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难开始反映这一团气的状态。这处的文字很绕口, 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我先给大家简单捋一下再详细陈述意思。

取位寸口就相当于取了一团气,人身取了一团气作为化验的一个标准,然后分出了寸关尺,量出了各个部位以感应人身是何种气,然后现在是开始体会寸关尺上的特点了。上来就说有太过和不及,气盛则太过气弱则不及,都在寸口动脉中体现了,所谓“阴阳相乘”嘛!所说的阴阳无非就是尺上和寸上的较量,因为一个是里气一个是表气,一个是阴气一个是阳气。“有覆有溢,有关有格”,“覆”是覆盖的意思“溢”就是流溢出来,侵占到对方的领地,“覆”是从上到下,“溢”是从下到上。“有关有格”关格产生了冲突,如何理解再继续向下看。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之前是寸,卫气(表气)行于表,动能强的气有防御卫外的功能,这种气更体现在表气上,所以说关之前者是寸,是阳之所治,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指寸口气应当是浮,“九分”是讲一个表示距离的概念(这里没有祥加考证)可以理解为八分饱的程度,人应该八分饱,吃多了就过了,没吃八分饱叫不及;也可以理解为向鱼际方向走,上了鱼际就太过了,离鱼际很远气很弱就是不及,这是大家对寸脉的体会。摸过很多病人的脉直接上了鱼际,但有时候并不是完全的过,而是阳气浮于表,收摄不回来上了鱼际,大家不要死板的认为上了鱼际就是阳气充盛。

“遂上鱼为溢”从寸往上,到鱼际以上叫做“溢”,古人用词很讲究,这里不说“过”、“强”,而说“溢”,因为气团是流溢的,象水流一样水满了溢到河岸上来。古人还喜欢用“濡”,濡腠理、濡分肉,“濡”当湿润讲,气慢慢的濡化湿润腠理、分肉,下面会接触到这个词。所以古人是从气的层面考虑用词的,而不是从物质这个生硬的角度出发。“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这里有些争议,前面提到关之前者为动,遂上鱼际为溢,阳气上了鱼际,这里又说阴乘之脉,显然是指尺脉的脉象侵入了阳分,这里就不好理解了,我持保留态度。“关格”就是阴阳格拒,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出阴阳格拒的架势,可能有另一种解释。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说的是尺脉,“脉当见一寸而沉”,寸脉当见九分,尺脉当见一寸,所以说“一寸而沉”,一寸以后就没有脉了,感觉不到脉的跳动,一寸之外还有脉还能感觉到跳动就叫太过,如果一寸不足就是尺脉不及,整个的气机弱。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按本意来讲,“溢”就是阴气上了鱼际,阴乘;阳气向下走覆了尺脉叫阳乘,这里也有些问题。下文马上又说“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这里和“关格”处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可能包含更多的隐文或者当时作者有出于自身的考虑。

第三难想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想表达尺寸这团气上部下部相乘相衰的道理,但“覆”和“溢”包括“关格”并没有解释清楚。乘者复衰或者说乘者亦衰,这样来把握阴阳相乘之理。

《难经》这部经典存在一定争议,从气道角度来讲,《难经》是对《内经》的解释和发挥,可以作为《内经》的笔记,下面就要涉及到很多关于《内经》的条文,作为对《内经》条文的回答和引申,但会发现很多引申莫名其妙,有些从气道中医角度来讲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难经》有其语言习惯和用词方法,所谓解经不会按照经义本身的行文方式来讲,但是要按照气道的原则来讲。《难经》前三十一难都比较抽象,如果不踏实的看经文和深刻地理解可能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四  难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前面提到气团的吐纳,吐故纳新一部分通过呼吸来完成,所以这里用“呼”和“吸”来表示吐和纳。凡是一团气完成吐纳功能的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吐,心和肺完成吐的功能,肝和肾完成纳的功能,但是大家注意,绝不是“呼”是心肺,“吸”是肝肾,这里用呼吸来代替吐纳。任何一个气团不可能只纳不吐,也不可能只吐不纳,在吐纳的过程中完成新陈代谢。《内经》上说“心布于表,肾布于里”以心肾来对待,来表示二者立极,一个立的是表极,一个立的是里极;一个立的是吐极,一个立的是纳极,就像任何人身有男女一样,男主外,女主内,分清浊。“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里也是有争议的,肝肾同源,从形式上言肝肾主纳,但从功用上言肝吐,肺纳,这里涉及到了五脏吐纳、体用的关系。从体上来讲肝肾是纳,心肺是吐;而从用来讲心肝是吐,肺肾是纳。

这里我们就必须引入体用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两个人,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楼下的人望着楼上的人,楼下的人望着楼下的人,那么哪个是体哪个是用?哪个是吐哪个是纳?楼下的人位置低,“体”是低的,叫纳(把吐纳理解成高低)但他要看着上面的人,向往往上看嘛,是抬头的,抬头是“用”;同理,上面的人位置是高的,但是俯着的,头是往下看的,这一点对于理解五脏生成和五脏体用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性”和“情”的关系,本性处下,而其情向上;上面的人则是其性处上,其情在下。心肾好理解,这里单说肝肺,肝体在下,其用在上,它往上走嘛!肺其体在上,其用在下,它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而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肯定就是“吐”,往下行就是“纳”,体用的吐纳。心肾就不用详细说了,肾其体其用都是纳,心其体其用都是吐。用四时来理解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肝肺,老阴老阳是心肾,用刚才楼上楼下的小孩互相对视的例子最容易理解体用的概念。肝体阴而用阳,体柔而用刚;肺也一样,体阳而用阴,体刚而用柔。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性情,我们讲过任何一团气都有感受,有感受就有性情,有性情就有体用,有体用就有动静,所有东西都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有对心肺浮沉的讲解,关于煮熟了又浮,没煮熟又沉,就是想说明白体用的关系。当然心肾之间有真阴真阳,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表现了。大家要明白任何气团当中都是多层组合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经》),任何一团阳气中都有阴气,任何一团阴气中都有阳气,阴阳是融合的,不可能重阳,也不可能重阴,出现重阳重阴可以说是刹那型的,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只是相对性的。举个最简单例子,男中要有女,女中要有男,男男女女组成了整个社会,兵只是暂时的,里面也有文艺兵嘛!所以这里的“呼”、“吸”不要理解成真正的呼吸,而要理解成吐纳,这里说的呼吸心肺和肝肾是从体上来讲的没从用上讲,我们补上用来理解。

“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就是说脾胃斡旋在中,就像《灵枢·营卫生会》上说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沤”就是发酵)脾升清,胃降浊,脾胃斡旋升降,因为有吐纳就会有升降。升降在中可以看作和事佬,像戊和己就是和事佬,在中间起调和的作用,甘草就是这样,起到调和诸药、缓和诸药、解百毒的作用。“其脉在中”,脾胃既然起到调和的作用,那么在脉中肯定是发挥作用的,“其脉在中”其实不是脉字而是中字,可以说“脾受谷味也,其气中也”,这里只是随上文“脉有阴阳之法”的“脉”,所以说“其脉在中”。脾胃之中气在脉中流行,既不是呼也不是吸,是呼吸的斡旋。平常说这人脾气很好,遇什么事也不发脾气,和每个人处的都很和善,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用词的讲究,“脾气”就是“脾”气。“脾”气好那么气中和,浑和,不过激,不过阳也不过阴,不过刚也不过柔处中道,有升有降能够斡旋,所以说这人“脾气”好。另外说这人胆子好,胆子大,什么事都敢干;这人胆小如鼠,说这些话已成为语言习惯,其实包含了中医道理。《内经》讲:“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是肝气精华所化,为肝所包裹,处在人身体比较中间的位置分泌胆汁。“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并不是说胆是司令员,所有人都得听它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十一藏的气机都要胆来盖章,付诸于行动。心是大主,想做这件事情,发布命令十一藏都答应了,这时候需要胆来盖章。胆气不足那人就没有决断力,想做而不敢做,犹犹豫豫,只有胆气足的人才可以当机立断,果敢执行。所以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胆就是炮仗鸟,里面装满了火药,外面打火机靠这个炮仗鸟啪把这件事做成,也就是道家讲的天罡之气,在人身上讲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