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似乎有细微的区别。比如他们的“同情”中的体察别人的感觉、“宽容”中的包容各种差别、“公正”中的遵从游戏规则等等,似乎更具有开放性。如果细心的家长能从差异中找到其精华,拿来为我所用,或许会点石成金,使我们的子女更具有适应性和亲和力。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在道德文化的发展和重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家庭做起。因为德商的提高必须靠有意识的仿效和精心培育。做孩子的道德教师,没有任何人比孩子的父母更合适、更称职。    
    


第四卷把宽容作为培养德商的重要内容

    宽容是人类的美德。教孩子正确行事的宽容教育应该是不分国界的。对个别爱显摆自己优越性的家长来说,首先应该接受宽容的教育。    
    到美国去探亲,看到中国人就特别亲切,总觉得我们是来自黄土地上的同胞兄弟姐妹。但因为方言的差异、地域的差别,也常常感觉出种种难堪来。比如来自某大城市的一位大姐,一开口就说:“噢,你们那地方可不怎么样,不是刚刚出过假酒案么?对,黑煤倒是挺多……”弄得人不知怎样应对她才好。仔细琢磨,不少同胞都有这种习气。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城里人小看乡村的。在我读中学时,不是也奚落过山里娃没见过火车,以为火车轮子是橡胶的么?相反,和我们头发、肤色相异的美国人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大陆时,倒常常表现出赞许与尊重来,他们总是说:“中国是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我们很向往那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才发现,在美国家庭中把消除偏执和歧视,倡导宽容、尊重和理解当成一项强大的道德力量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能否做到宽容和克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养育好孩子》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利考纳解释说,作为道德美德的宽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尊重:尊重所有人基本的人类尊严和不可剥夺的人类权利,包括他们做出道德选择的良心自由,只要他们不侵犯其他人的权利,尽管我们不认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习俗或信仰,但宽容这种美德让我们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宽容的第二个方面是欣赏人类丰富的差异,欣赏来自于各种背景、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许多正面品质和贡献。我们想要让孩子们在家庭里、学校或社会上能理解各种有趣的、有用的和有益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并且从中得到教益,最起码就要孩子承认差异、接受差异,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意义上,宽容就是要在所有的人身上找到美好的东西。    
    在美国家庭的具体操作上,一般是遵循这样六种做法:    
    第一、树立宽容的榜样,消除自己的偏见。有一位家长这样说:要帮助孩子变得宽容大度,第一步是检查自己,照镜子消除自己的偏见。他认为有些偏见与陈规根深蒂固,我们会在无意识中就传达给孩子。他列举了自己意识里来自一位亲戚的偏见,认为无家可归的人全是懒鬼,把纳税人捐助他们的钱全买酒喝了。因为这位亲戚反复这样说,这种偏见就在他脑海里扎下了根。当他做了父亲后,在无意识中就把这种观念传给了孩子们。当他与孩子们路遇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时,他情不自禁就对孩子们说:“别给他钱,因为这些钱决不会被他正当花掉!”结果是他的儿子们教育了他。当儿子们长到十几岁时,结交了一位每个星期六站在教堂外乞讨的无家可归者。他发现孩子们在每个星期日进教堂前,都给那人点零钱。冬天,他们还带多余的毯子和旧衣服给他御寒。后来,他发现那人与他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教堂,当为穷人募捐的篮子传到他面前时,那位乞讨者把孩子们给的零钱都投到了篮子里。这位家长以此为借鉴,认真思考:自己的长辈究竟传给自己什么偏见?哪些偏见至今还残存在自己脑海里?并且把自己的反思告诉给孩子们,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力求用宽和容众的观点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    
    第二、父母要承担养育有宽容心的孩子的责任。要防止孩子接触互联网上煽动仇恨的网站,防止他们听充满种族歧视内容的音乐,引导他们拒绝看有种族歧视的电视。要明白告诉孩子自己希望他们理解和尊重差异,并决心培养他们的宽容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期望,就有可能接纳父母的原则。    
    第三、在家庭里,不允许有歧视性的评论。比如:孩子们回了家后会信口这样说:“中国的孩子是绝顶聪明的怪物、学习机器。”“他当然会加入篮球队,黑人就有那优势,真不公平!”合格的父母们听到这种评论时,会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种带有偏见性的评论,我们不爱听!”    
    第四、提供各种正面形象。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有各种差异的正面形象——包括玩具、音乐、文学、电子产品和公众人物的榜样。孩子所接纳的各种各样的差异榜样越多,视野越宽,宽容度也就越大。    
    第五、鼓励参与多元化的活动。无论孩子年纪多么小,都鼓励他接触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性别、能力和信仰的人。在幼儿园、学校、社区或夏令营里,鼓励孩子与不同的人坦诚相待,遵从规则,平等竞争。    
    第六、将家长的生活作为宽容的榜样。美国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你的行动非常雄辩,所以我听不见你说的话了。”意思即道德行为既是言语教会的,也是(大人的行动)让孩子看会的。所以向孩子们传达“宽容”这一强烈信念时,家长们必须身体力行。    
    美国人为什么这样重视“宽容”美德的倡导呢?    
    我想这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分不开。在美国的社区游乐场所,经常听到法语、俄语、日语、汉语、越南语、西班牙语等世界各地的语言。据1998年统计,在美国2亿7千万人口中,白人占83。4%,黑人占12。4%,亚裔人占3。3%。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57%,信奉天主教的占28%,信奉犹太教的占2%,其他教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9%。美国已经变成一个文化上相当多元的国家。如果不提倡宽容,很难设想会有如今相对安定的局面。要让孩子们和谐地生活在这样的多种族的国度里,他们就必须学会接受相互间的差异,从小接受良好的宽容教育。尽管如此,美国校园的枪杀案还是时有发生。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因中学发生一起大屠杀案,致使1名教师、12名学生丧命,23名学生受伤,然后两个凶犯自杀身亡。2000年3月4日,警方又搜到一名学生的仇恨日记。该生是皇家棕榈海滩中学的初中生,名叫德里克·莱曼。在日记里,他声称要千方百计招募同伙帮助他杀死那些曾嘲笑过他的同学。他在一本作文练习簿里画满了德国纳粹党的党徽,还有一张学校地图,上面标明执行死刑的地点。莱曼写道:“我的仇恨是无条件的。我敬仰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看着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泊尔德的谋杀和自杀,我发出狞笑。”这个初中生所提到的后面两个人,正是发生在上述大屠杀案中的两名凶犯。他竟然视他们为英雄和榜样——    
    所以,美国重视宽容教育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当务之急。    
    从主流社会来讲,这种教育的成果还是显著的。美国人一般是兼容性很强。在公众场合,他们不会因为某人的种族、身材、残疾或奇装异服而注目或窃窃私议。与人谈话时,他们往往注意的是别人正面的特点,而不是他们的差异。这种宽和容众的做派,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日本的饭店还是在韩国的烧烤店或是中国餐馆,都可以看到大量美国人,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兼收并蓄的。在公园里,还可以看到美国人学习中国太极拳和武术,还有热中于中国京剧的。他们仿佛对各个民族优秀的东西都有好奇心,并充满兴趣。综上所述,讲了半天美国人的宽容教育,是不是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没什么现实意义呢?笔者认为不仅是有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我们的文化祖师爷就教给我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等级森严的尊卑观,而且明确指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又变成了以家庭出身论尊卑,在商品社会的今天,则又以权力大小、挣钱多少,呈现差异……    
    我们常常在电影院里、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的争执:甲说:“眼睛长到后脑勺上了,不看路光踩人?”  乙说:“哟,嫌挤包场子去(坐小车去)!”      
    甲不宽容,乙更尖刻。言外之意是你我同属一个等级,没资格嚷嚷。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学生宿舍中常见抢占好铺位的纠纷。为了避免争执,老师们事先就在床位上编了号,名字与号一一对应。但就有那个别家长会揭了号调换位置。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四年能睡个好位子,心里就舒坦,也体现了优越感。殊不知他们在孩子同学眼中呈现的是特殊、是差异。而一旦自己的孩子失掉宽容心,他便会自寻烦恼。宽容是人类的美德。教孩子正确行事的宽容教育应该是不分国界的。对个别爱显摆自己优越性的家长来说,首先应该来接受宽容的教育。    
    


第四卷美国家庭的多元化

       美国人不讲计划生育,一般是信教的人子女较多。因为他们认为子女是上帝赐予的,不可以拒绝。美国人中“三代同堂”的家庭少而又少,不是“无老”,便是“无孩”。另外,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单亲家庭数量直线上升。    
       从根本上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度,移民控制着主流社会,而土著的印第安人早已变成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