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隽诵±习澹窒鹿妥湃鍪刍踉薄S腥さ氖牵盖淄诵莺蠡棺栽傅剿嵌蚬ぁ6泳醯美系艋醪涣楸悖阉峭肆恕5康侥旯兀丝陀诺氖焙颍炊酉备久Φ煤埽獍傩牡母盖兹匀灰グ锩Α! �
“观念大变了。”我笑这位父亲的彻底掉价,见了面免不了刺一刺他。
“时代在前进嘛。”那父亲自我解嘲地说,“实际上咱老一辈坚持的往往不能代表时代潮流。当初要不是听了你的劝说,哪能发展到今天?”
其实我内心非常惭愧,因为我当时的价值观与这孩子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别人家孩子的自主选择容易表示同情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若这样,说不准也会拼命反对呢。
第二卷教孩子寻求帮助
公平公正的道德准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在温馨的家庭内和程式化的课堂上形成的。它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历练。
小叶的妈妈是个半文盲,望子成龙的心思也不怎么急切,可是,她却培养出两个有出息的儿子。探索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她放手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自己去寻求帮助。
小叶的妈妈原来跟着前夫在重庆生活,丈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膝前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后来发生了婚变,丈夫把她和小儿子小叶遣送回山西农村,自己又组织了新的家庭。小叶的妈妈带着孩子回村后,适逢“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们靠工分吃饭,小叶的妈妈生活难以为继,无奈又嫁了人,后来又生了一男一女。每当家中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时,小叶的妈妈就说:“孩子啊,给你重庆的爸爸写封信,让他帮帮你吧。”这位善良的母亲,从来也不抱怨,不在孩子心灵深处播撒怨恨的种子。
然而,一封封信都如石沉大海。
小叶的妈妈在万般无奈下,就领着正上五年级的小叶,跟生产小队队长说:“星期天、节假日,能不能让孩子帮队上结算结算工分(小叶的算盘打得不错),如果你们觉得他能行,就给他也记上几分。”
这样,小叶在十岁时就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打工。走出家门、校门,开始进入成人社会。自己出了差错,曾被别人冷嘲热讽;自己做得好,也会被别人赞许。其中的艰难辛苦难以一一尽述。
然而,小叶现在回头来重新认识那一段人生经历,却觉得那是妈妈送给他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公平公正的道德准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在温馨的家庭内和程式化的课堂上形成的。它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历练。
小叶在农村表现好,13岁被保送读高中。妈妈对其前途的期望并不大。孩子在校读的是“政治侧重班”,目标是为农村培养干部或农民夜校的政治理论教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社来社去”,直接面向当地农村培养人才)。入学前,妈妈又让小叶到各亲戚家寻求帮助,凑够了入学所需的第一笔经费。
入学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小叶申请到了助学金,补贴了部分伙食费。由于亲身经历了筹借学费时难以启齿的窘迫,小叶在学校如饥似渴,学得非常勤奋。政治侧重班的课程根本不能让他满足。他又借了数理化课本,蚂蚁啃骨头般硬啃。在同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找老师。为了学数理化,他几乎找遍了母校所有的理科老师。
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末期,主动找老师问课的学生几乎没有。因为上大学实行“推荐选拔制”,能否被推荐,与学校,更与学习成绩无关。“交白卷”的张铁生被宣传为“反潮流英雄”,“读书无用论”正统治着学校。小叶不同寻常的勤奋好学,自然感动了老师们,那些满肚子学问、无人重视的老师简直把小叶当成了知音,倾囊相授。有人好奇地问小叶:“你怎么对学习这样热爱呢?”他说:“在我的生活中,什么都不及学习快乐。”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恢复高考制度后,刚满16岁的小叶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工业大学录取。
可是,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小叶的母亲却突然病逝了。母亲没有给小叶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下一家的拖累:尚未成人的弟弟、妹妹,还有病病歪歪的继父。母亲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言是:“儿啊,妈妈再也帮不上你了。世上好人多,自己找贵人相助吧。”
小叶在母校老师的资助下上了大学。
小叶是他家第一名大学生,很快就与亲生父亲重修旧好。在父亲和继母的帮助下,他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大学期间,小叶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积极参加多种活动,他曾以《我的老师》一文获得学校的征文大赛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他努力学习外语(中学期间未开设外语课程),不仅按学校要求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还自修日语。学校里有一位归侨老师,精通日语,小叶常去求教,受益颇多。毕业那年,适逢国家选派出国留学生,小叶以日语特长脱颖而出,在经过一年的加强训练后被派到著名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
留学期间,他克勤克俭。常用这样的座右铭来鞭策自己:道德品质上严要求,生活享受上低要求,学业科研上高要求。在取得博士学位前夕,他的继父也去世了。他又担当起了这个家庭擎天柱的角色,供弟弟读完高中和大学,帮妹妹成家立业,以及供养下岗的生父和继母。如今,小叶在日本一家著名企业专门负责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业务,可算是事业有成,但他没有忘记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他都及时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在竭力回报亲友、老师、母校、家乡和祖国。
一个人能清楚地判断出谁肯帮助自己,并能得到有效的扶助,其实就是自助能力的展示。这其中,个人诚信、亲和力和人格魅力都在发挥作用。
小叶的成功,当然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但妈妈放手让他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卷一个家庭的兴奋点
女孩的光彩如果没有事业的附丽,当她被叫做“女人”时,便会黯然失色。
长女赴美留学之前,时间紧迫,与女婿领了结婚证,确定了夫妻名分,接着就负笈远行,家中根本没操办什么婚宴。儿子紧步大姐后尘,也是出国前夕才告知我们他与女朋友已经确定了关系,也是急急忙忙把未婚妻请来,照了个结婚照,然后就天各一方了。如今,两对年轻人都已相聚在美国,夫妻们亦相知相爱、互帮互助、志同道合,没感觉有什么缺憾。只是常有亲友们议论:你们家三个孩子,那两对都没有操办,待到二女儿结婚时,可得热闹一下了。更有贴心的至亲告诉我说:你们两口子常参加别人的婚宴,也没少搭出礼去,该借此机会往回收一收了。
我们俩私下商议:叫亲朋好友一起聚一聚也好,既增进友谊,又加强感情。要不显得咱们家冷门冷户,与世俗格格不入。可是,事情还八字没见一撇,两人一讨论起买多少请柬,在哪个饭店办这些琐事,心里就烦。电话中问及外地读书的二女儿、二女婿(女在广州暨南大学读研究生,男在北京中科院读研究生),两个年轻人也是含含糊糊,没个准信儿。放假的日期也不能确定,这个说学校可能是腊月二十二放假,那个说中科院可能是腊月二十六。终身大事,难道不能向老师请请假?女儿说原本想借寒假整理资料,为毕业论文打基础呢,为个结婚去请假很不值。女婿也说他的毕业论文已开了头,本来已进入状态,放下来不好。孩子们的不配合也让人心烦。
我曾见不少女孩子为了在喜宴上赢得喝彩,置办婚纱、头饰、鞋袜、手套等,哪一个细节也马虎不得。为的是在大庭广众中展示自己的青春亮丽,在闪光灯下留下幸福的一瞬,使之成为永恒。可是,这一切没有引起我家女儿的兴奋。后来,还是我先生拍板定案,他说:“既然孩子们不感兴趣,咱俩也一提这事就烦,为什么非从众不可呢?” 结果是我们的二女婿到广州走了一趟,与二女儿照了婚纱照,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饭店与同学们小聚一顿,就算完成了仪式——当然结婚证是早领了的。这天,室友搬了出去,那间宿舍就变成了这一对新人的洞房了。整整一个寒假,两个年轻人都没有耽误学业。后来,二女儿的文章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二女婿的毕业论文获得导师好评并荣获刘永龄奖。 孩子们学业上的长进带给我们的喜悦,远比大办婚宴收些礼钱带给我们的实惠使人兴奋。
我先生为此发表了一番评论。他说:“各家有各家的兴奋点,咱家的兴奋点不在呼朋唤友、大宴宾客上……” 是的,想当年我和先生结婚也没怎样操办,只是国庆节时学校集体婚礼中极为普通的一对。记得作为新娘的我,尽管没有换新衣服,当时的自我感觉却非常好。
事实上,女孩的光彩如果没有事业的附丽,当她被叫做“女人”时,便会黯然失色。
那么我家的兴奋点在哪里呢?我喜欢写小说、散文,生活中每当发现了好素材,我就情不自禁地讲给家人听。初稿完成后,也常让我先生和孩子们传阅。他们总愿意七嘴八舌给我提建议,我也常常采用。一旦这篇文章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发表,全家人都为此高兴。我先生是高中数学教师,常常送毕业班,并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他的学生每取得好成绩,也便要在孩子面前乐呵上一番。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