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岛:但问题是,诗人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翟: 说说在美国大学当驻校诗人的事情。
北岛:我嘴笨,不适合当老师,但总比刷碗强。我在美国中西部威斯康辛州的一所私立学院Beloit当驻校诗人,每年在那儿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当场讨论他们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混久了就好多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翟: 现在有没有来自生活的压力?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个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翟: 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翟: 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翟: 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我离开她时她只有四岁,十岁来美和我团聚,十五岁又回到北京,十七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翟: 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了就不读了。
翟: 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翟: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翟: 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翟: 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翟: 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翟: 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我妹妹在七六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二十三岁,我二十七岁。我痛不欲生。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翟: 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我一直没弄懂。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附录
北岛创作年表
北岛创作年表
1949年 生于北京。
1966年 因文革中断高中学业。
1969…1980年 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工人;其中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六年。
1970年 开始写作。
1974年 完成中篇小说《波动》初稿。
1978年 完成第一部诗集《陌生的海滩》;自己油印出版;印数
一百本。
同年年底,和芒克、黄锐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其
早期诗作、短篇小说和《波动》首次发表在这里。
1979年 《波动》定稿。
1982年 完成诗集《峭壁上的窗户》。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波动》及英译本。
1986年 完成组诗《白日梦》。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北岛诗选》。
1987年 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自1987
年至198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教书。
1988年 初次访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作家。
1989年 四月到旧金山开会,应德国DAAD邀请在柏林住四个
月,再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年 获瑞典笔会图卓尔斯基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居住九个
月。完成诗集《旧雪》。自1990至1991年,在丹麦奥尔
胡斯大学教书。
1992年 在荷兰莱顿大学任驻校作家。完成诗集《走廊》。
1993年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在天涯》,收入《旧雪》
和《走廊》。应法国文化部邀请在巴黎翻译法国诗歌,同
年八月搬到美国,在东密西根大学任杰出客座教授。
1994年 在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任访问艺术家。参与创建国际作
家议会并担任理事。
1995年 搬到加州戴维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任客座
教授两年。
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午夜歌手·北岛诗集 一九七
二·一九九四年》。
1996年 完成诗集《零度以上的风景》,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被美
国文学艺术院选为终身荣誉院士。
1997年 参与筹备第一届香港国际诗歌节。
1998年 完成诗集《开锁》及散文集《蓝房子》,由九歌出版社出
版。获美国古根汉姆奖金。
2000年 完成散文集《午夜之门》。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任访问
艺术家。自同年秋天起在美国威斯康辛柏洛伊特学院英
文系教创作课,并任驻校诗人至今。
2001年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客座教授。
2002年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东亚系任客座教授。获摩洛哥诗
歌之家阿格那国际诗歌奖。
2003年 为柏洛伊特学院组办第二届国际诗歌节。
2004年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