,水下百刻就是一个时间的表示方法。《内经》上也有很多关于“刻”的说法,一刻应该是三十分钟,一个时辰的四分之一。

这里大家不要局限于经文,我今天不是想单独讲《难经》,而是想通过《难经》告诉大家气道的道理,只要知道了气道的道理,那不管解《难经》、《内经》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尽量把经文给大家串一下,但是很多不涉及到气道的细节、需要考证处,讲第一遍的时候就可以忽略,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讲。


二  难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这主要在讲尺寸开始分了,刚才讲过一条原则,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我们人身之气也是不断可分的,寸口这一块当然也是可分的。既然要评测那就要进行分析,这就涉及到各个部分,本着所有气是相互融合、相互感应、可分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对寸口进行分,并且可以凭寸口感应全身之气,这也就是关键所在。寸口中间叫做关,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一样,地上是寸,地下是尺,尺寸中间是关。尺内就是所说的阴之所治,寸内就是阳之所治。古人经常用阴阳混淆视听,因为古人的理解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没有阴阳的基础,所以一听阴阳往往很糊涂,古人一般把表作为阳,里作为阴;阳气作为阳,阴气作为阴;上作为阳,下作为阴;热作为阳,冷作为阴,古人可以随处把阴阳作为代词来表示阴阳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要只理解表面而对背后的含义不了解。这里所说的“阴之所治”就是内部之所治,人分表里嘛,就是里之所治,不能说是寒之所治或其他的阴之属性的所治,只代表里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就是外之所治, 这里的阴阳是内外表里的意思。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里可能是把一寸当成一尺来看,一分当成一寸来看,这样来解释尺和寸的意思吧,这一处无助于理解气道,只是一个由来,没有必要作详细的解释,如果想了解可以看一下训诂或者更好的考证。为什么寸是表尺是里呢?很简单,越到末梢、越接近于表的地方阳气越足嘛,越往身体中心部位走得越接近于里,寸在外而尺在内,所以一个治表一个治里,这样就把寸口这团气分成表里了,因为有感应存在,所以反应人身的表里。

今晚的课可以说不是在正解《难经》,而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难经》,前面提到的八点原则大家都要仔细思考。

“阴之所治”的“治”是管辖、反映的意思,“阴之所治”指里气管辖的范围;“阳之所治”指表管辖的范围或表的体现范围,“治”在这里不能解释为“治理”。古人用词很含糊,而且气是不定的,只是很抽象的指示到某一个意向而不是把事情说明白。就像工笔画和写意派一样,写意是把神气体现出来就可以了,不在乎形体是如何表现的,中国的古代文字也一样,言简而意赅,意味深长!因为翻来覆去就是想把背后的东西指示给读者,而不是全盘托出来,所以说中国的古文非常有深蕴。

《难经》上卷的确很抽象,并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尽量给大家作一些形象解释吧!


三  难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难开始反映这一团气的状态。这处的文字很绕口, 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我先给大家简单捋一下再详细陈述意思。

取位寸口就相当于取了一团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