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经商。据新城县志记载,白沟商贸兴起于三国时期。到宋时发展为城镇,
成为燕南大都会。清代达到全盛。这里曾经是水陆码头,有“小天津卫”之
称。但后来白沟镇的商业逐年呈衰败之势。1949年全国解放后,白沟的工商
业获得新生,到1956年,商业发展到17个行业,218家大商号,140户摊商。
后来,白沟河干了,个体私营商业受到限制,白沟市场也随之消声匿迹。
1971年,高桥村的农民张国卿、李荣才悄悄从北京皮革厂买回边角材料
加工成自行车座套和小提包,走街串村叫卖,取得很好的效益。1980年,农
村开始搞联产承包制,原来制作自行车座套和小提包的生意,村传村,户传
户,以白沟为中心,形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小商品流通产业区。白沟镇因势利
导,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开辟了4条商业街和8个专业市场,占地面积
75万平方米,经营面积9。4万平方米,人造革制品、小百货、小五金、服装、
鞋帽、糖果等商品的专业市场,从8个猛增至24个。从商人员多达3万之众,
日成交额逾百万元,最高时可达300多万元,年成交额5亿多元,一年可给
国家上缴税金400多万元。每天通往白沟的条条道路,各种车辆和人流络绎
不绝,日客流量10万人,高峰期达15万人。客商来自除台湾外的30个省市
自治区。美、俄、日、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各界人士,都曾慕名
前来旅游观光。如今,白沟镇市场内店铺鳞次栉比,招牌林立,万头攒动,
人潮如海,一派繁荣景象。
小小白沟的弹丸之地,何以招来如此众多的海内外来客?这是因为:
这里商品品种齐全。整个白沟市场的商品有110个大类,约1万种。以
箱包为例,就有迷尔包、化妆包、月牙包、太阳包、经理包、西服包、文件
包、学生包等,共有4000多规格、品种。
这里的商品价格低廉。比如箱包,平均价格比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的
国营商场低30—60%。
这里商品款式新颖。白沟经济技术信息四通八达,传递很快。凡新颖箱
包信息,一旦白沟人得知,上午仿,下午就到市场出售;有的今天广州流行,
明天白沟就有货出售。香港、深圳流行的箱包,一个电话,一个传真,信息
图纸便到了白沟,第二天、第三天白沟市场就可以见到。甚至上午你喜欢什
么,流行什么,下午白沟就生产什么。当然,也不全是仿造,不少商品款式
还有独创性。如高桥村出品的仿鹿皮女式化妆包,设计独特,款式新颖,成
了抢手货,已销往广州、东莞等城市的大商场。
这里商品批发零售兼营。成千上万的批发不算多,毛儿八分的零售不嫌
少。这也是白沟市场的特色。
这里工贸连体。白沟镇全镇4700户,90%以上的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投
人工贸活动,出现了众多的箱包加工专业户和一些专业村。高桥村的手提包、
箱包、北刘庄的旅行包、学生包,做工比较精细,很受用户欢迎,大部分通
过白沟市场转销全国各地。每年从白沟市场批发出去的箱包约占全国箱包生
产总量的1/12,白沟被誉为“人造革箱包之乡”。
那么,白沟市场的商品为什么这样便宜?到白沟走一走,看一看,就知
道了。原来,这里商品生产成本低,流通环节少,流通费用几乎没有,加上
平均利润低,所以商品价格便宜是理所当然的了。白沟人说,市场繁荣靠的
是“货多招远客,薄利促多销”。
点火竿
冀西一带太行山区的农村,往往在每年的正月月亏之后举行独特的烟花
活动——点火竿。
“点火竿”活动一般在一个多月前开始准备。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
就要开始做花炮,作“点火竿”之用。各村点火竿的日期不一致,但都有各
自的约定俗成时间,人们习惯称之为“过会”。到了“过会”日,村里的男
女老少在天不亮时都要开始争先恐后地起床,准备去参加一项叫做“连竿”
的活动。连竿就是在村边广场上树旗杆。人们预先应起一根数十米高的木杆,
顶上挂红旗,绑滑轮,地上安绞磨,用大绳与杆顶滑轮相连,绳头垂下直到
木杆的底部,把事先做好的木窗棂一样的格架拴在绳头上。人们抬着花炮、
供品从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列队向杆下聚拢,文武花会杂在其中,边走边演,
吹吹打打,燃鞭放炮。在一些较大的村子,队伍往往要拉二三里长。人们把
花炮送到杆下,烧香化纸、上供叩头之后,将花炮一个个、一把把地系在木
格架上,并用药捻连缀起来。同时在木架上拴系一面面小彩旗儿、一朵朵彩
纸花儿、一个个彩灯笼。连满一架,就推动绞磨,把木格架拉高,底下再续
系上一个木格架并缀满花炮、彩旗等物。直到杆顶为止。这个活动就叫“连
竿”。每当“连竿”时,观众往往人山人海,弦管齐奏,锣鼓齐鸣,供品齐
列,香烟袅袅,喧闹而有秩序,狂热而有节制,自有一番天堂仙国的异趣。
连好了火竿,高高耸立,似一座彩塔的纵剖面,花花绿绿,光彩照人。又如
一位亭亭玉立于瑶台、盛妆艳抹的仙女或待嫁的皇姑。有的还有竿子的顶端
拉上一只“仙鹤”,鹤肚内装“火药蛋”(俗称“仙鹤下蛋”)。点竿时,
若鹤蛋未下来,则被村民视为一年不祥的预兆。人们认为火竿是天地神,是
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神的化身。夜幕降临时,等待了一天的人们纷纷从四
面八方涌来,随着“啪”的一声声响,一根数十米长的导火线流星般地飞向
火竿,刹时,各种花炝由下到上鱼贯燃响,小鞭噼噼叭叭,二踢脚嗵嗵嘎嘎,
起花飞散如蝗,或吱吱如笛,或似撤明珠,令人眼花缭乱。人们欢呼雀跃,
兴奋异常,久久不愿散去。
“点火竿”的习俗。据说产生于唐朝,至今在当地民间仍然广泛流传着
这样一个故事: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将郭子仪护保后来的代宗
李豫东闯西杀,平定叛乱;代宗十分感激郭子仪,遂将自己的女儿银屏公主
嫁给其幼子郭暧。不料,自幼生长在宫中娇生惯养的银屏公主对公婆叔嫂却
横行霸道,与郭子仪同殿的大臣见了,心里很抱不平,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在城隍庙里塑造十八层地狱,告诉她生不孝公婆死后应受的惩罚。同时,还
在庙外竖立了一个火竿,意在人活着应该全做好事,做一件坏事就像火竿一
样一触而炸光。后来银屏公主看后,果真变好了。“点火竿”的习俗也就流
传了下来。
华北明珠白洋淀
白洋淀地跨安新、容城、雄县、任邱、高阳等县境,距保定市45公里,
距京、津各140余公里。当水位达10。5米时,水域面积为366平方公里,安
新县境内面积3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由百亩以上99个大小淀泊
和3700多条沟渠组成。白洋淀是华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原为唐河、漕
河、瀑河、孝义河等九条河流的汇合点,故历史上有“九河下稍白洋淀”之
说。较大的淀泊有白洋淀、烧车淀、藻苲淀、洛汪淀、马棚淀等。水域间有
苇田,约占面积36%,台田村庄约占14%,淀区纯水村34个,半水村38
个。淀内沟渠纵横,绿洲星罗棋布,田园交错,盛产鱼虾、芦苇。夏季荷花
争艳吐芳,鱼跃雁舞,波光涟漪。秋季芦声阵阵,捕鱼采菱,轻舟荡漾其间,
一派风光,令人向往,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白洋淀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当地居民除捕鱼、织席外,春挖藕,夏采
莲,秋采荷叶、菱角、鸡头米,故有“日进斗金,四季皆秋”之称。这里因
水鸭繁多而盛产松花蛋,人称“河北皮蛋”,已有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它
以个大、风味独特和营养丰富而著称。剥去蛋壳,蛋体晶莹、呈半透明状的
茶褐色,形似琥珀而富弹性,表面有美丽的松枝花纹,切开蛋体,蛋黄为深
绿色或五彩色,粘度适宜,味美适
口,最宜佐酒。这里的鱼虾也以体肥肉嫩,味道鲜美而久负盛名。鱼的
种类繁多,优质鱼占的比重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鲫、鲤、鳊、草、鲢、鳙、
青鱼、赤眼蹲、黑鱼、黄鳝、鲶、白鲦、鳜鱼、圆鱼等。圆鱼一年可长到半
斤,营养成份高,能治疗多种疾病。而河蟹更是白洋淀的一大特产,肉味鲜
美,营养丰富,在水产品中久负盛名。每年八九月是河蟹肥满的季节,八月
中秋吃蟹赏菊,历来被文人墨客称为雅事。白洋淀北岸的赵北口、十里铺、
枣林庄一带,过去就以盛产河蟹而驰名。清乾隆皇帝到这里打水围,面对水
淀的三秋佳景,雅兴大发,命诸臣于舟上鼓瑶琴,题诗赋,俯仰古今,飞觞
饮宴。其中有诗写道:
“十里铺南菱芡好,枣林庄北蟹螫肥。
记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曾归。”
“浮萍蘸绿水拖蓝,蟹舍渔庄见两三。
过客浑忘来赵北,此间合号小江南。”
诗中道尽了三秋之妙景,赞美了菱芡和河蟹,描绘出一幅水淀秋色图。
白洋淀河蟹的生活习性很有趣,它在海水里产卵,淡水里生活。蟹苗在海水
里长成幼蟹后,随着潮水的上涨,开始在浅海游动,成群结队地依附在过往
的船底和船舷旁,这样幼蟹就被带到海水和淡水的交界处,穴居在沙滩、河
坡上。当年七八月便生长成熟,而后又成群结队向东爬行,迁移至浅海里产
卵,到翌年三至五月孵化,六七月间又入淡水中生活。这就是所谓“白洋淀
的螃蟹——七上八下”的由来。此外,白洋淀的苇席也以历史悠久、皮白质
柔而闻名。苇席种类规格式样繁多,种类有苫垫席、炕席、囤席、包装席等。
式样有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