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花的身体:服装文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1930年代的巴黎拥有如维奥尼、阿丽克斯、朗万、路易斯·布朗杰、帕杜、莫利纽克斯等一大批杰出的时装设计师,但当时能够和夏奈尔一争高下的,似乎也只有斯基亚帕雷利一人。这个美国杀来的小女子,不仅做衣服有一套,做人也有一套。有趣的是,这两个势不两立的女人各自的沙龙恰恰处在同一条街上,中间仅隔了一家叫“雷茨”的酒吧。这也是她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每人都有心照不宣的进退之路:夏奈尔一般从酒吧的右后门进来,而斯基亚帕雷利则从另一侧。即便如此,斯基亚帕雷利也有话可说:“可怜的夏奈尔,我走正门,她却只能走后门。”

她们不仅在舆论上言来语去,在市场的争夺上更是你死我活。夏奈尔无论推出什么款式,斯基亚帕雷利都会有应对之招:你叫“顽皮女孩”?好,我有“傲慢之美”;你发表“轻便时装”,我就来个“整齐服装”……。公开叫板的结果是夏奈尔抱怨连天——她的风头终于被这个比她更年轻更疯狂的女人压下去了。

  还是战争为夏奈尔找回了公道,二战爆发后,斯基亚帕雷利的时装店也关掉了,她本人则逃回美国。终究是夏奈尔笑到了最后,因为那个以“奇”制胜的女人此后再也没能找回昔日的辉煌——这其中的种种原由和遗憾,相信基亚帕雷利在她的自传《骇人听闻的生活》中,会有详尽的解释。

  7、尼龙卷起丝袜狂潮

  1937年,一个叫卡罗瑟斯的美国人由于长期的抑郁而自杀。也许人们应该庆幸,这位哈佛大学的博士没有更早地结束生命,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很有可能就没有尼龙袜穿了。1935年,卡罗瑟斯在杜邦公司实验室里主持一项高分子化学实验时,发明并研制了聚酰胺纤维——尼龙66。当人们将这项发明运用到丝袜的制造上,女人们的腿上革命便开始了。一时间,袜子的广告如同巧克力、洗衣粉和速溶咖啡一样铺天盖地,女人们对丝袜的狂热追崇成就了20世纪的一桩大生意。

  曳地长裙一统天下的时候,袜子显得很不重要。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女人们只穿黑色羊毛袜,谁要是穿了白色的袜子,就要背上荡妇的恶名。后来裙裾逐渐上提,一向隐姓埋名的袜子开始显山露水,印花的长统袜也流行起来,兰色、肉色或桔黄的底色上,扭动着妖冶的蛇型线条,女人们半遮半掩的小腿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

  好看的还在后头。尼龙的发明,使女性的着装发生了根本变化,她们用一种橡胶松紧绳将透明丝袜高高地吊在大腿上,并尽量完整地让人们看见小腿肚上的线缝。这不仅意味着裙裾的进一步上提,也意味着腿部的健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1939年,用尼龙纤维制成的丝袜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一经亮相,立刻招来了女人们的抢购狂潮,因为她们发现穿上尼龙丝袜的双腿变得更加结实和富有光泽了。作为性感和时髦的象征,尼龙丝袜成为所有女人追逐的对象,即使花上2美元一双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一家出售丝袜的商店,甚至因此而被挤碎橱窗,致使几个女人当场晕厥。为了一双袜子挤破门槛的肯定不止这一家,据说,仅1939年这一年,美国人就“抢”掉了640万双尼龙袜。

  看过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面的女人看见尼龙袜时是怎样的一种表情——多年不见的情人偶遇街头也不过如此了!而她们表现得还要兴奋。在此之前,由于物资的极度匮乏,她们不得不在腿上涂上类似丝袜的颜料,并在腿肚上画上逼真的线缝。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由于没有真正的尼龙袜穿,她们几乎要变成专业的画家了。

不过,反观二战对尼龙制品的影响,事实上反而成就了尼龙生产商的一桩大生意,因为他们刚好可以借此证明尼龙的广大用途以及可靠性——并非只能做做袜子而已!首先,当日本丝的供应中断时,尼龙被用于降落伞的制作,接下来的应用是重量很轻的帐篷和雨衣,以及以尼龙加强的绳索和轮胎。

  但更重要的还是,自从尼龙被发明出来,女人们离了丝袜简直就无法苟活!尤其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迷你裙的风行将尼龙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短袜时代结束了,适合于展示大腿的连裤袜风靡全球。不规则网眼纹、鱼网纹和蕾丝花边等使女人们的腿变的千奇百怪,微型小网眼尼龙成为袜子的主要原料。

  1980年代,英国王妃戴安娜对踝部装饰着小蝴蝶的裤袜的偏好,引发了一场饰花裤袜的新浪潮,动物印花、方格、苏格兰佩丝利涡旋纹、格子、花卉及电脑制作的图案纷纷爬上女人的大腿。到了1990年代,袜子与季节流行色的结合开始审慎起来,一些设计师如日本的川久保玲,再次将人们的趣味带回到黑色短袜的老路上……。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袜子出现在中国的夏朝(公元前21~17世纪)。据《文子》一书记载,当时的周文王在一次征战途中,忽然袜带松了,即文献中的所谓“文王伐崇,袜系解”,说明那时就有袜子了。另一个考古发现,是在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双绢夹袜,均用整绢缝制而成,脚面和后侧有缝,袜底无缝,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袜子的号码分别是23cm和23。4cm。由此可见,中国的制袜工艺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比欧洲要早得多。

  欧洲的袜子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是由一种类似于绑腿的布带演变而来的,称为〃足衣〃或〃足袋〃。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开始把连裤长袜与裤子分开,并采用编织的方法来制作袜子。1589年,英国人William Lee在认真研究了妻子的手工编织技巧之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工针织机,用以织制毛裤,1598年又改制成可以生产较为精细丝袜的针织机。不久,法国人富尼埃(Fournier)在里昂开始了丝袜的生产,直至17世纪中叶才开始生产棉袜。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后,同年第一批尼龙袜投放市场,从此袜子的面貌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四章 战后新形象

1、乘“最后一班地铁”去美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6月德军占领巴黎,切断了这个时装之都与外界的联系。生死存亡之际,人们的生活标准被迫降到底线,穿什么已不再重要。巴黎的时装店纷纷停业:夏奈尔的时装店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已关门,首饰设计师杰奎斯·海曼躲得不见了踪影,莫利纽克斯和沃斯逃往英国,斯基亚帕雷利也在苦苦撑持了一段时间后,乘上“最后一班地铁”逃往美国……。原来的90多家时装店,现在只剩下莱隆(Lucien Lelong)、帕杜、罗切斯(Rochas)、朗万、里奇(Nina Ricci)、费斯和巴伦夏加。

  战争简化了许多过去看来必不可少的精致细节,有的女人甚至穿一件普通的连衣裙和军制服也可以结婚了。更多的日常用品从货架上消失,尼龙丝袜成了难得的奢侈品,在反映二战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那些饥不果腹的巴黎女人见到丝袜之所以比见到火腿还高兴,是因为丝袜不仅满足了她们爱美的天性,还让她们重温了昔日的体面与优雅。

  精英人才的大批逃亡使巴黎失去了它的中心地位,时装业更是深受重创,尽管一些设计师仍然坚持在1940年的1月举办了第一次战期展示会,但艰苦的生存环境根本无力滋养一个哪怕勉强维持的时装市场。战争期间的一切都在匮乏,包括用来制作服装的面料也实行了定量配给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师们既没有足够的面料,也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制作他们那些想像中的衣服。

  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标准化实用服装”、“定量配给”等专用词汇同样沉重地压在VOGU(《时尚》)之类的时装杂志上。最先受到限制的总是尼龙丝袜,因为尼龙被发现是制造降落伞、轮胎、帐篷和其它军用品的最佳原料;再接下来所有的物品都必须凭票供应了。1941年,英国的成年人每人只能领到66张票证,这意味着一个女人再有钱,一年之中也只能做一套衣服——这已经耗去了18张票证,剩下的还是用来吃饭吧!

  “标准化实用服装”的推出,不仅消除了服装作为身份标志的阶级特征,同时也消除了作为性别标志的生理特征,大家都穿上了一样的衣服——那种既耐磨又实用的款式。至于身体的线条和个性化的装饰,只好让它见鬼去了。好在这些战期服装的规范设计,英国政府委托给了莫利纽克斯领导的伦敦时装设计合作社,他们在不浪费材料的前提下,尽量将服装设计得具有时尚感:线条简洁、比例适度、强调肩部造型、收腰,裙子的底摆略低于膝盖的下沿。为了便于识别,这些服装还被统一挂上了“CC41”的标牌。

尽管如此,女人们还是有办法让自己显得更好看些,她们总能在走投无路之际,发现一些新的可能,比如丝和尼龙制的降落伞,当它们从天上掉下来,无异于上帝给她们送来了额外的礼物——这些轻薄的面料,用来制作短衬裤、胸罩和睡衣是再好不过了。一时间,黑市上充斥着高价的降落伞材料,为了离它们更近些,有些人干脆申请到制造降落伞的工厂去工作。到了1945年,降落伞已公然摆在商店里出售,并附有如何运用几何学裁出更多内衣的说明。此外,“自己动手,缝缝补补”这些过去只有老祖母和底层妇女才会动用的手段,现在也被普遍地接受了,女人们开始动手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东西,换了今天的时尚说法这叫“DIY”(do it yourself),而在当时这可不是什么时髦的事,为了节省票证,她们将毛衣拆开重织,旧毯子做成大衣,鞋子补了又补……,时尚离欧洲越来越远了。

  离美国却越来越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美国成为政治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