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新知识,懒于学习,轻车熟路,应付了本职工作就想着消遣,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却摆出家长的姿态对孩子说:“又贪玩了?不好好学习哪能考上大学?”这样,孩子即使不敢反抗,也不会心服。久而久之,家长的威信也会荡然无存。这也罢,还有种可能是下一代也会把这种不思进取坐吃老本的传统继承下来,那就贻误子孙了。
第四卷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失
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不受约束的想像才能显示思维的质量。
过分的宽松自由、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其副作用往往是道德约束的流失。
美国大人不喜欢政府管,孩子不喜欢父母管。“想干什么,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就笔者在匹兹堡游乐场所见,蹒跚学步的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不要父母扶,自己爬起来拍拍手,说:“I am ok。”(我很好。没关系)。其父母眼看着孩子爬高就低非常吃力,也不去帮忙,自管自聊天。只有在孩子表现出惊人之举时,他们才夸一句:“干得不错。漂亮极了!”除了教孩子见了人问好要有礼貌外,孩子想玩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看来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从幼儿时期已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传统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美国社会充满活力与他们依附性少而独立性强、循规蹈矩少而创造性强的民族传统有关。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必然给社会带来生机。在美国,儿童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十岁左右的孩子一般是九点以前入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午有免费午餐,来去有校车接送。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其中一半还是做课堂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动脑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用电脑完成,很少把作业带回家。如果有作业,也仅仅是让他们用电脑做个生日贺卡,或者做些折纸手工、画些简单图画,都是孩子们感兴趣、乐意完成的事情。如果不乐意干,也不勉强。一放学就可以抱上篮球或者穿上旱冰鞋,或者带上水枪,到游乐场玩。美国的孩子感觉不到所谓学习压力是什么滋味。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50年代),国内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还不算太盛,但那时就总有课外作业。有一次因为老师讲除法时自己开了小差,回了家问母亲六除以三等于几。没上过学的母亲想当然道:“那还不简单,六个除过三个,当然是三。”按照母亲的思路完成作业,被老师训斥道:“你怎么这么笨,除法和减法是一回事儿吗?”在美国是决不允许这样训斥孩子的。他们的教育思路是培养学生的自信,想方设法打开其思路,活跃其思维,而不要求循规蹈矩,惟老师的命是从。即使学生把四加三加成八,老师也是以表扬的口吻道:“啊噢,这倒是个新鲜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再算算四加四等于几呢?”学生在表扬声中和训斥声中,其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必然不同。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也一般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感情的。比如德瑞娜的好朋友要回家了,德瑞娜因为留不住朋友而急得掉泪,德瑞娜的妈妈决不会以“没出息,哭什么”来训斥,而是这样劝慰:“噢,可怜的德瑞娜,你的朋友要走了,你很难过。离开自己的朋友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可是,她的妈妈也许正等得她焦急呢……”他们认为“别哭”、“不要这样”、“多讨厌”之类的命令性口吻压抑幼小心灵是束缚孩子天性的,而一般以“应该怎样”、“不妨试试”来诱导孩子。有的学校甚至不让学生知道彼此之间的考试成绩。因为让学生互相知道考试成绩,就会伤害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自卑,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他们的课堂讲授也不是刻板的老师讲授学生听。不要求学生正襟端坐、寂然静听,而是可以自由发问、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后上台讲解。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学生死背多少知识、信息和数据,而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人人都要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比如语文老师让学生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恺撒王》,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剧本的得失,有的学生说剧本结尾写得不好,怎么能在结尾时让这么多主要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在同一幕中死去呢?太不真实了,太草率了。有的同学就认为写得好,死的人多才能突出悲剧效果,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在高中“美国政府”课(公民课)中,有的老师做得更绝。他对学生宣布他要参加联邦参议员竞选,让学生帮他制定竞选章程、印传单、拉选票、挨家挨户游说、接受媒体采访等。这样授课,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另一方面大家又互相交流,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经过大家讨论和身体力行,各人的思维必然得到升华,从而便于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美国学生从来不懂得“害羞”是什么,教师也很少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谁对谁错。同一考题,允许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学生,如果考试答案与老师的完全一样,只能得六七十分,而学生答案中一旦有点儿新见解,就会得高分。他们认为想像力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教材的讲解到考试一直都鼓励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像,想像越离奇越受到赞赏。比如上艺术课,老师不规定你画什么、怎么画,一切由你自己想像发挥。学生写作文也主要看你有无想像力,想像力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不离谱就会受到赞赏。
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不受约束的想像才能显示思维的质量。美国人创造性强,正与他们的教育导向相辅相成,有想像力才会有创造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和宇航技术,都是以人的想像力为推动器和润滑剂的。美国的这种教育思路已经使他们在商业竞争、艺术创作和科技领域取得很大成就。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利弊相连。过分的宽松自由、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其副作用往往是道德约束的流失。美国在道德抉择方面让学生自由取舍,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盲点。1983年美国教育部报告《一个陷在危机中的国家》一出,震惊朝野。这篇教育评估报告内提到:“我们社会的整个教育基础,已被侵蚀到足以危害国家及人民的地步……”有超过50%的中小学生,其语文、科学、历史、地理及数学成绩不及格。学校由培育英才、敦品励学的学府,变成了“令人失望的工厂甚至战场”。缺乏纪律性、学生打架、帮派介入、吸毒等使学校行政焦头烂额。据儿童法律诉讼基金之统计,全国每8秒钟就有一位学生辍学,而每67秒钟就有一位未婚少女学生怀孕(见1997年7月7日《号角报》美国中小学教育专题)。尽管克林顿总统宣布教育改革将不遗余力,在1997年2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要使美国人拥有世界上最佳的教育,并提出十大行动纲领(一、订下严格的全国教育标准,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四年级阅读测验及八年级数学测验,以确保学童有熟练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使每一间教室内均有肯奉献且有才能胜任的教师。三、每位学生在读完三年级时有良好的自行阅读能力。四、扩充“提前入学计划”,并促请父母及早为孩童的学习投入心力。五、扩充“自由选校”及提高公校的效能。六、确保学校安全,有纪律,无毒品,并能灌输美国良好的价值观。七、协助支持学校的兴建和现代化。八、为勤学绩优的学生打开大学校门,使十三年级和十四年级教育似高中教育一样普遍。九、整顿联邦职训,使其成为单纯的技能奖励,增进成人的教育机会和素质。十、在2000年前,使教室和图书馆能连接国际网络,并协助学生具有科技常识,不至于成为科技文盲)。
但明摆着的是,除了第一条和第六条有针对性外,其余八条都患有同样的毛病:不能对症下药。美国教育界的红灯一直闪亮,原因不在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工作者不足,也不在学校不够和不够高科技,关键是美国式的自由带来的顽疾无法医治。即使是有针对性的第一条和第六条,“要有严格的全国教育标准”和“有纪律、无毒品”等能够实行,也恐怕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教育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有密切的关系。社会若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教育就立不起根基。比如所谓性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讲授生理和生物学。虽然各个学校性教育的课程不尽相同,但主流方向是强调和推动性自由。这从“性知识及教育理事会”(SIECUS)的立场可见一斑。SIECUS于1993年出版的《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全面性教育指示》中清楚指出:人从婴孩即开始有肉体上的性需要,所以儿童有绝对权利去知道性知识及享受性行为。所有的生殖权利,包括堕胎权,皆是基本的人权。所以不论任何年龄,或怀孕到哪一个阶段,都应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堕胎权,而无须他人的同意。同性恋行为无所谓对或错,乃是正常和健康的另一类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性教育的主流是鼓励青少年安心地去享受性行为,只要做足预防功夫便可(防怀孕、艾滋病和性病等)。就笔者在美国一年(
1997年8月—1998年8月)所见,克林顿的教育改革基本未见成效。美国森林公园和社区游乐场常有让正统的中国人不敢正视的风景。前些年美国的母亲们在女儿14岁的时候就得教会她们怎样使用安全套,现在的“进步”是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