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年间曾维修,乾隆年间被焚后重建,名真觉禅寺,石
基增高20米,加汉白玉栏杆,气势巍峨。据《畿辅通志》和《清苑县志》记
载,阁为元汝南王张柔所建,因地势高耸,形状雄伟,数十里外可见,列为
畿南上谷八景之一,名“市阁凌霄”。阁内佛像,形态逼真,其中以庙宇正
中的“千手千眼佛”最为引人注目。关于大慈阁的修建和这尊佛像,保定市
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京城里有一个皇上,他有三个女儿。其中,大公主、二公主相貌
丑陋,为人狡诈。三公主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深得皇帝喜爱。几年后,皇
后病死,立西宫为后,西宫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西宫娘娘为人阴险,对三公
主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一天,西宫设计买通一算卦先生,借口
给皇上卜凶吉。算卦先生说,皇上有难,必须有一女到西南300里外的一座
尼姑庵出家,方可消灾。大公主、二公主当然不愿前去。三公主为消父灾,
甘愿出家。京城西南300里处恰好是保定府。于是芳龄十八的三公主被赶到
保定城郊的一个尼姑庵里,削发为尼。皇上思念爱女,郁闷成疾,卧床不起。
西宫又生一计,叫回三公主,并买通一名御医。御医说,皇上的病需用亲人
的眼珠做药引子才能治好。三公主二话没说,献出了自己的双目。皇帝的病
不见好,反而更厉害了。西宫又把三个公主召来,说:“我问过医药先生了,
医药先生说需用亲人的双手做药引子,皇上才能好。你们看如何为好?”大
公主、二公主听后都吓傻了。三公主却说:“为了父皇健康,儿愿献出双手。”
于是三公主的双手被砍了下来。西宫心想,这回这小贱人准活不成了。谁知
几天后太监来报,说三公主回尼姑庵后,在一老尼调理下伤口愈合了。西宫
恨得要命,竟然偷偷派人烧了尼姑庵。老皇上闻三女儿被烧死,悲痛欲绝,
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太子登极。他虽是西宫所生,但禀性刚直,对母后所作
所为十分不满,为了纪念三皇姐的美德,便下了一道圣旨,立即在保定府为
其修建庙宇,塑造金身。说来也怪。本来工匠雕塑的三皇姑是一双眼睛一双
手,可不知怎的,只见那塑像的腰间、脊背、腋下、胸前又长出了许多长长
的胳臂,而且每只手的手心里还长着一只眼睛。后来。人们就管这位忠孝双
全的三皇姑叫作“千手千眼佛”。据说,这座庙宇就是大悲阁。
                             雪浪斋与定州秧歌
     定州市城东有一座玲珑别致、六角飞檐的古亭,名叫雪浪斋。亭正中,
在一块刻有莲花瓣图案的汉白玉石座上,仁立着一块光洁如玉、楚楚动人的
异石,这便是著名的雪浪石。此石黑质而白脉,一条条近似水纹的白色线条
遍布其表。酷似一幅天然画师在石上描绘的石间奔流清波图。这块雪浪石,
相传是苏东坡谪贬定州时于中山石圃得到的。后来,又找到汉白玉石一块,
琢盆如芙蓉状,盛石于其上,遂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这种莲花底座上安
放着雪浪石的样子。苏东坡得石后又修建了一座亭子,起名“雪浪斋”。它
屡经沧桑,至唐朝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先后巡视到定州,书写过
大量有关雪浪石的题咏。历朝历代,前往雪浪斋观瞻的游客从未间断。
     苏东坡 (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县人。据历史记载,宋哲宗
元祐八年(1093)九月,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以侍读学士贬任定州知
州,时年58岁。他在定州居官约10个月。任前,夫人卒于京城,生活十分
凄楚,唯“稚儿矫女”相依为命。苏东坡能诗善文,为政清廉,到定州后整
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巡访民情,深受人民爱戴。
宋代定州城北的苏泉、西板、东板、南宋、大西丈一带地方,地势低洼,四
季泉水常流不断,大约有两三千亩闲置的水田地。一天,苏东坡来这里巡访,
发现这片水田,觉得荒着可惜,便对随行人员说:“这儿水草葱葱,鱼儿跳
跃,泥土肥沃,若开成稻田,岂不是可富泽一方吗!”于是,他找当地农民
叙说,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农民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是
好,只不过我们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也就只好任凭水田闲置着了。”
苏东坡说:“只要你们肯种,我来帮你们找稻种、教你们种稻的技术!”农
民们听了当然很高兴。随后,苏东坡便派专人乘马从南方运来稻种,并派专
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稻技术。农民们在苏东坡等人的指导下,插秧、锄草、
辛勤管理,稻子长得很好,到秋后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农民们乐坏了,在
稻田里,他们高兴地唱道:“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下田巡
访的苏东坡听到这稻秧歌,非常高兴。他凑到近旁,细加品味,那秧歌像劳
动号子,风格别致。苏东坡回到府里,对那秧歌念念不忘。于是派人去搜集,
记录下大量歌词和曲牌。经过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新的稻秧歌。当地群
众十分喜爱苏东坡整理后的稻秧歌,并广泛传唱。这种稻秧歌经过长期发展,
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就是现在的“定州秧歌”。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的两大陵区之一。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
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4公里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公里。这里有帝陵4座:
泰陵 (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还有后陵3
座;王公、公主、嫔妃园寝7座;共14座葬76人。清西陵西有紫荆关,南
有易水,与狼牙山隔水相望,东为燕国下都遗址,陵区北依奇峰叠岭的大宁
山。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丘陵起伏,绿草如茵,
松林似海,林海中隐现出簇簇陵寝建筑,金碧辉映,空山鸟语,流水潺潺,
风景雄伟幽美。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中心,位于永宁山主峰下,雍正八年(1730)
开始修建,规模最大,建筑齐全。清西陵陵内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有
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刻百余座,规模宏大,气魄超群。各陵都为清朝
宫式建筑,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又小于后陵。在建
筑形式上,帝、后陵和喇嘛庙是红色围墙,黄琉璃瓦顶;妃、公主园寝是红
色围墙,绿琉璃瓦顶;行宫和衙署则是砖墙,布瓦顶。体系完整,富丽堂皇。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清康熙二年 (1663),圣祖玄烨选择河北遵化
县马兰峪西昌瑞山下为其父顺治建陵,叫东陵。至雍正帝时,其陵址开始也
选在东陵陵区的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选陵大臣画的陵区图后,认为自己
的陵区放在东陵太不突出,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上,又带泥
沙,实不可用”。选陵大臣颇察皇上心事,于是四处寻找新陵址,最后认为
易县太宁山下(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沙石,无
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认为“山脉水清,条理详明,洵为上
吉之壤”。于是决定在此建陵。后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降旨下诏:
 “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
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形成东、西两大陵区,以其地理位置称易县为西陵。
     不过,据传说雍正另辟西陵有着难言之隐。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临死时,
曾有一份遗诏“传位十四子”。雍正是四子,见父亲没传位给他很是气恼,
于是设法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之后,他毒死
康熙帝,篡得帝位,诛杀知情者的一门老小。他害怕自己死后不容于祖宗,
在阴曹地府会受到康熙等人的整治,故而另觅了陵址。
     清西陵内,每座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主要是门、坊、亭、碑、桥、
石雕等,后部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泰陵居于中心位置,是西陵的主体,
其余陵墓分别在东西两侧,建筑形制除无泰陵的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石
雕等外,大体相同,唯道光的慕陵别具一格,形制特殊。陵区内林木蓊郁,
一望无际,十分幽静爽气,常年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人。
                                  定州塔
      “赵州石桥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这支传唱数百年的河北民谣,
道出了定州塔的价值。
     定州塔又名开元寺塔,别名瞭敌塔、料敌塔。它位于定州市南门里东侧,
旧开元寺所在地,现寺已毁,只剩一塔,是目前国内最高的砖塔。塔分 11
层高84。20米,在30公里之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成为定州市的标志。
     该塔建于宋代。据文献记载,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取经,
得舍利子归。为供奉舍利子,真宗于北宋咸平四年 (1001)下诏,命会能负
责在寺内建塔,历时55年,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塔始成。当地群众至今
仍流传着“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可见修塔工程
的浩大。塔围128米,在外观上构成一个丰满秀丽的轮廓。塔身呈八角形,
由青砖砌成,结构严谨,雕工细腻,加之正面辟门,四面开窗,给这巍然吻
天拂云的高大建筑,增添了壮美的气魄。塔内层层八角形回廓,都有梯形阶
道,回廓两侧神龛壁画,各有姿态。阶道把塔内分成两部,好似一个大塔抱
着一个小塔,颇有母子相依相偎的亲切之感。沿阶道登临最高层,凭窗眺瞰,
可穷百里,满目纵横的峰峦,明亮的河川,无垠的平原,都能清楚可见。塔
顶有脊八条,为莲荷花瓣,塔刹铁座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