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美国一流的正统派作曲
家约翰·欧登·卡本特也说:“到公元 2000 年,音乐评论家必然会说,美国 音乐的诞生是从艾文·巴林诞生之日开始。”
艾文·巴林虽然看不懂乐谱,但他所作的曲子却比任何人都多,总计可 能超过 800 首。他自己也曾说过,因为所作的曲子实在太多了,所以连失败
的作品也比任何人多。
他只在学校度过两年而已,完全看完的书,可能只有他自己的传记而已。 一般的名人传记都是本人到晚年才写的,或是去世之后由他人撰写,但巴林 的传记却是在他
35 岁时,就由名作家亚历山大·伍可特为他动笔完成。
艾文·巴林的处女作“来自晴朗意大利的玛莉”(Mary from sun…ny Italy),仅卖得 35
分,但三年后,“亚历山大爵士乐团”已一跃而获得 20 万元,这首曲子不但使美国音乐进入一个新纪元,而且也使巴林一夜成名。
当初他将作品拿到有名的百老汇剧院时,曾经被经理以绝对不受欢迎为由而 退还给他。但当时的一个名导演——乔治·M·科汉,却认为这个作品一定会
获得好评,于是立刻和他签约,于 1911 年,将这首曲子使用于“僧侣的喧嚣” 一剧中,果然获得极大的成功,在美国全土都可听到它的旋律,第一次听到
这首曲子的人,都会马上被深深地迷住。
1940 年,全美音乐鉴赏委员会将该年的最优秀作曲奖颁给艾文·巴林, 获奖的作品是“神佑美国”。这首歌很快地就响遍全国,几乎成为美国的第 二国歌。
巴林写这首曲子是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但一直到 1939 年才发表,也就是 在发生慕尼黑协定危机时公开于世。主要原因是,在此可能再度爆发世界大
战的时刻,巴林希望这首曲子能够促进美国国民的团结意识,在必要的时候 能采取一致的行动。这首曲子发表之后,又获得空前的成功,他为避免被人
讥为利用国人的爱国心发财,遂将所有的版权税捐给美国男童子军及女童子 军。
他第一次听到“神佑美国”这句话,是出自他母亲之口,但他的母亲是 个不会说英语的犹太人,当她以俄语说“神佑美国”时,是以极虔诚的口气
说出来的。当她居住在俄国时,包括她自己、丈夫及 6 个孩子都受到极度的 迫害,因而流亡到安全又自由的美国,在这种背景下,当然会对美国抱着感
激的心理。至于艾文·巴林,他对俄国的唯一记忆,就是自家的房子在黑暗 中燃烧的情况。
巴林一家是在 1892 年乘船前往美国,他们和一大群人挤在恶臭扑鼻的船 舱里,巴林额头的伤痕,就是被当时睡在上铺的男人掉下的小刀弄伤的。
身无分文的这一家人到达美国之后,四个女儿靠编织毛衣赚取微薄的工 资,长子则到一家工厂工作,薪水也是少得可怜;父亲则偶尔到以犹太人为
贩卖对象的肉店打工,检查店中的肉是否都根据犹太教的规定处理;有时候 就到犹太教教会的合唱团唱歌赚点零钱。他们一家八口最先是挤在一间阴暗
的地下室,后来才搬到纽约贫民区,一个只有两间房间的狭窄公寓。虽然过 着贫穷困顿的日子,但和当年在俄国的恐惧生活相比,美国这个新世界就犹
如天堂一般。因此每当作感谢祈祷时,母亲最后都会加一句“神佑美国”。 艾文·巴林曾说过:“任何一首歌都不可能无中生有,必定是心中有所
感触地浮现某件事,才能将它化为一首歌。”他所写的“神佑美国”,正是
他对母亲所说的各种故事的感触。 在艾文·巴林的歌曲中,有一部分是描述他自己的生活点滴,例如,1911
年他的首任妻子在结婚后 6 个月就与世长辞,他便写了一首“失去你时”;
1917 年第一次大战期间,他在军队中服役,因为每天早上 6 点就得起床,他 觉得痛苦不堪,于是又作了一首“可恨的起床时间”;后来,他和富家千金
艾琳·玛琪发生恋情,艾琳父亲一气之下便把艾琳送往欧洲,希望她忘掉艾 文这个小子,就在此时,艾文巴林又作了“孤独”、“怀念”这两首曲子;
当他两人终于步上结婚的红毯时,他又写了“永远爱你”这首曲子,以表达 他的满腔热情。
巴林太太曾让我看她丈夫送她的生日礼物——纯金香烟盒,盖子上刻着
“永远”的字样,其下就是“永远爱你”的部分乐谱。他们自 1920 年初次相 识之后,一直到现在还是恩爱如常,而且从他们的谈话不难了解,作丈夫的
以其妻子为荣,而妻子也以身为艾文·巴林之妻引以为傲。
艾文·巴林和艾琳·玛琪的结婚,在当时的社交界造成相当的轰动,一 些自认为具有先知卓见的人,甚至预言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迟早会
以悲剧收场。因为新娘与新郎是社交界的两个极端,新娘的父亲是纽约社交 界名人,她自小就是在大宅邸中度过的;而艾文当时只是巴瓦利街一家三流
酒店的小歌手而已,而且还得靠酒店客人的施舍付房租费。 这种悲观的推测时而可闻,但两人的婚姻却是出乎意料的幸福。他们有
三个女儿,到了夏天,一家人就到位于卡兹奇山广达 52 英亩的安静农场避 暑。夫妻二人都对社交生活不感兴趣,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生活。
正如前面所言,艾文·巴林一生都不曾学过音乐,但在他非常年轻的时 候,就已学到在任何一所优秀大学都学不到,或不屑一顾的宝贵技巧,也就
是能被大众接受的作词、作曲方法。他是在哪里学得这些东西呢?当他还在 巴瓦利街演唱时,有位盲乐师每天都在街上演奏乐器,艾文便牵着他的手从
这个街口走到那个街口,并哼着那位乐师所演奏的曲子,而在酒店或餐厅唱 歌时,就以这些曲子自编歌词,并观察听众的反应。
到后来,他不论在餐厅或是在啤酒屋,都是唱自己作的歌曲,曲调及歌 词都是纯美国风味的,丝毫未受欧洲阶级世界的影响。他受到影响最大的,
乃是美国这个新世界的新精神。
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像艾文·巴林一般,过着这么充实的一生;也没有多 少人像他一样,在心底深处居然蕴藏着如此多的美妙歌曲。
'(补注——艾文·巴林与艾琳·玛琪于 1926 年结婚,除了身份的差距 之外,信仰方面也有问题。新娘全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他们两人的婚
姻,成为美国 20 年代最大的话题。在他的众多歌曲中,以“白色圣诞节”流 传最为普遍。到 1986 年 7 月为止,他已是 98
岁的高龄,可说是音乐史上最 长寿的作曲家,现今依然健在。IrvingBerlin( 1888—)'
三、辛克莱·路易士 曾被报社革职四次——不相信自己已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我初次见到辛克莱·路易士是好几十年前的事,当时我和他及五六位朋
友,在纽约长岛的自由港租了一艘汽艇,前往二三浬外的海中钓鲔鱼。在那 时我就深觉自己实在比不上他,因为当时的风浪相当大,我上船不久之后就
因晕船而躺在船舱里,辛克莱却如在平地一般,毫不受影响地坐在船边钓鱼。 辛克莱·路易士首次写出轰动世人的作品是在 1920 年。在这之前,他已 写过 6
本小说,但始终未获大众的注意,直到第 7 部作品《大马路》出版之 后,才在全国引起一阵旋风,各地妇女团体纷纷谴责,牧师也公开批评,连
报章杂志也评论是有辱美国社会的作品。这股激烈的论战,不但遍及美国全
土,甚至在 3000 英里远的欧洲也引起回响。 辛克莱·路易士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坛的超级明星。
有些评论家认为:“他这部小说的确相当不错,但可能是他仅有的一部
佳作,将来不可能再有相同水准的作品了。” 但明尼苏答州索克中心出生的红发路易士,仍毫不灰心继续地写作,并
又写了五六本畅销小说。他的写作态度相当严谨,一部作品常经过多次的修 改才告完成。
他的长篇小说“亚罗史密斯”,是描写一位具仁心的医生的奋斗历程, 文中对美国医学界作了相当的批判。这部小说的底稿就有 6 万余字。也就是
说,仅底稿就有一般长篇小说的一半之多。又有一次,他耗费 12 个月的时间, 写一篇以劳资对立为题材的小说,但最后却把所有的底稿都扔进垃圾桶。
他的成名作《大马路》,前后修改 3 次之多,从开始动笔,经过了 17 年才告定稿。此后他又连续写了《巴比特》、《亚罗史密斯》、《艾玛·杨
朵》、《多吉欧斯》等畅销小说。
有一次,我问辛克莱·路易士:“就你自己而言,你认为什么事是最值 得惊讶的?”他略为思索一会儿后才说:“若自己当不成作家,可能会到牛
津大学担任希腊语或哲学教授,再不然就到山里和工人一起采伐木材。”—
—对于自己拥有的这种想法,连他都觉得相当讶异。 一年之中,他有一半的时间住在曼哈顿的高级住宅区,另外的半年,则
住在佛蒙特州巴林顿西南 80 英里的山中,他在那里拥有 340 英亩的农地,遍 植了枫木,所以枫糖浆都是自制的,蔬菜等也都可以自给自足。他偶尔到镇
上去,也只是为了到理发店理发而已。
我曾问他:“路易士,成为一个名人有什么感觉呢?”他回答说:“烦 死了!”如果所有的来信都要回信的话,可能连写小说及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他将大部分的来信都扔进暖炉中,然后静静地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他非常讨厌别人找他签名,也很少参加形式化的晚餐会,即使是文学爱
好者之间的聚餐也难得参加。 对于别人说他是经过一番奋斗才有今日的成就,他会不以为然地说:“许
多作家常会提及成名前曾经历过多少苦境,而自己又是如何奋斗过来的。我 非常不喜欢谈论这种事,美国有太多并未吃过苦就成名的作家。”
我反驳说:“你从前为了做早餐,提早两三小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