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1师(彭善)
第67师(黄维)
第90师(欧震)
第15师(王东原)
第77师(罗霖)
第8军(陶峙岳)
第16师(彭松龄)
江苏保安第4团
炮兵第16团及高射炮2个连
江防总司令刘兴
第102师(柏辉章)
第103师(何知重)
第111师(常恩多)
第112师(霍守义)
第53师(李韫珩)
江苏保安第2团
江阴要塞司令邵百昌
炮兵第8团及第10团各1个营
第11军团(上官云相)
第33师(冯兴贤)
第40师(刘培绪)
第76师(王凌云)
太湖警备指挥部
炮兵指挥官刘翰东
炮兵第4团、第3团1个营、第10团1个营及炮校练习营
注:至守势作战末期苏州河地区战斗时,又增加了第98师(夏楚中)、第14师(陈烈)、第154师(巫剑雄)、第46师(戴嗣夏)、第105师(高鹏云)、教导总队(桂永清)、第79师(陈安宝)、第67军(吴克仁)、第170师(徐启明)、第172师(程树芬)、第33师(冯兴贤)等。
注释: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本朝云新闻社1975年版,(1)第102—103页。
〔2〕日本军令部原称“海军军令部”。部长由海军大将或海军中将担任,直属于天皇,参与国家战略的策划。但按大本营条例,战时海军军令部部长隶属于参谋总长。1933年9月,海军军令部改称“军令部”,部长改称“总长”。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后,在8月17日日本制定新的大本营令中将参谋总长与军令部总长并列,直至日本战败。
〔3〕本段引文均引自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79年中译本,第1卷第1分册第93页、第148页、第168页、第169页。
〔4〕同〔3〕,第252页。
〔5〕日军将乘舰官兵组成的临时部队称为“陆战队”,将其中常驻某一地区、执行驻地及其附近地区警备任务的部队称为“特别陆战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本首先配置在上海的称“上海特别陆战队”。后来各镇守府均设置了特别陆战队。驻屯汉口的日军为上海特别陆战队之一部。
〔6〕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档案》1987年第4期。
〔7〕《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8〕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259页。
〔9〕同〔7〕,第117页。
〔10〕《卢沟桥事件第20次会报记录》。转引自《民国档案》1987年第3期。
〔11〕同〔8〕,第261—262页。
〔12〕1937年7月21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根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其官邸召开了关于全国总动员的会议,研究资源、粮食、交通等统制问题。22日以军政部名义致函资源委员会,令研究工厂内迁办法。24日资源委员会召集会议,分8个组讨论。机器化学工业组通过了林继荣的建议。经动员、宣传,许多重要工业厂家都表示愿迁内地。8月8日,完成并通过了《工厂迁移内地办法》及《工作大纲》。8月10日,资源委员会报行政院会议通过。但当着手筹备时,淞沪会战开始,交通运输阻塞,迁移困难,监督委员会只得抱定“能救多少则救多少”的原则,冒险抢迁。在爱国工业家胡厥文等的协助下,8月27日,冒着炮火迁出了第一批机器等设备。由于作战关系,正如全国总动员设计委员会秘书组所说:“上海工厂,仅123家(一说148家)迁至汉口。其他大部分工厂,同平、津一样,均沦入敌手。”有关工厂内迁的全部档案,均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部分案卷刊于《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及第3期。
〔13〕同〔8〕,第249页。
〔1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中华书局1991年中译本,第192页。
〔15〕1937年8月12日俞鸿钧致何应软电。同〔8〕,第256页。
〔16〕同〔4〕,第2—3页。
〔17〕对《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第三章第二节内容(第195—198页)概括而成。
〔18〕1937年8月11日《上海作战日记》。同〔8〕,第263页。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会战简析 7
〔19〕不少回忆录及书刊将中国海军未能按预定的国防作战计划消灭日军在长江中下游舰艇的责任推在汉奸黄浚身上,说封锁长江是1937年8月6日(实际上7日才开始开会)最高国防会议上决定的,列席参加这次会议的行政院秘书黄浚将此情报出卖给日本人,才使日军舰艇仓促逃出长江。黄浚出卖情报被枪毙,罪有应得。但日军在长江的第11战队向上海集结是早有计划的,也是日军任何一个舰队司令在当时形势下为了作战所必然采取的行动。从长江上、中游撤至上海,要航行数日。在此期间,军事委员会每日都接到各地军政机关关于日舰行动的报告,并非不了解情况,关键是军事委员会决策人物尚未定下拦截的决心。当时中国海军第1、第2舰队及电雷学校共有70余艘舰艇集结在湖口、江阴待命,因无命令,只得眼看着日舰从自己炮口下驶走。日舰艇8月9日就已到达上海,军事委员会11日才下达于12日封锁江阴航道的命令,并通知了上海各国领事馆,13日才下达于14日开始攻击日军的命令。所以将长江日舰安然撤走的责任推给一个汉奸,对军事委员会传出这一说法而言,不无掩盖事实、推脱责任之嫌。
〔20〕同〔8〕,第264页。
〔21〕同〔8〕,第265页。
〔22〕同〔8〕,第265页。
〔23〕下沉封江所征20艘民用轮船为“醒狮”、“嘉禾”、“新铭”、“同华”、“遇顺”、“广利”、“泰顺”、“回安”、“通利”、“安静”、“鲲兴”、“新平安”、“茂利二号”、“源长”、“母佑”、“华富”、“大麦”、“通和”、“瑞康”、“华铭”号,8艘老式军事舰艇为“通济”、“大同”、“自强”、“德胜”、“威胜”、“武胜”、“展宇”、“宿宇”。
〔24〕同〔17〕。
〔25〕本段所举人员、武器编制数,依据王文宣的《最近十年军务纪要》第二篇(该书为1943年稿本)及张其昀的《抗日战史》有关部分。
〔26〕“海琛”、“海圻”、“肇和”3舰,原隶属东北海军(第3舰队),1933年因反对第3舰队司令沈鸿烈而开赴广州,投归陈济棠。1935年,又反对陈济棠而离开虎门。“肇和”号因主机损坏,不能驶走。“海圻”、“海琛”驶逃香港,蒋介石派人动员,驶回南京,但未令其返回第3舰队,也未令其隶属海军部,而划归军政部直接领导。
〔27〕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载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一册第10—11页。
〔28〕见《陈诚私人回忆录》。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载《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
〔29〕同〔8〕,第6—11页。
〔30〕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转引自《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345页。
〔31〕本段有关日军“上海派遣军”的引文引自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79年中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6—9页。
〔32〕1937年8月13日张治中致蒋介石密电,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33〕1937年8月13日《上海作战日记》,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34〕见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同〔8〕,第287—288页。
〔35〕同〔7〕,第123页。
〔36〕同〔14〕,第205页。
〔37〕钱大钧转报张治中总攻部署的签呈。同〔8〕,第289页。
〔38〕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同〔8〕,第342页。
〔39〕同〔7〕,第125页。
〔40〕同〔31〕,第12页。
〔41〕张治中及陈诚致蒋介石电。同〔8〕,第293—294页。
〔42〕由于当时通信设备落后,上下之间的联系主要靠有线电话,而电线经常被日军航空兵炸断;又因张治中为指挥战斗经常往来于前方各部队中,所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的命令张治中没有及时接到,后来到第18军罗卓英处指挥战斗时才知道第18军的部队已不归其指挥、另组建了第15集团军。而蒋介石两天来寻找张治中讲话,也未找到,所以双方引起误会。这也是不久后张治中改变职务、不再任作战指挥官的原因之一。
〔43〕罗卓英的战斗命令及蒋介石的电令,均引自《第18军战斗详报》。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4〕见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同〔8〕,第296页。
〔45〕同〔43〕。
〔46〕同〔31〕,第27页。
〔47〕同〔31〕,第13—14页。
〔48〕同〔43〕。
〔49〕同〔8〕,第299—302页。
〔50〕同〔31〕,第27页。
〔51〕同〔7〕,第134页。
〔52〕同〔14〕,第214页。
〔53〕转引自曾达池《空军抗敌纪实》。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370页。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会战简析 8
〔54〕刘俊:《空防与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