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了三尊铁佛,故每年这一天要“过响”(起庙会),前后演戏4天,为
招待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各村建立的茶棚总共不下数十座。此
外,商贩、买卖人搭起的洋布棚、伙食棚锦延数里之遥,摆摊的、流动叫卖
的及赶庙的三教九流,一时间人山人海,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品交易市场。
此情此景延续了数百年,直至“七七”事变后,兴盛的铁佛寺毁于战火。
     今逢盛世,人们又想起了铁佛寺的盛会,自发地恢复了过庙。近几年,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至十二日,四村八乡的群众,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踩
高跷的,有打扇鼓的,有杂技魔术,有曲艺说唱,大戏小曲等民间社火云集
铁佛寺旧址,临近几个村的茶棚会也在铁佛寺的废墟上搭起茶棚,供上佛像,
招来了不少善男信女,出钱资助,茶棚会又用这笔收入请来了大戏和马戏团、
歌舞队、电影录像队等为庙会助兴;国营商业、个体商户、小商贩都赶来设
摊摆点做买卖;布匹、衣服、日用百货、饮食瓜果、农机具化肥等生产生活
用品的无数摊点,组成了几道街,形成了一个繁华的物资交流大会。
                                 王口烟花
     辛集市王口镇生产的“王口烟花”驰名中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它
从明末清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烟花又叫烟火、礼花,春节期间正是烟花上市的季节。人们燃放爆竹烟
花除旧岁,庆新春,表示心花怒放,兴高彩烈,祈求来年赐福的习俗,源远
流长。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烟花时令性很强。明末清初,王口人一进腊月,便把爆竹用木轮大
车或单木轮车运进北京,在爆竹市场上进行销售。
     北京城里流传着一段王口炮的有趣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北京炮市设在
前门楼前,来自全国各地的鞭炮商人都聚集在这里来卖鞭炮。王口爆竹自然
也在其中。一天,有位商贾来观市,许多生意人都抢着介绍自己的爆竹,打
算讨个好价钱。这个商贾微微一笑,指着前门楼说:“谁的炮能崩过它的高
度,我便有多少买多少。”卖炮的人们一听,大都退却了。商贾正在得意,
突然人群中挤出一个小伙子,走到商贾面前,既不看他,也不答话,拿出一
把双响,点着炮捻,一连放了10个,人们仰头观看,空中响处,朵朵烟花都
远远高过前门楼。在场观众和那位商贾一下子都惊呆了。待他们清醒过来,
欲寻找这位小伙子时,却发觉他已不见了。人们正在犯疑,碎纸屑已纷纷扬
扬飘落下来,其中一块较大的红纸片上恰恰印有“王口炮”三个字。从此,
王口爆竹名声大振,在京津一带十分畅销,“王口双响能崩九丈九,高度超
过北京前门楼”便流传开来。
     王口烟花,是爆竹和花炮的合成物,其基本构造是由引信、发射物、炮
药三部分组成。烟花的颜色由掺入炮药中的各种金属盐类所致。这些金属盐
类统称为染色剂。当染色剂为钾盐时,烟花就呈现紫色;是钠盐时,就呈现
黄色;是锶盐时,就呈现红色;是钡盐时,就呈现绿色;是铜盐时,就呈现
蓝色。如果含有镁、铝等轻金属,则在燃烧高温后发出荧光。而有些不能燃
烧的物质,即造成许多烟幕。当烟花射入高空时,这些盐类即与空中的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于是便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鲜艳美丽的色彩。
     王口烟花不仅质量高,而且品种繁多。有半球、全球、带响、发光、彩
旗、烟幕、灯笼等多种款式,每种款式又都冠以既形象化又富有诗意的名称,
如“闪光雷”、“黄莺”、“银龙”、“绿龙”、“金龙吐珠”、“天女散
花”、“雷鸣花开”、“战地黄花”、“山花烂漫”、“草原新春”、“喜
庆丰年”等等。如今市场上销售的王口烟花达70来个品种。这些产品不仅有
漂亮的装演,而且燃放起来声色俱佳,灿烂多姿。有的像怒放的鲜花,有的
像倒挂的垂柳,有的像丰收的葡萄,有的像黄茸群呜,有的像龙飞凤舞,有
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稻谷丰收……其中最引人的要数“盒子灯”。盒子灯
是烟花的进一步发展,它融烟火与花灯于一体,把烟火的气势和花灯的五彩
缤纷结合起来,使人更为喜爱。王口有一老艺人所制的盒子灯分八出(层):
 “八盏明灯”、“天鹅下蛋”、“天女散花”、“胖小撒尿”、“古城相会”、
 “万盏红灯”、“灯轮”、“九莲灯”。其中以“万盏红灯”、“灯轮”最
为精彩,以“胖小撒尿”和“天鹅下蛋”最有情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今,王口烟花不仅畅销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
甘肃等省、市、自治区,而且外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荷兰、
瑞士、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市场上的热门货。这些国家和
地区每逢新年、国庆和圣诞节,都以燃放王口制造的烟花助兴。
                                  抬皇杠
      “抬皇杠”又有颠杠、劫皇杠、抬花杠、抬杠箱等称谓,是河北省平原、
山区广泛流行的一项民间自娱性活动,是一种技艺高超的无伴奏民间集体舞
蹈。在南宫、元氏、获鹿、井陉、满城、抚宁等县,人们习惯称之为民间“迎
神赛会”的一种仪仗形式。它以再现古代帝王外巡时的皇家气势,或作为反
对腐朽的封建皇家政权的表示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为“纲”。一盘杠由杠
杆、箱架、箱、箱环、顶旗等五部分组成,其重量一般在40公斤左右。参赛
时,或30盘,或40盘,没有一定之规,越多越热闹,越红火,越有看头。
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犹似古装戏中的七品
芝麻官者,谓之“押纲官”,负责查验贡品,及四名犹如衙门站班的“护纲
衙役”。
     表演是随着仪仗队伍的拉开而开始的,或在崎岖的山路上,或在狭窄的
小巷里,或在野外河滩地,或在村镇中央的广场,抬着一盘盘杠的演员边行
进边颠动杠箱,使得箱环有节奏地拍击杠箱,发出“啪啪”的声响,故有“颠
杠”之称谓。行至“神”下驾的地方即所谓“落驾”处,仪仗表演进入高峰。
 “全罗执事”以及数十面彩旗围成圆环,圆环内,在震耳欲聋的铁炮声中,
数十盘杠形成两条长龙,尔后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掏剪
子股”,队形千变万化,演员一改单调的“颠”,争相施展“换杠、顶杠、
驼杠”等高难技巧。押纲官在衙役的护拥下,扬鞭舞蹈,杠间穿梭,查验贡
品,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
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从而形成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气氛。
     这一民间游艺习俗,据今人考证产生于隋唐时期。相传隋炀帝杨广荒淫
无度,奢侈无比,经常搜刮民脂,将天下奇珍异宝装箱,役使黎民百姓用木
杠抬着,源源不断地送往古都长安。据说有一年其叔父杨林押着这些皇纲路
经河南滑县一带的瓦岗寨时,“混世魔王”程咬金听到风声,趁其不备,带
人马下山劫了皇纲。我国古典著名小说《水浒传》第15回和第16回对宋代
民间豪杰“智取生辰纲”有详细描写。他们冒着杀头危险劫取“不义之财”
之后,自然难以抑制胜利的狂喜,抬杠走起路来不可能再规规矩矩地迈四方
步,于是便引出了那多姿多彩的抬杠舞蹈动作。同时,为避免官府缉查追捕,
需要迅速把皇纲转移到安全地带,慌不择路,也自然会做出各种异平常态,
难度很大的动作,通过各种崎岖艰险的路段,留下曲折回环的路线轨迹,这
就是“抬皇杠”队形变换形式,如“一条线”、“单出头”、“蛤蟆走曲”、
 “五福捧寿”、“八仙过海”、“十三太保”以及“盘杠”、“串杠”等的
由来。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里井陉县一些地方则认为,“抬皇杠”产生于明朝
万历年间。说是皇帝西下五台山拜佛所经之处,地方官绅献奉“贡品”,在
庞大的护驾队伍里,产生了一支特殊的押运贡品的“纲队”。一行数千人途
经井陉赵庄岭时,一只火球从天空飘落在众人中间,数时方熄,却一切安然
无恙。皇帝以为这是“火神显灵”,是自己对神的不敬所致,于是赐修“火
神庙”一座相安。不久,他返京路过,恰逢庙宇竣工,便带领一行亲临庆典,
并旨谕这天“正月二十五”为“赵庄岭火神庙会”。后人为再现当日情景,
将皇家所用的“銮驾、龙凤旗、龙虎牌”等“全罗执事”,以及“纲”队之
 “杠”制成道具,由民间演习。经过群众艺术加工的“颠杠”,现已成为一
项引人注目的文化娱乐活动。
                               点天灯的由来
     每逢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的夜晚,石家庄西部平山、获鹿、井陉、赞
皇等山区的村落,总要点起一杆杆彻夜不熄的天灯来守岁迎春。这项民俗活
动由名为“天灯会”的组织实施。腊月三十的下午,负责点天灯的“天灯会”
开始选择地点矗立天灯。地点一般选择在上岗上,将一根木杆树起,入夜,
会首把预先制作好的花灯点亮,然后通过滑轮将其徐徐升向顶端。此时,吃
罢晚饭的村民就不约而同地纷纷携着供品,酒菜来到灯下焚香祭祀。祭祀完
毕,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才能聚在一起饮酒守岁。
     这一守岁先祭天灯的习俗,民间传说与封神的姜太公——姜子牙有关。
相传,西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