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71年起,太平洋建设逐渐脱离小型营建的范畴,迈向大社区整体规划开
发。闻名台湾的忠孝东路四段华园生活区——华园别墅第一期就是在1971年10月
15日的早上,挖下了历史性的第一铲,直到今天,华园别墅共兴建了21期,总户
数有1218户之多,对东区的繁荣发展,可谓厥功至伟。
章民强回忆华园第一期七层大楼完工时,方圆2 公里内一片草莽,华园矗立
其中,直如山林中的别墅一般,所以后来称为华园别墅,由此定名。七层大厦以
别墅命名,以太平洋华园肇始。
除了华园之外,1972年3 月太平洋在新店中央新村前的万坪建地上,推出五
楼社区的经典之作,那就是大坪林新村。大坪林新村共推出7 期,尔后又有公园
新村8 期,总计太平洋在这个地区推出公寓有15期,总户数1152户,形或今日中
央新村及耕莘医院一带全面繁荣景象。
1971年起,太平洋虽然朝大社区整体规年划开发的道路迈进,但仍有杰出大
楼产品出现。譬如1970的香槟别墅(11层)、凌云大厦(12层),1974年的百利
大厦(15层)。尤其是百利大厦,破多项建筑界的传统,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力挽狂澜百利大厦在1973年预售的时候,成绩不错。谁知过没多久以后,
就碰上了石油危机,国内各种物价飞涨,建材也不例外,仅钢筋一项,较预售时
就
涨了8 倍,因此一个个方案若按照原先估算的工程费用根本无法兴建完成。
这时,国内各建设公司倒闭、歇业兼而有之,剩下来的也纷纷找客户磋商涨
价,否则就不继续盖下去。唯有太平洋建设基于交易必须诚信不欺的原则,发挥
魄力,涨后差额概由公司承担。后来估计,百利大厦虽然是一栋永垂不朽的建筑
物,可是太平洋建设投资兴建百利大厦,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损了将近3000万
元。
百利大厦造形上也开创了台湾建筑界的先河,它是以一个正八边形为骨干,
向外伸展的四个矩形为支臂,构成一个优美、稳重的X 型平面,外型新颖独特,
美观高贵,配色柔和,成为台北市建筑的代表作。
百利大厦事实上有17层,除了地面15层分别作为住宅及办公室外,地下一层
为停车场,地下二层为基础,建造基础上绝对安全。
百利大厦的作法,也是建筑界的一种大胆尝试,依照建筑法规的规定,住宅
区的建蔽率可达6O%,而一般建筑商人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分可以利用的土地,通
常都盖得满满的。并且由于留置骑楼,兴建面积还可以再优待,台北市到处都是
紧贴马路有骑楼式的建筑。所以,建筑师设计作品样式大同小异,建蔽率也很少
低过55%;反观百利大厦,基地面积如连同道路,全部达1000多坪,而其使用的
建筑面积,仅约300 坪左右,建蔽率不足三成。在当时这几乎是国内建筑业者不
敢想像的一种设计,使建筑业开了眼界。
百利大厦设计的优点包括:(1 )四对等式:X 型造形,每户皆呈对等形式,
予人四平八稳的感觉。近年来虽有数栋大厦也想仿效百利X 型的设计,皆无法得
其精髓。(2 )采光良好:因向四方伸展,每个厅堂、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采光。
(3 )空气对流:独特的大厦设计,受光面大,建筑物匀称,空气对流,最适宜
家居休憩。(4 )色调优美:整栋大厦外表以黄、橙两色为主调,色彩美观悦目。
百利大厦完工之前,太平洋建设已是声誉卓著的大型建设公司,百利大厦竣
工之后,太平洋的企业信誉与施工水准更被民众肯定。从太平洋大厦起,继之香
槟别墅、凌云大厦、华园别墅、百利大厦等高级大厦陆续在台北市东区出现,将
原本荒烟蔓草的仁爱路新社区转变为高级住宅社区的新形象。纵观现今繁华热闹,
回想当年的荒芜一片,太平洋建设的贡献无可比拟。
从1976年的3 月起,太平洋从地区性的公司扩展为台岛知名的建设公司,高
雄办事处就是在此时设立于高雄市中正四路253 号中国大楼的4 楼。
从高雄办事处设立的第二年起,分别完成了高雄静园、宜园、爱群大厦,第
三年完成了高之雄大厦等等。
□实施股票上市1976年太平洋除了拓展市场至高雄外,还有几件大事:首先
就是独立开发现场预铸施工法成功,在营建技术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其次在
新店自行设立预拌水泥厂,成为国内拥有预拌水泥厂的建设公司。第三增资至1
亿元,为将来股票公开上市铺路。
由于现场预铸施工法的研究成功,从1977年起,太平洋全面投入几个大社区
的开发。譬如士林中12路四万坪的芝山花园城,至今已有26期,新店公园新村8
期,中和南势角安和绿野家园有10期等等,都是采用这种施工法,当局有关单位
高层技术研究单位曾多次莅临施工现场观摩研究,对版墙结构计算之精密赞不绝
口。
从1976年增资至1 亿元以后,太平洋连续在1977增资到1。5 亿1978
年增资到3。5 亿1979年增至3。9375亿,到了198O年的2 月终能股票上市,使
得资本公开化、公司大众化。
太平洋建设的董事长孙法民在1979年股东大会改选时出任董事长。据孙法民
回忆说:“我就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将股票上市,两年后终于实现目标。
就像太平洋电线电缆也是上市公司一样,能够做到资本公开化、大众化,公司经
营才会步向正轨。要做大事,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为配合股票的上市,1980年1 月太平洋建设从中山北路的企业大楼迁至忠孝
东路四段的凌云大厦,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里程。太平洋从1976年起,获利率逐
年上升,税前纯益率在1976年为9。61%,1977年为9。41%,到了1978年一跃而为
14。88 %,1979年的税前纯益更达1。1664亿元,因此1980年股票上市时,被认为
是一匹黑马,投资大众纷纷看好。而太平洋建设不负众托,1980年的税前纯益达
到1。8 亿余元。
1980年以后,太平洋建设变成了大众化的公司,有了稳固的资金来源,成长
脚步也更加快速,1980年3 月推出总销售金额达8。9 亿元的富锦园,4 月推出太
平洋商业大楼,另有其他一般工地等,营业目标大幅提高。
□卓越的企划1981年,是建筑业由盛而衰的一个年头。事实上从1980年的下
半年起,建筑业已普遍弥漫着不景气的征兆,到了1981年,情况变得更加恶化。
太平洋建设由于几年来快速的发展,积压不少的余屋,虽然公司资产雄厚,但是
资金周转日益困难,甚至公司大股东的电线电缆集团眼见建筑业的前途渺茫,在
财务调度上也变得犹豫不决。
这时整个房地产的市场已经开始紊乱,行情漫无标准,低价策略抬头,营运
章法大乱,弹性价格流行。不少公司陆续传出财务困难、被财团吞并、薪水延发
或全体解散的传闻,整个建筑投资业发生全面性财务危机。
当时国内两家最大的建设公司国泰建设及太平洋建设累积的余屋数量最多,
积压资金达十数亿之巨,不但大笔资金冻结,而且每年需列一笔不小的费用,支
付房屋税和营销费用,极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处理掉手上大批余屋,转变
为现金,实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太平洋建设一直在处理余屋上大伤脑筋,国泰建设亦然。那时建筑业已全面
感觉不景气的来临,却没有人知道如何去突破瓶颈。终于国泰建设抢先一步发起
“5015特惠购屋专案”,太平洋建设在得知这项消息之后,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
紧急筹备后,跟着推出了“8020特价购屋专案”。事后证明这项抉择是正确的,
“8020特价购屋专案”让太平洋收回了七八亿的现金,在以后的日子里度过了周
转上的难关,也备用于国外营建的先期资金。而其他反应迟钝或果断力不够的建
设公司,都慢慢地窒息于1981年后期,如白宫建设、华美建设、金记建设等。
太平洋的“8020特价购屋专案”,是指向太平洋建设购买已完工或接近完工
的余屋,可获8 折优待,并提供每户五年期30%的银行贷款。卖房子公开打8 折
优待,就当时建筑业来看,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这项降价求现的大手笔,在业界、
购屋大众之间,引起了极大的议论,甚至有人怀疑消息的可靠性,还有人认为太
平洋建设系模仿百货业提高定价以后再打折扣,完全是噱头。实际上,本来余屋
交易就有折扣存在,只是折扣多寡不一,通常优待折扣是在一成左右。而太平洋
建设公开降价达两成之多,并且有30%的五年银行贷款,与一般余屋的销售方式
相比,着实令人大吃一惊,但事实上这是
千真万确的,绝非噱头。
就成本上来分析太平洋8020特价购屋促销专案,所获得的利润寥寥无几,从
1980年起土地公告现值经过两次大幅度调升后,业者均为增值税而伤透脑筋,加
上余屋积压数年所损失的利息负担,打8 折出售,实无利益可言。
因而这次活动最主要的意义,还是在于资金的周转与运用,使太平洋建设不
但增加一笔可供运用的资金,同时解决了多年累积的余屋问题。
从太平洋8020特价购屋专案之后,房价的下跌更有一泻千里之势,不但价格
低,甚至连赔本的跳楼价都没人愿意买,当时平均销售率只有 7%,情况非常凄
惨,其他几家手上有成屋积压的建设公司没来得及跑,相继地在1981年1982年这
个时段里先后崩溃,纵使有坚强的建设公司苦撑不放,但房价却一直没法恢复到
1980年的高档,计算利息负担,回想当初8 折或7 折抛售,亏损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