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把维护正统置于其它一切美德之上的做法,必然慢慢
造成知识界一潭死水的局面。
在教育领域,清代的教育制度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取仕制度——科学
制度都沿袭明制。在教育思想方面,倒是有一种新气象,以王夫之、颜元等
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潮颇具声势。
清代在中国出版事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曲折的朝代,急遽转变的朝代。
按其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前期、中期和晚期。前期为康熙、乾隆时期,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族人民和著作家的努力,这一时期是出版事业发
展和兴盛时期;中期为道光前后时期,特别是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封建
闭关自守政策,被世界资本主义潮流所冲破,自此以后,日益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地位。清政府的政治危机四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映国
家盛衰情况的标志之一的出版事业,这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凋蔽和败落;
晚期即晚清时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中国近
代出版事业才逐步形成。
在清代的图书出版事业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古籍的整理出版。尽管有封
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压迫,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非但没有因此而中止、凋
零,反而以其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局面,古籍的整理出
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来异乎寻常的情况呢?这是
由清朝时中国文化发展机制中出现的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所造成的。一方
面,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亟待人们去清理和总结。这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
力的繁重工作,特别需要那些尽心竭力、终身不辍、埋头苦干、不知老之将
至的学者;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标榜,
要他们不读、不写、不研究学问、不潜心经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再一方面,
清统治者以文字狱相威胁,不允许有反清色彩的文字出现。以上三方面的矛
盾错综复杂,便产生了这一奇特现象:清统治者文字狱的煎逼,使成千上万
士人离开“经世致用”的宗旨,转而整理典故。然而,历史发展到清朝,正
值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大量文献资料正等待着人们去加以整理和清
算,否则便难以迈开新的步伐。当此时,士人把眼光转向古籍,正暗合了古
籍整理的客观需要。
清兵入关后,报房京报获准继续出版。到了清朝末年,仅北京一地的报
房就有聚兴、聚陞、聚恒等十家之多。它们所发行的京报用土纸和胶泥活字
印刷(光绪末年有些报房改为木活字或铅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
一小册,总发行数达一万余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被称为黄皮京报。
… Page 6…
这些报纸并不代表什么舆论,它实际上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传声筒。明、
清两朝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允许它出版,其目的和编发邸报一样,都是为了巩
固自己的统治,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日本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7年),尽管有各种弊病,但是,
它不仅给日本带来一段长治久安的局面,而且也为日本向现代国家过渡奠定
了基础。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德川幕府后期男性人口的45%左右(女
性只有15%)有文化。这个比率为当时其它亚洲国家所不及。
… Page 7…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传统的国家。它从15世纪末开始进行资本主义
经济的原始积累,经过公元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专制制
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兴贵族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这次革命以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妥协宣告结束,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
本主义制度。由于资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同部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结成了联
盟,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教育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教育的传统。
在新兴资产阶级领导下,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689年,英国
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所有经济、
政治的重大问题都由国会决定。从此,资本主义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贸
易政策等都在国会权利的保护下顺利实施。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生产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高,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
到19世纪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基本上大都采用了机器化生产的方式。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两大阶级。这一复杂的变化,对英国
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也影响了英国。 1642年,捷克资产阶级
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应邀到英国讲学,他的著名的“泛智教育”理论,曾引
起资产阶级极大重视,对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改革也有很大影响。英国在
自然科学、哲学上的重大成就,文学家弥尔顿(1608—1674年)的“民主”
教育观点和洛克(1632—1704年)的“绅士教育”理论,都与这些启示有关。
2.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概况
(1)英国教育领导体制
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封建教育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这特权完
全受天主教教会控制,国家不问教育。1534年,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改为
英国国教,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统治,宣布英国国王为教会首脑,
英国的国教与国家融合,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合一。从此,英国办学校,领
导与管理教育的权利又基本上受国教教会管理。所不同的是,英国教育除国
教办学外,还有非国教的教会办学。由于国教与非国教教派之间的矛盾,两
派在开办学校与管理学校方面的斗争有增无减,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很
长时期内仍然存在。
关于国家管理教育:英国产业革命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中期,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来扩展到了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许多国
家。这时,资产阶级首先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带来了工业的进步。由于经
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必须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
文化和劳动技能。这一形势的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促使英国当局重视初
等教育,开始过问初等教育。1806年,国会首次讨论教会议案,即议员怀特
布雷教区学校议案,它成为1832年英国国家直接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开端。
(2)初等学校教育
… Page 8…
在封建社会时期,英国只有封建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他上层社会家庭男
女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国教建立之后,国教封闭了天主教附设在教堂的
收容穷苦儿童进行学习的场所,改由教区的国教负责收容,读《圣经》条文,
传播宗教知识。从此,在各教区逐渐产生了一些简陋的接纳穷苦儿童的教区
学校。它标志着英国已具有初等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是英国国教教会直接掌
握初等教育的开始。 1662年,国会的教育法强化了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
制。所有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英国教会、各种教派和宗教团体之手,出现了
大量的私立学校。1699年和1701年国教先后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国
外福音宣传两个教会团体。它们为了宣传教义,为穷苦儿童设立了不少教会
学校、贫民学校、慈善学校。随之一些民间慈善团体和私人也效仿办学。到
1750年,基督教促进会办的学校竟达1600余所。 1781年,广泛开设了星
期日学校。1803年,正式成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协会要求每个教区都要设
立星期日学校。直到19世纪后期,这类学校才趋于减少。星期日学校办学的
宗旨是,利用星期日学校把穷苦儿童聚拢起来。这样做既可防范、减少社会
秩序混乱,又可用宗教的传播影响儿童、麻醉人民。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及其子女成为资本家无限度攫取剩
余价值的工具,童工的身体与智力遭到极大的摧残。因而,导致工人阶级的
激烈反抗。甚至连资产阶级本身也认为必须对工作日的时数有所限制,以此
缓和与工人的矛盾。1833年公布的第一个工厂法中规定了有关初等教育的问
题。工厂法规定:9岁—13岁的童工每天劳动8小时或9小时,并受到一些
工厂主的抵制,但就其意义来讲,在英国教育史上还是一个进步,它为初等
教育法打下了基础。
(3)师范教育的产生
随着教会、慈善团体、私人办教育的兴起,慈善学校、星期日学校普遍
设置。教师的短缺成了初等教育发展的大问题。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
教徒兰卡斯特(1778—1838年)和国教派教徒贝尔(1753—1832年)分别在
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
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它学生的办法。这种教师向导生施教,就是英国培训
小学教师的萌芽。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教师一时短缺的问题。这种方法耗资少,
见效快。但它只是为解决师资不足而收穷苦儿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