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正视的风景。前些年美国的母亲们在女儿14岁的时候就得教会她们怎样使用安全套,现在的“进步”是更多的美国少女在12岁就懂得这些知识了。1997年7月7日《号角报》载:“最近发生的高中女生在毕业舞会中自行生产后把婴儿丢弃,再回到舞会中继续欢乐跳舞的个案,人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件事不是首次发生,数月前就有两位青少年将他们初生的婴儿杀死,并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远不是问题本身,它对美国的教育方针是最大的挑战。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情人——白宫的大学实习生莱温斯基小姐在她与总统的事情败露后,很快就出了自传。有人骂她几乎毁了一届政府,可悲的是她还自命是挫败天下第一男人的女人。更可怕的是以美国青少年的价值观评判,恐怕更多的人对莱温斯基小姐是仰视而不是俯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民族缺乏良好的道德典范和标准,是难以承载其所取得的成就的。与之相反,高科技常常给犯罪带来更大的方便。在笔者旅美的一年中,就曾听说过三例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招致枪弹扫射,酿成流血案件。一例是克林顿出山的阿肯色州某小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因为感觉班内女生不爱理他,心内怀恨,就约了他表弟伺机报复。他的表弟常跟其爷爷打猎,练得一手绝好的枪法。这天,他让表弟带了冲锋枪埋伏于树丛中,自己则拉响了学校警铃。教室里老师同学正在上课,听到警铃大作,以为有了险情,纷纷跑了出来。藏在树丛中的小神枪手立即扣动了扳机,当场有一位老师、四名同学饮弹而亡。结果是两个杀人元凶还不到受审年龄,只得关在监狱里丰衣足食养着,根据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法规,还得为他们请教师上课。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一个说:“监狱也没什么特别,只是鸡腿不如比萨饼好吃。”另一个说:“我想见妈妈。”可见他们根本不知道事态的严重,不懂得自己这是干了什么。另一例暴力事件发生在美国罗得岛一家华人海鲜餐馆,是一起亚裔青少年斗殴枪击事件。发生冲突的是两伙到餐馆就餐的青少年,一伙人围着餐厅后门靠窗的大圆桌,另一伙人坐在餐厅靠洗手间的贵宾室。两伙人无怨无仇,当大圆桌的这伙人上洗手间经过贵宾室时,发现贵宾室的青少年以“不友善的目光”看着他们。于是,也以怒目相视。目光的交恶渐渐引起争执,在双方互不示弱、互不相让的情况下,由舌战变成了大打出手。最后其中一伙青少年跑到停车场取上手枪(美国法律规定枪械必须放在小车后箱内),向另一伙射击,五名青少年中弹倒地,酿成严重刑事罪案。第三例暴力事件发生在尤金的一个小镇,也是因小事导致枪杀,这里不一一尽述。值得一提的是华裔青少年在北美向来有温良恭让的乖好形象,近几年因暴力事件不断增加,已使其在主流社会的印象大大改变。可见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取决于哪一类人的本质因素,而是这块土壤上必然滋长的产物。为了不受其影响,我认识的几家美籍华裔家庭干脆不让孩子们上学,在家里学习,由妈妈来担任小学、初中教师,孩子们定期参加社区考试。她们认为:在未上高中的前青春期为可塑期,孩子养成勤学习爱思考的习惯,在考试成绩上找到自我肯定和满足,进入勤奋向上的角色,就不容易沾染其他诱惑了。但是,孩子们没有同学间的交往、没有集体活动中的配合,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又是局限。总之,美国自由引发的顽症正困扰着重视教育的家长,美国当局正绞尽脑汁寻求良方。
第四卷教育学博士提出“德商”的概念
我们在重视“智商”、“情商”的培育和提高的同时,还应该把视角深入到道德的领域。事实上孩子们最后的较量是品格的较量。品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在我们中国家长刚刚推崇把孩子智商的检测转向“情商”的培育和提高之际,一位在教育一线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并因成绩卓著被授予“全美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现为国际知名咨询专家和教育家的教育学博士米歇尔·博芭女士,第一次提出了“德商”的概念。她认为,对一个人一生的品行和前途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个“商”。
何为德商?简言之,德商就是正确行事的七大人类美德。一有同情心,二具良心,三能自控,四懂尊重,五为善良,六要宽容,七求公正。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德商》一书的引言中,米歇尔·博芭博士较详细地介绍了构成德商的七大基本美德。她认为:同情是道德情感的核心。这种美德能帮助孩子对别人的需要和感情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的人们,更能热情友好地对待别人。良心则是一种内在的强烈声音。它能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一旦偏离就会感到内疚。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抵御与善行背道而驰的力量,使得他即使面对诱惑也能正确行事。这是培育诚实、责任心和正直等重要美德的基石(而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控是安装在孩子身上的制动闸。它能帮助孩子约束冲动,三思而行。有了自控系统的把关,孩子因匆忙做出选择而导致危险后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非“该出手时就出手”)。尊重能鼓励孩子看重别人的权利,使他们懂得:用需要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如果他能关注别人的权利、别人的感情,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础。尊重别人,自己也将获得尊重(而非“维人千条路,惹人一堵墙”)。善良这种美德,能使孩子体恤他人、舍己为人。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们(而非“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宽容能帮助孩子意识到别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观点和信念采取开放的态度,尊重别人,并不在乎种族、性别、外貌、文化、信念、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公正在法制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光明正大、不偏不倚地对待别人。具备了这种美德,就可能按规则游戏,依法办事,公平竞争,在做出判断之前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的道德敏感性,他将有勇气替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张正义,谋求人人平等(而非“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轻抛一片心”)。
在这部书中,博芭博士还详尽地讲了如何评估孩子身上已有的美德,以及培养七种美德的种种方法。据说,米歇尔·博芭关于教育孩子的书行市十分看好,她的《孩子的差异来源于父母》一书被美国《孩子》杂志评为“年度最杰出的父母图书”。她的教育观念正被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家广泛引用。她所举办的教育讲座吸引了数百万美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因为她切中了令人头疼的高度物质文明与良好道德流失互相呼应——这一时代通病的脉搏。首先,在美国,许多重要的培养道德品格的社会渠道正在土崩瓦解,孩子们缺乏道德上的监控:
1。 几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稀少。离婚涉及半数的美国家庭。谁来充当孩子道德选择的监护人呢?
2。 夫妻双双上班的工薪阶层,疲于奔命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得好多父母把孩子托给保姆完事,自己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作情感的沟通和道德方面的探讨。
3。 社区支持系统瘫痪,使得大量青少年丧失了有意义的与别人交谊联系的来源。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这就意味着许多孩子不知道隔壁邻居是谁,也就谈不上发展社区联系,从中获得道德支持了。
4。 缺乏道德行为的榜样。美国人信仰自由,各人推崇各人的,很难由政府推举一个像雷锋一样的榜样。
其次,太多的不健康信息没有经过成年看护人的过滤就直接来到孩子们面前:
1。 在美国,1400万十几岁的孩子有40%在上互联网。洛杉矶市西蒙·威森塞尔中心的研究人员定期在网上搜寻含有仇恨内容的东西,目前至少有1400多个种族主义的、白人至上主义的、反犹太人的网站,其中包括新纳粹分子和三K党的组织。对尚未养成扎实道德价值观的孩子来说,这些网站提供的内容是具有很强诱惑力和渗透性的。
2。 有害影响在美国的文化中铺天盖地,电视、电影、电子游戏、流行音乐,还有各种广告……孩子们要从这些信息中获得玩世不恭、犯上不敬、物质至上、放荡纵乐、粗俗下流以及崇尚暴力的不健康内容,不费吹灰之力。
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在这种为未来担忧的忧患意识下,米歇尔·博芭提出了拯救孩子道德生命的希望——重视对德商的提高和培养。这无疑是救世箴言。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就孩子们的道德监控系统来讲,中国的优势是不待细言的。我们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家庭,讲究妻贤子孝;我们的离婚率也远不及他们高,而且绝大多数父母是非常尽职的;我们有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娘叔叔阿姨的影响和关照,有助人为乐的雷锋式的正面榜样等等。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谈谈美国专家提出的德商概念、谈谈这七大行事美德的具体内容,对中国家长还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提醒家长们注意,我们在重视“智商”、“情商”的培育和提高的同时,还应该把视角深入到道德的领域。事实上孩子们最后的较量是品格的较量,品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其次,米歇尔·博芭提倡的七大行事美德与中国传统美德,似乎有细微的区别。比如他们的“同情”中的体察别人的感觉、“宽容”中的包容各种差别、“公正”中的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