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才能聚在一起饮酒守岁。
     这一守岁先祭天灯的习俗,民间传说与封神的姜太公——姜子牙有关。
相传,西周姜子牙奉了元始天尊的命,身背封神榜,手持打神鞭,登上了那
个阴风萦绕的封神台,敕封天下诸神。众神不管自己被封的官职大小,各个
高高兴兴地谢过太公走马上任了。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太公却出了点儿差
错。
     这天,他辞别了元始天尊,骑上四不象腾云驾雾前往泰山上任五岳之首,
刚来到泰山脚下,见一人跪在面前拦住了他的去路,乞丐般凄凄惨惨地呼唤
着太公的名字。老态龙钟的太公闻听大吃一惊,慌忙勒住坐骑,擦了擦浑浊
的双眼,低头一看,只见此人的七窍淌着殷红的鲜血,不禁“啊呀”叫了一
声从坐骑上滚落下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反五关历尽磨难,忠心为民,
被阳针害死的黄飞虎。太公因何如此吃惊?原来,该封的封了,不该封的也
封了,偏偏漏了黄飞虎这个最该受封的功臣。黄飞虎见太公从马上跌下,慌
忙诚惶诚恐地爬过去将他搀扶起来,嘴里不住地念叨:“小将无礼,太公受
惊了。”太公边说着:“不碍事,不碍事”,边拉起黄飞虎,望着他惨不忍
睹的面孔,心里顿生怜悯之心,感到很不是滋味,心想:黄飞虎为推翻商纣
王使天下太平,不知挨了多少不忠不孝的骂,后来跟随自己东闯西杀受了无
数的苦难,如今惨死沙场,一天清福也没有享上。现在封神又忘了封他,实
在有愧于天下,有愧于元始天尊的重托。想到这里,姜子牙从怀里掏出了封
给自己的“五岳之首”的神牌,恋恋不舍地用双手抚摸着说:“飞虎,你被
封为五岳之首,此为神牌,你即刻就去上任吧!”黄飞虎接过神牌,自然欢
欢喜喜地走了。然而,姜子牙却成了一个能封神,能管神,自己没有神位的
游神。诸神知道此事后,对太公的为人更加敬重了,他无论来到谁管辖的地
方,诸神皆将他请至上坐,共享人间烟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姜太公深
为自己扰得众神不安而自责,每到腊月三十、大年初一这两天,他就孑然一
人栖身在天灯下度过这个人间团圆的节日,任凭众神如何来请,他都不肯前
去。
     姜子牙的举动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民,老百姓们不忍心“神祖”独过
新春佳节,纷纷从自己家中端来酒菜,让太公享食第一口菜,第一杯酒。就
这样,逐渐形成了除夕晚点天灯奉太公的习俗。
                               范庄龙牌会
     范庄是河北赵县的一个大村镇,位于古赵州城东南20公里。这里每年农
历二月初二举办“龙牌会”。庙会上搭吊棚、设香火、闹花会、唱大戏,人
山人海,声势浩大,颇为壮观。附近蒿城、辛集、宁晋、柏乡等县市不下200
个村庄的10多万群众都云集赶会,参加庙会各种文艺演出人员多达近4,000
人。
     “龙牌会”是个传统文化庙会。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
个部落首领共工氏,人面蛇身,能耐很大,带领部落打猎为生,后来有个叫
颛顼的人与共工氏争地盘,二人大战起来,共工氏被打败。共工氏的儿子勾
龙,带领部落来到范庄一带另辟天地,那时范庄村遍地洪水,无法耕种。他
带领部落族人治水造田,栽培谷物,部落在那儿生存下来,过上安居乐业生
活。谁知颛顼又生侵吞之心,又一次赶来,将勾龙部落围困起来。颛顼要勾
龙让出首领地位。勾龙为了避免战争,拯救部落,化作一道白光,变为一只
白蝶飘然而去。每年农历正月刚过,范庄一带常有白蝶翩翩飞来,人们便认
为是勾龙显灵。为表示对勾龙的崇敬,每年农历二月二范庄村民搭吊棚,设
龙牌,祭奠勾龙。“龙牌会”就这样延传至今。
     “龙牌会”是个大型的文化庙会。民间花会、武术会、鼓会、吹歌会、
戏曲、杂技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云集在这里演出。实际是一次民间文化
艺术大汇演。1992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的“龙牌会”,
     民间花会有狮子、龙灯、旱船、太平车、担花篮、荷花灯、扇舞、打钱
杆、二鬼摔跤等20多种形式;鼓会有四人战鼓、挎鼓、腰鼓、背灯挎鼓、手
鼓各种鼓类700多面;吹歌会有哨呐、笛子、铜管乐队10多班,200多人;
武术会有刀、枪、剑、乾、棍、棒和各种拳术15伙;戏曲有河北梆子、丝弦
两个剧团和三个杂技团、两个马戏团;此外还有一班和尚、一班道士吹歌队;
参加演出总人数在3,000人以上,赶会群众10万有余。作为群众自发组织
起来的民俗文化庙会,龙牌会的会务组织管理由八家会首和两名正副会长负
责。
     会首和会长由本村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下设总务、宣传、演出、接待
四个小组,根据任务大小每组设若干人,组长分别由八家会首负责。其服务
人员多达三四百人,他们都十分乐意为庙会尽义务。每次“龙牌会”一般邀
请200多个演出单位,演出者达3,000多人,动用近百部汽车,还要搭设龙
棚和演出场地,各项庞杂的服务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庙会的资金来源主要
靠油钱。油钱由赶庙会的群众自愿捐赠,账目严明,制度严格,因此,这个
文化庙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延传至今不衰。
                      赵州的扇鼓、战鼓和背灯挎鼓
     赵县,古称赵州,人文荟萃,史不绝书。赵州境内的城镇乡村击鼓的习
俗远近驰名,赵州的鼓名类繁多,其中以扇鼓、战鼓、挎鼓较有影响。
     扇鼓形似蒲扇,是用狗皮蒙的一种盘状圆扇形手鼓,带有长柄,柄下左、
中、右3处各吊3个铁环,共9个铁环,故俗称“九环扇鼓”。其细长的鼓
锤富有弹性,鼓声清脆悦耳。相传它源起于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娱神
的舞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前进,逐渐由娱神演变为娱人。旧社会多用于穷
人乞讨,至清代始变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如今,它已成为赵县的一种比
较重要的喜庆艺术形式。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
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唱着民歌小调,表达欢悦的情绪,很有生活
情趣。
     赵州战鼓是表现古代战阵生活的一种很有气魄的民间舞蹈。据传,这种
战鼓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状好似古代战车,又近似牌楼浮雕的蚊龙柱。
此种鼓以木板制作鼓腔,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1。8米。它原用于古代作
战时击鼓进军,擂鼓助阵,后发展为民间娱乐,俗称“大鼓会”。
     这种大鼓会,一般是一伙人在街头巷尾汇集一起,以架鼓为中心,由四
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擂打,16名健装的男子手持大钹,列队随着大架鼓的节
奏,前后左右,上下飞舞,在鼓师的引领下统一节拍,控制速度,鼓师还常
常边敲边作表演,不断变化着敲击乐器的姿态,气势磅礴,十分引人入胜。
这种:“大鼓会”敲出的鼓声特点是:声调粗犷、高亢、浑厚、沉重,富于
抒情,显示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本色,为节日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近年来,
赵州战鼓多置拖拉机或卡车上,一边敲打一边游走,与纤细、优美、抒情的
扇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州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挎鼓队阵容宏大,由一面高1米,直径约
1。2米的牛皮大鼓和16面挎鼓组成,并有青铜乐器七八十副配合,另有背灯
16盏,适宜在街道,广场进行表演。这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
上的背灯是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
欢腾跳跃,时而边旋转边敲打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
 “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在欢乐的人群中往
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
喜悦,热烈红火,增强了节日气氛。
                             井陉拉花遍地扭
     俗谚云:“井陉拉花遍地扭。”井陉地处“太行八陉”的第五陉,是沟
通山西、河北的咽侯要道。“拉花”是一种由群众自愿结队在街头演出的庙
会艺术,类属于北方秧歌,井陉县内普遍流传。它独有的舞风,不仅力当地
群众所喜爱,而且曾先后进北京参加 1957年“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
演”和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的演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舞蹈
界定为最能够代表河北民间舞蹈的三大舞种之一。1991年,在沈阳举行的“全
国优秀秧歌大赛”中又荣登最高奖——优胜奖的领奖台。
     井陉拉花的舞蹈特点是动作刚柔并蓄,柔中有刚,富有内在力度,下肢
动作高抬稳落,很有行走山路的生活特点。舞蹈道具的应用和队形的变化,
含有“六合同春”、“吉祥如意”的寓意。多在新春佳节、迎神赛会和喜庆
日子里表演。演出时用民间管弦乐队伴奏,曲调优美动听,节拍稳定,富有
浓郁的山村乡土生活气息。参加演出的演员根据内容的需要,为6、8、9、
10、12人不等,其化妆、道具、服饰均与当地的民俗事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关于井陉拉花的由来,比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是宋末元初,井陉深山里有一个残忍无道的歹徒,占山为
王,经常抢掠民财,残害百姓,每逢年关,都要下山抢男霸女,男的充当奴
隶,为其守护山寨,女的供其淫乐。当地百姓恨之入骨,便想除掉这个恶贯
满盈的山大王。有一年春节,他们选拔了一伙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青年男
女,装扮成卖艺的村姑、花童、渔妇、田公、货郎等,身着五颜六色的彩衣,
手持精巧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