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因寡不敌众而兵败于山海关西北的长城墙口“一片石”,此仗是山海关诸
多战役中最为激烈悲壮的一幕。
山海关是一座威武雄壮的大关,辟有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
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东门楼为二层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楼内保存有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天下第一关”匾额。每个字高达1。6
米,“一”字长1。09米,为当地进士萧显所书。这五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
神韵庄重蒲洒。“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繁琐,驰名中外,
誉满天下。
传说,萧显写这个“一”字时,是邻居一孤老帮的忙。这孤老磨了七天
七夜墨,墨汁装满了放于肖府墙角的一只水缸。那天清早,萧显令仆人抬来
一张两丈多长的条案,上面铺上半尺宽、一丈五尺长的一张宣州出的玉版纸,
待中午吃过孤老做的一顿白豆干饭和萝卜粉条汤之后,便把头发解开,用绳
子把头发齐根扎好,像一把“绳刷子”立在头上,只见他猛地把头低下,将
“绳刷子”伸进墨汁缸里,用力一搅,蘸饱浓墨,又猛地一抬头,将长发一
甩,只听“叭”的一声,浓墨不偏不倚,正甩在铺好的宣纸上,接着一挫、
一拖、一顿,一个“一”字就写出来了。这时再看萧显,已是浑身汗湿,筋
疲力尽。这一传说至今仍然在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老龙头为明万里长城重要地段的东部起点,由石料垒筑,高约10米,深
入海中20余米,恰似一条巨龙伸入大海。它北距山海关城4公里处,亦为明
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明初这里有观海亭,万历年间改建为澄海楼,大学
士孙承宗为楼题匾“胸襟万里”。清初,重修澄海楼,规模更为宏大。因其
踞城临海,高楼广厦,历来文人墨客到此观光并歌咏者颇多。老龙头经历了
清王朝的荣辱兴衰。清代前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多次到东北谒
祭祖陵,途经山海关,都到老龙头观海,登楼赋诗,如康熙诗:“危楼千尺
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这座历史名楼竟毁于一旦,附近筑起“六国营盘”,偶有诗
人或游人来此,吊古伤情,发出的多为喟叹之声。追思世事的变化,面对断
壁残墙,肝肠欲断。
姜女庙与寒衣节
姜女庙又叫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外望夫石村以北凤凰山上。
据《临榆县志》载:“贞女祠,在东关外13里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此祠
创始于宋以前。”庙在岗上,坐北朝南。南面正门前有108级石阶,直通庙
内。祠内东侧有一钟亭,内悬古钟一口,两侧排列着前、后两殿。前殿正中
有泥塑孟姜女像,身着素衣,面带愁容,微微左倾,南望大海。两侧塑有童
男童女,手持衣物、雨具侍立。孟姜女像上方悬有“万古流芳”黑底金字匾
额。两旁柱子上刻有楹联,上写“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
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后殿原供观音,现已无存。
殿后有一巨石,相传孟姜女寻夫至此,曾登石远望,石间有小坑,俗传为孟
姜女的足迹,故此石名为“望夫石”。其后有一小平台和六角攒尖式振衣亭,
传为孟姜女梳妆和更衣的地方。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突出海面,
高者似碑,低者似坟,相传是孟姜女坟墓。
姜女庙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
蛇传》、《牛郎织女》和《孟姜女》)之一“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的故
事修建的。相传秦始皇时代,江南淞江府有位姓孟的员外,无儿无女。有一
年种了棵葫芦秧,藤蔓长到隔壁姜家,结了一个大葫芦。两家剖开一看,里
面藏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这就是孟姜女。孟姜女长到18岁,孟家招范杞
梁(一说万喜良)为婿。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范杞梁被官府抓走,押到
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夏去秋来,孟姜女日夜思夫,想到丈夫衣着单薄,无法
抵御北方风寒,便亲自替杞梁做寒衣。做好后,无人去送。孟姜女决心冒着
风雪千里送寒衣。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万万没有
想到,范杞梁已在一年前的冬天,被活活地累死了,尸骨就埋在万里长城底
下。孟姜女一听噩耗,禁不住放声恸哭。她手拍城墙,脚蹬城脚,叫着杞梁
的名字,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暴的皇君。在她肝肠欲断哭诉后,骤
然天空暴风狂吼,大海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突然间,天崩
地裂,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尸骨。可是,
尸骨累累,哪一具是自己丈夫的呢?一位老人告诉她,只要把寒衣烧掉,那
寒衣灰飞到哪具尸骨上,就能认出自己的亲人。孟姜女听了,立刻将寒衣烧
掉,只见那寒衣灰飘然而起,飞了起来,孟姜女在后面跟着奔跑。最后,寒
衣灰终于飘落在一具尸骨上,孟盖女一声惨叫,扑倒在丈夫尸骨上。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他们将农
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千百年来,每逢十月初
一,妇女们都要亲手缝制新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果亲人已作古,就用
纸剪制寒衣,到坟头上挂起来,祭祀一番。然后焚烧以示给死去了的亲人送
去了寒衣。古往今来,“十月初一烧寒衣”世代相传,成为北方民间祭祀亲
人的风俗。
始皇入海求仙碑
秦皇岛市古碣石海滨,有一通石碑,碑高约2米,正面刻楷书“秦皇求
仙入海处”7个大字,背面有小楷注文。此碑为近年挖掘出土。1986年,考
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金山
嘴,发掘出两组规模宏大的秦皇行宫遗址,出土了秦代特有的大型刻雕夔纹
瓦当,空心砖等。继而发现的“秦皇入海求仙处”石碑,恰在金山嘴与墙子
里村之间。据方志记载,此碑树干明成化十三年 (1477),明人有《秦皇岛
诗》云:“秦岛荒凉石凳闲,千年遗迹海云间,清风洗月天长久,诸雁沙鸥
日往还,自谓有功过五帝,谁怜无计到三山,残碑断碣颓波底,蝌蚪文封玳
瑁斑。”清人宋辇也在《秦皇岛望海歌》中写道:“秦碑磨灭藓花绣,谁能
与结翰墨缘。”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成化年间的碑为恢复、重建前人的石碑。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入海求仙?这就不能不说到方士了。早在战国时
期、齐、燕等国的方士就很活跃。《说文解字》称:“方,并船也。”方士,
就是早期的航海家。苍茫无际的渤海洪波之上,方士驾船出入其中,传播着
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他们因此而被称为神仙,当时的国王都幻想长生不老,
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等都笃信方士。燕昭王筑碣石宫,就是为着招徕方士
一类的神仙从事入海求仙活动。可以想见,当时的碣石海滨,无疑是方士活
动中心和入海求仙的出发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幻想成仙,与天地齐寿。据史书记载,曾有数十
名方士跑到京城咸阳争言自称神仙。这对于秦始皇来说,无疑具有极大诱惑
力。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4次东巡,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求仙寻
药。第一次在方士引导下乘船巡海,至琅玡住了三个月,访仙人不遇,遂派
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翌年再次东巡到之罟、琅玡,求仙仍未得。两次
到琅玡求取长生不老药未成,这时秦始皇决定亲自到碣石“考入海方士”,
来一番身临其境的考察。既然要“考方士”,自然要到碣石,因为从燕以来
这里已经成为方士大搞求仙活动的基地,又是北方大港,可以通舟揖,是方
士入海的主要出发点。秦始皇到碣石后,又亲自派出了卢生、韩冬、侯生、
石生等两批方士入海求仙。然而,所谓的海山仙山、长生不老药,本属子虚
乌有,入海求仙终究成为一种骗局。但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皇帝,后人便在此树了一通“秦皇入海求仙处”的石碑。
避暑胜地北戴河
北戴河,特指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北戴河海滨。属秦皇岛市海滨区,因
戴河流经其面而得名。它背依山峦突起的联峰山,南临彼涛滚滚的渤海湾,
西起戴河口,东到鹰角石,长约10公里,宽约2公里,海岸漫长曲折,滩面
平缓,沙软潮平,海水清澈,是一处天然海水浴场。在盛夏季节,日平均温
度仅有23℃,温和湿润,凉爽宜人,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壁立在海边的东、
西联峰山,更是满山苍松翠柏,碧绿欲滴。登临其间,极目远眺,西为蜿蜒
起伏的昌黎碣石山,东是烟波浩渺的秦皇岛。观沧海望日出,气势磅礴,景
色极佳。
北戴河海滨地理位置十份优越,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是舟揖
聚泊之所,物资聚散之地。明代在此设金山卫,此处海运更为繁忙。1924年,
考古学家曾在金山嘴调查过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先后发现陶器、古瓷、汉砖
等文物。近年又在其附近发现秦始皇时期的瓦当等古迹。
由于北戴河受海陆风的影响,春无风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适于
海水浴,又是避暑的好去处,所以,自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开始,清
政府正式开辟北戴河为避暑区。于是,驻华的外国公使争相在北戴河购地,
修建楼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打仗,无暇东顾。中国的军
阀官僚一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