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作家批判书ii-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抻氡独牒稀=龃诱庖坏憷此担醢惨浔荒扇氲脚孕醋髦惺遣豢杀苊獾摹F湓蚴紫仁峭醢惨浔旧碜魑晃慌允侵蒙碓谥泄壳暗恼庵峙孕醋骰肪诚碌模涠醢惨浔氏滤吹囊泊蠖际桥裕庖坏闶瞧缆奂颐墙孕醋魃咸椎囊桓鲎钗匾脑颉!   �
      王安忆不仅写女性,她还试图书写女性知识分子的处境,尤其是她们在上海背景下的精神处境。与一些孤独的封闭的女性知识分子相比,王安忆笔下的女性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比这些人显得更入世一些,但是女性的那种感性通常会在这种时候促使她们对现实生活更求真务实。世俗的生活对大部分女性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王安忆笔下的女性知识分子同样也不能免俗,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状态是她们作出改变的契机,她们总是希望超越自身,同时也超越整个时代。    
      对于王安忆的女性写作,评论家陈晓明曾说,王安忆“三恋小说是对知青题材的重温和对女性心性的特别审视。对女性的潜意识、她们的敏感和不知所措以及她们微小的愿望得到满足所要承受的社会的压力,这一切都被王安忆刻画得淋漓尽致。很显然,王安忆在更多的时候并不刻意表达‘女性意识’,这只是与她的个人记忆有关。《乌托邦诗篇》是以主观化视角完成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重合”    
      与陈染、林白和海男相比,王安忆的小说虽然少了一些矫情的因素,但是却缺乏了前三位女作家所具有的那种对生活的真挚描绘和对女性意识作彻底的表达的那种决绝的勇气与胆识。在想象力方面,我们虽然不否认王安忆靠的就是她这个不甚出众的能力才写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说,但她与徐小斌和须兰这几位女性作家还是有差距的。    
      在描写女性的深刻性上,王安忆甚至还不如比她年纪小的先锋派男作家苏童所能驾驭得那样恰到好处,她没有苏童描写女性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彻底与铭心刻骨。哪怕就是对于妹头(《妹头》)、阿三(《我爱比尔》)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女性,她也没有苏童在他的《妻妾成群》和《红粉》等小说中对女性描写的那样富有生活感与灵动感。    
      在女性写作的先锋性上,王安忆与残雪比较也有些相形见绌,残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了《山上的小屋》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将她的那种鬼魅的神秘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小说理念贯穿了写作的始终,现在还有继续先锋下去的趋势。而王安忆真正称得上是先锋的小说也就是《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与《纪实和虚构》,为了表现先锋性,王安忆还给《纪实和虚构》这部长篇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但小说就是描写了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关系,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带有象征性与追忆性的家族小说。除了语言上与她的其它小说相比有所膨胀外,结构上也未见出有多么先锋,残雪的大部分小说都可与它有一比。    
      在描写女性上,许多的评论家认为王安忆有足够的资格站出来说话,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王安忆有很大的局限性,她与女性意识极强的陈染、林白和海男相比,总是显得畏首畏尾而无所适从,她不能做到她们那样彻底地对男权中心意识的反叛与颠覆,她试图超越,可又在自己封闭的写作思维里越陷越深,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地做“转型”的准备。    
    


第三章批判王安忆 (5)

    令人困惑的写作前景    
      王安忆的写作现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训练有素,但是这样的写作只能是工匠气息极为浓厚的写作,这样的作家现在真是层出不穷,遍地都是。作为体制内的专业作家,王安忆是堪称勤奋的,她不断地为我们制造出那些良莠不齐的垃圾与精品,这些作品一旦看多了之后,人就不免有一种自我重复、味同嚼蜡的感觉。我想,这可能是熟读王安忆作品的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印象。    
      在以前的写作中,王安忆虽然也竭力去挖掘自己笔下人物背后的种种人性的弱点,而她却没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而是像被什么观念束缚住了,她的视野同时也被遮蔽住了,无法更开放地去触及社会中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了,而受制于一种精致而四平八稳的叙述策略,这是王安忆越来越背叛自己而迎合大众的妥协政策使然。因为王安忆从来就没有愤世嫉俗的道德批判,她有的只是温温尔雅、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    
      对于自己的写作,王安忆这样说:“在我看来,写作是从内心出发的,是我心灵的需要。事实上,我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写自己的作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王安忆不是想表达当下,而是无法表达当下,因为她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几乎就没有关注,她不关心时尚与潮流,也不关心周围的事情。而只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造自己心目中的上海的风土人情与繁华都市。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和讲不完的故事,王安忆也不例外,她讲清纯的少女,讲知青生活,讲打工妹,讲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和垂死挣扎,写一些外地人来上海,怎样适应上海并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方方面面。除了这些,王安忆给我们带来的就只有那些历史故纸堆里的闺中怨女和旧上海的脂粉气。    
      让王安忆没有想到的是,就是那“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所写的作品已经带上了严重的程式化的倾向,几近于达到崩溃的边缘:《米尼》、《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富萍》等无不如此,现在几乎被人遗忘,那些模式化的环境,格式化的人物,始终是旧上海的那一套特定的场景氛围,王琦瑶、蒋丽莉、吕凤仙以及富萍等人都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却同为上海这座城市里的一员的代表,她们作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组成了一部部带有个人特殊存在的寓言与神话。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在王安忆的笔下总是略显陈旧,她想挖掘这座城市某种文化上的内涵,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存在意义。王安忆有这种驾驭建构纸上历史的能力,并且也能在她的虚构与幻想里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是一种本领,但是如果这种本领使用得不当,就会于不经意间留下了刻意雕琢的痕迹。    
      王安忆写完了她的小长篇《妹头》之后,褒贬之声不绝于耳,有的人认为这部小说是王安忆风格转型中比较成功的典范之作,它是生活化的,是反映当下的底层人的,是又一次对上海的真实的抒写,而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王安忆又在都“新写实”作家们的道路,专注于生活细节的那些琐碎与芜杂,似乎是走向通俗化了。而还有的人则认为,这部小说还是王安忆程式化写作的一个复制品,相对于她《长恨歌》以前的写作来说,毫无任何新意。    
      但是,王安忆还是非常自信地说她不怕她的小说没有读者,所以她能够坦然地服从自己的内心而成天盲目地制造一个个女人伤感的神话。由于王安忆自己也竭力想让小说作品富有理性,而一些读者也总是满怀期望地通过王安忆的作品来获得与自己共鸣的那种情调,以前我们还能感觉到那么一点真实的共鸣的空间,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感觉不到王安忆真正想让我们了解到的理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她的写作日益模糊化在这样具有时代感的社会里就有了作秀的嫌疑。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渴望王安忆给我们带来一个痛痛快快的故事,关于悲悯,关于善良,关于终极关怀,关于文化根底,我们都曾从王安忆的笔下得到过一知半解的答案,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作为一个富有理性的思想者王安忆在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示人。    
      我以为,王安忆特立独行、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她的每一次“转型”都以付出惨重的代价来作为结束,那就是对以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颠覆。而且她的任何一部长篇出来后都要被一些好事的评论家们爆炒一通,评论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总是得出这样的冠冕堂皇的结论:王安忆又作了一次成功的“转型”。在我的印象中,王安忆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定数,她总是在改变,就好像一个疲于奔命的人一样在阒无人迹的荒野上狼奔豕突,而且从来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与征兆。    
      尽管如此,王安忆仍然在恋恋不舍做一些“远距离的凝望与选择”,她想尽力排斥这个世界的尘嚣与浮躁,心如止水、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世界的和风细雨与明媚灿烂。她有一篇不太为人注意的短篇小说《喜宴》,虽然写的是阴雨天气里知识青年去赴一对结婚的夫妇的喜宴,这样的气氛应该算是祥和而唯美的了,但是王安忆去以冷竣的笔调描写了那场无声无息的喜宴。她试图达到喜宴与环境的那种张力,但是这种现实中的不和谐却不以王安忆本人所希望的那样形成一种默契。相反,那样的描写只能以难堪的却又是做作的场面而结束。王安忆是最关于绕圈子的,她在小说中不断地提到“天阴冷得很”,这是一种暗示,但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与王安忆本人所理解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她有的只是一种漫不经心感觉,一种张驰有度的氛围,而我们有的却是一种无聊的趣味与冷漠的感受。    
      从《长恨歌》以后,王安忆的一些中短篇小说都刻意地消解了故事性,我们无法再从她的小说中看到精彩的故事了,而能感受到的只是她对叙述的那种绵绵不绝的追求与探索。王安忆在一次访谈中也承认她的创作是追求审美的,她这样说:“我的小说创作是不太现实的,我对现实不很关心,我关心的是审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我写?就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