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動詞“ asti ”,至於
        ──────────────
               徒增讀者在理解上的困擾,蓋於藏文語法之中並洠
               有可資對應 Panini 此一語法規則的枺鳌H欢
               討論“ pratitya ”一詞的詞構之際,由於論辯雙方
               均自梵文語法的立埸(特別是在有關“ ktva ”的問
               睿希归_其論辯,因此若於此一茫熘校蝗缜
               例的把有關梵文語法的部分刪而不譯,則整個論辯將
               無從展現給藏文讀者,因此藏本的譯者在此一茫熘
               便以「硬譯」的方式,而把此一部份譯出,這或許不
               可說是為了讀者著想 , 而是基於文本內容上的須要
              (參見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5,p。22~ 7。 )
               。 《稱友疏》 的藏文譯本在此一茫熘校黠@的是
               採用了硬譯的方式來處理這段涉及了 Panini 語法的
               文字: “ dus svar  te (D。ste)  shes  bya bahi
               rkyen yin te shes bya ba ni byed ba po mtshuvs
               pa dag la dus svar shes  hbyuv  bahi phyir  ro
               (purva…kalayaj   kriyayaj   ktva…vidher   iti。
               samana…kartrkayoh purvakala iti vacanat。) ”。
               其實,對於不諳梵語的藏文讀者而言,這段譯文是全
               然洠в幸饬x的。


                                16 頁



        〃 kaw cid ”(奘師將之譯為「少行法」), 實為賓詞補語
        。 因此,奘師將原文之句譯為「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於
        緣,後時方起。 」這種譯法雖然是照顧到了梵語中不甚重要
        的語序,但顯然是無法同時兼顧原文的句構。 因為我們若是
        把奘師此譯的前一分句解讀為 「洠в腥魏我环ǹ梢栽谏鹨
        前先行存在」,則與真諦的譯讀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奘師此
        譯的後一分句, 吾人亦可將之判讀為「它先遇合了其生起的
        條件, 然後方才起現」然則如此一來,吾人實難在奘師譯文
        之中見出前後這兩個分句之間的關係。 因此,原文本來相當
        清楚的意思反而在奘師譯文之中變得模糊不清。( 裕А20) 或
        許奘師在傳譯此句之際, 他心目中的意思是在說「吾人難以
        設想有任何一法能在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它可以先遇合了其
        生起的條件 ,然後方才起現」, ( 裕А21) 但是《光記》與
       《寶疏》顯然都洠в须S順此一路數來理解奘師
        ──────────────
        ( 裕А20) 《光記》於此疏之曰:「若有少行法有在起前,可
                  得說言『先至於緣, 後時方起』,既無行法有在
                  起前, 先至緣已,後時方起,如何得說『至緣已
                  起』?」他的意思是說: 「如果有任何一法在其
                  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則可以說『它先遇合了其生
                  起的條件,然後方才起現。 』(亦即論主的詞義
                  解釋方可成立)但是, 既然洠в腥魏我环ㄊ窃谄
                  生起以前先行存在, 而可以先遇合了其生起的條
                  件,然後方才起現; 那麼如何可以說『它遇合了
                  其生起的條件,然後方才起現,是緣起的意思。』
                  呢? 這也就是說論主若視“ pratitya ”為獨立
                  分詞 , 則論主之釋“ pratityasamutpada ”為
                 “pratyayaj prapya samud…bhavah ”根本上是講
                  不通的。 」普光把此句的文義判為是一項獨立的
                  理由, 用以表示文法學者反對論主的詞義解釋,
                  這一點雖然在義理上是洠в袉栴}的, 但是與原文
                  之義顯然並不相符, 因為如此一來,則難以見出
                  本句在義理結構上與第三句之間 可能存在的邏輯
                  關係,從而使第三句變得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寶疏》在這一點上和《光記》之說相同(其疏文
                  可見之於裕А15 ), 也是把本句視為是文法學者
                  用來批評論主的詞義解釋所提出來的一項理由。
                  他們的這種詮釋, 當然是受到奘師譯文的影響
                 (或許玄奘本人正是如此來理解原文之義也說不定)。
        ( 裕А2 1) 事實上,這個意思正是 Poussin 對奘師譯文的判
                  讀(參見 L。M。Pruden  的英文轉譯, pp。413 ~
                  4。 )。 然而,這層意思或許是 Poussin 從其它
                  相關文獻得來的, 蓋藏文譯本與《稱友疏》(稱
                  友於其相關疏文之中並直接未牒引“ yah ”所引
                  領的形容詞子句)乃至《光記》和 《寶疏》均未
                  依 Poussin 的譯讀方式來理解原文之義,而且我



                                17 頁


        此一譯文。
          至於第三句, 真諦譯之為「無事不依作者成故」(因為
        洠в腥魏蝿幼骺梢圆灰揽孔髡叨桑〈司渲g明顯的是
        為了配合其第二句的譯文; 而由其第二與第三兩句的譯文,
        我們也可以清楚見出在真諦的詮釋之下, 這兩個分句之間在
        義理結構上可能存在的邏輯關係。 實則,這層關係在原文的
        表層句構裡並未浮現, 故而真諦此一帶有詮釋風格的譯文,
        可以說是試圖浮顯其深層句構之作, 就此而言,吾人以為此
        一譯文仍可算是頗為成功的意譯。 至於奘師之譯,所謂「非
        無作者可有作用」,吾人若對照原文“ na ca apy akartrka
        'sti kriya ”,則可以見出奘師此句之譯仍是隨順原文語序
        而來的「硬譯」, 既未考懀г牡木錁嫞踩粺o視於漢語
        的語法;就中,「非」之一詞乃譯自“ na ca api ”(甚且
        也洠в校 笩o作者」一語實譯自“ akartrka ”,而「可
        有作用」之句則譯自“ asti kriya ”。 實則,吾人若就原
        文而言,“ akartrka ”乃是用以修飾“ kriya ”的形容詞
        (此二者均為主格, 藏本譯作“ byed pa po med pahi bya
        ba ”,故而或可譯作「缺乏作者的作用」),而“ na ”是
        用以否定本句的動詞“ asti ”; 因此,若譯之為「無作者
        不可有作用」,( 裕А22) 這雖然不盡符合原文的表層句構,
        但是就其深層句構而言, 則可以說是相應原文之義的,而且
        也比較像是道地的漢語構句方式。 奘師所以並未如此翻譯,
        究其原因, 極有可能是在過度牽就原文語序的情況下,忽略
        了文義上應有的斟酌, 從而造就了「非
        ──────────────
                 們也很難見出在奘師譯文之中可以有這一層的意思
                 。
        ( 裕А22) Poussin 正是如此來判讀此句(參見  L。M。Pruden
                 前揭書,p。414。 )。 然而,這層意思極可能是他
                 得自稱友的疏文或來自藏本之譯,而非直接出自對
                 奘師之譯的判讀。《光記》對本句的疏文如次:
                「非無作者法體,可有作用; 以彼作用,必依體故
                 。」普光此處顯然是把奘師譯文中「非無」一詞,
                 視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而將之理解為「有作者法體
                 ,可有作用;以彼作用,必依體故。」實則,在奘
                 師譯文之中的「非無」一詞,正如吾人在前文中所
                 分析的,乃是譯自原文“na ca apy a…'kartrka'”
                 ,故而並不能視之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因此我們
                 可以知道普光在判讀奘師譯文之際,根本無法見出
                 其「非」之一詞實際上的語法作用(雖然他的疏釋
                 在義理上與原文之義是相應的),蓋奘師此句譯文
                 實非道地的漢語構句。



                                18 頁


        無作者可有作用」這種不似漢語的構句形式。( 裕А23)
           根據以上兩家譯文的比對與分析,我們不但可以見出真
        諦以詮釋為導向的翻譯風格, 同時也可以看到玄奘近似逐語
        直譯式的譯筆。 此中,前者在翻譯上致力於抉發原文的深層
        語意, 而無視於其表層句構,對於特屬梵文語法的概念,諸
        如“ ktva ”以及其使用規則,不是未加理會, 便是語焉不
        詳的一筆帶過, 這些翻譯上的特色似乎多少都反映出了譯者
        梵土出身的外籍身份。 至於後者的傳譯特色,則是大異其趣
        , 他從不放過任何有關梵文語法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