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姥姥发现家中失窃,怀疑到姐弟俩头上时,那钱早就变成孩子们肚里的零食了。而且,两个孩子的嘴一个比一个硬:
“你放钱的时候告诉我们了?谁知道你的钱放在哪里!”
“家中的大活人有的是,为什么就怀疑我们两个!”
当然,最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是奶奶这一方的人,因为他们明知道孩子需要钱,有“作案动机”。但他们却不无快意地保持着沉默。事情过后,他们甚至当着孩子们的面私下议论:“且不说娃娃们没拿他家的钱,即便拿了,也没有认错门子。她妈妈打工赚钱,曾填了她娘家多少?逢年过节,姥爷舅舅,几时给过压岁钱?”
言外之意:“拿”得有理。
姐弟俩的反应是冷漠、绝情,不买任何一方的账。奶奶的饭桌上什么好吃就只捡什么吃,早晨起床不叠被、不扫地。当爸爸强迫他俩帮奶奶干家务时,弟弟捅火炉故意荡一屋子灰,姐姐一洗碗就“失手”打盘、打碗……
帮派产生帮派,对立产生对立。这种情形几乎成为这类裂痕家庭的一般规律。
第二卷高三学生与电视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属于有知识储备的人。如果把这些大道理告诉孩子,他未必能注意,但陈章良的实例却能使他刻骨铭心。
孩子上了高三,有的父母就干脆不让孩子看电视,怕影响学习功课,浪费时间。这种做法既不尊重孩子的人权,又有点儿因噎废食。
那么,是不是自由放任,不加选择地让孩子看电视呢?当然不是。父母的责任是要规劝、引导孩子看有价值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对孩子的学业和高考有帮助的电视节目。比如:电影频道不必光顾,电视连续剧不必看,因为这些东西多数消遣,价值不大,而且太长,占用时间太多。但是新闻联播就可以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这些节目都有必要看。高三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只差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儿,一经跨越,便是成人了,应该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杰出人物、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可以从这些节目中汲取精神食粮。
比如《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栏目,它报道的是在不同领域内有杰出贡献的人,这些人的坎坷经历、超乎常人的意志都是现成的活教材,他们对孩子的激励和鞭策或许会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记得2002年高考前夕“东方之子”曾介绍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先生。陈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一个贫困村庄,片子中出现了他家乡的穷山恶水,出现了他的乡亲赤着双脚赶着水牛在泥水中犁田的镜头。陈章良立志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他发奋读书,准备报考农业大学,然而没想到录取他的是海南岛的一所农学院,而且学的还是橡胶专业。现实与理想差一截距离,坚持读书,还是放弃这个机会呢?陈章良没有放弃。在众乡亲的资助下,他去了这所农学院读书。结果在这所不出名的农学院里,陈章良学出了一流的成绩。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初期,陈章良走出国门,赴美留学,又取得优异成绩。他告诫莘莘学子们的三句话,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不论你的家境怎样贫寒,你都不要放弃。
不论你喜欢不喜欢这所学校,你都不要放弃。
不论你的专业对不对口,你都不要放弃。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属于有知识储备的人。不放弃终会有成果。如果把这些大道理告诉孩子,他未必能注意,但陈章良的实例却能使他刻骨铭心。
中国女篮在亚运会上一举夺魁后,“东方之子”又介绍了女篮教练宫鲁鸣先生。宫鲁鸣原来是国家男篮的一名球员,打球讲究技巧,很有智慧,但终因1米72的个子“从巨人中走出”,离开国家队,成为国家队娘子军的教练。他以另一种方式向自己宣战,不断超越,同样走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宫鲁鸣的这段经历不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高三学生看这些节目,不仅可以收获激励,还会获得对他们跨越高考这个“槛儿”的很实用的帮助。
比如,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不限文体,给学生的自由度非常宽。但这不等于降低要求,它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其中的创新就要体现独到处,体现个性,体现联想的力度和灵气。高三学生如果闭目塞听,整日钻在课本、复习资料中,何来联想力度呢?
在我当语文教师时,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一看作文题目,酝酿片刻,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学生绞尽脑汁,没什么可写的。前者的文章往往观点明确,视野开阔,有独到的见解。后者的文章即使有明确的观点也往往是论据不充分,要不就是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后者看的东西少、读的东西少、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积累不丰富。
高三学生备战高考,任务重、时间紧,一般是顾不得看电视的。如果孩子是走读生,早、午、晚三顿饭在家里就餐,那么家长就不妨在吃饭时,打开新闻节目,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放松。同时,家长也可以轻松地与孩子闲聊,巴以冲突发展到什么地步,陈水扁、吕秀莲近日有什么言论。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些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熏陶。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拒绝看电视,那也不必勉强。如果你希望他了解些时事政治,就摘选些(或剪辑些)报纸放在他床边,让他临睡前消遣。如果想为他写作文提供些思路,就与他讨论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比如柯受良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驾车飞越黄河,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接着农民朱朝晖向柯受良挑战,两年之后又驾摩托飞越成功,并在壶口瀑布举行了婚礼;后来,又有某青年要骑自行车飞越……可以让孩子谈谈他对“飞黄”的看法。
探讨这一问题,必然又引出很多话题。有人会说:朱朝晖飞黄,大长农民志气。有人会说:超越极限,证明生命的价值。有人会说:黄河在断流,你们却飞来飞去,简直是对母亲河的践踏。也有人会说:中国人干什么也是一窝蜂蛮干……
如果孩子能把种种论点都想到,就夸他想像力丰富,让他选择最佳角度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在闲聊中就有了作文训练。
总而言之,最要不得的态度就是孩子一回家你就赶紧关电视。这样如临大敌,势必造成紧张空气和两代人之间的对立。
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尽心尽力,这就是当父母的最佳选择。
第二卷“陪读”潮中的一对母子
家长与孩子,不要互为精神上的附庸。各自多一些独立意识,看重一些个人价值,或许会杜绝这种糟糕状况的发生。
近年来,我所居住的某重点中学家属区,出租房屋成风,一时间房价大有一路飙升之势。原因是房客多,房子少。房客都是本校学生的家长,以高三学生与高考落榜后来复读的学生(俗称高四生)家长最多,他们是来陪读的。据说,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初中时就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屋,开始了陪读生涯。他们认为:一、因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怕孩子衣食不适(尽管学校可容留学生食宿),健康受影响。二、因为青春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出现行为的失控,怕他们误入歧途,走向极端。三、可以随时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落下了,就及时请老师补课。
去年夏天高考过后,我的近邻就接受了这样一对母子。那母亲大约是听了邻居们的介绍,知道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研究生,并且都出了国。一次,她在小巷里截住我,问我该怎样教育孩子,神情十分恳切。因为是街头巷尾的路遇,一时说不明什么,我也就支吾过去了。不过,我知道了她的儿子是复读生。她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儿子身上了。
后来,大约是儿子的功课吃了紧,她也便跟着吃了紧。常常能望见她搬运蜂窝煤、买菜、倒垃圾的忙碌的身影。 今年夏天高考过后,突然看到几个大汉开着卡车来搬运这对母子的行李。小巷里围观者甚众。我便问邻居:“那孩子考上了?”答案却颇叫人揪心:“考完最后一门,就再没有回家,失踪了。”
“那妈妈呢?”
“妈妈不见孩子回来,便也没了踪影。”
“那搬行李的是她什么人?”
“孩子的舅舅。”
在人们的一片鄃鄅声中,我才知道这位陪读的母亲经济十分拮据。原来,她的丈夫包了“二奶”,甩掉了她们母子俩。她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认为儿子能否考上大学,不仅关系着儿子的前程,也关系着她的后半生。她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儿子上大学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孩子若考取了大学,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那负心汉索要供养费。而且,就如同旧戏文中所唱的一样:子贵母荣。这也就等于替她伸张了正义、昭雪了冤屈。
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家属院里,教工子弟们考上重点大学的比比皆是。这么高的升学率给这位母亲在认识上又形成了误区,她满以为能进入这所重点高中补习,就等于一只脚已迈入了大学的门槛。因此,她便常给孩子加油,要孩子发愤、坚忍、咬紧牙关。
至于孩子在遭受了父母离异的打击后,心头有什么阴影,她却一无所知。
“肯定是那孩子没考好,觉得愧对母亲,离家出走了。”
“那女人或许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