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为学不以重
视民众需要、体察民众情感,不以服务于民众为目的,就会拘泥于教条,陷
入主观武断,“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困境。所培养出来的人不辨人情是
① 《疏证》。
② 《绪论》。
③ 《疏证》。
④ 同上书。
⑤ 同上书。
⑥ 同上书。
⑦ 同上书。
① 《疏证》。
② 《疏证》。
③ 《与某书》。
… Page 111…
④
非,对一切绳之以理,“其绳以理平于商韩之法”。他们杀人的手段甚至比
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手段更为严酷。戴震认为,只有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才
能“王道备”,王道既备,乐土才会出现,人民生活才能进步和发展,教育
目的即在于培养能承担这种责任的人才。洪榜说:“先生抱经世之才,其论
治以富民为本。”可见,戴震一生的治学和教育都是为了“富民”,培养经
世致用、利济苍生的人才。这种观点和空谈心性的理学教育截然相反,和实
学思潮倒不无相似。
(4)关于教育内容
基于对理学的深恶痛绝,戴震提倡以经学教育内容取代理学教育内容。
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通经欲纯粹其
①
材识,然后可俾之化理斯民,克敬其身,供其职。”论述了经学教育的重要
性。他反对理学“空凭胸臆为圣贤立言”,而主张“平心体会经文”,教育
要“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从六经通义理,
是戴震通经致用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六经》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
的经世致用思想。
戴震还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段玉裁说:“先生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
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各物无由以通其语言。”要弄懂经
文,就必须训诂、考据,同时也不能缺少天文地理、制度、工艺、数学等实
用知识。他曾说:“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不知鸟
②
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承”等等。戴震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本质上是为经学本身服务的,但毕竟突破了经文框架的限制。他曾设想将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七经分
为5大门类:训诂篇,即语言学;原学篇,即天文数学;学礼篇,指社会政
治;水地篇,指地理、工程技术;原善篇,即道德、哲学。他以解释七经的
形式,阐述了自己较系统的学科理论。这个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构想,反映了
明中叶后西方科学知识输入的影响,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市
民阶级兴起的对知识的客观需要。
自然科学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他在四库馆时搜集校注的许多已散失的
古算书,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后人将这些刊为《算经十书》,
一直留传至今。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反映了他关于教育
内容的新主张。
(5)论“扩充”的教育作用
针对理学家“不必问学以扩充之”的教育主张,戴震论证了扩充的重要
作用。理学家认为,人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变坏是因为理为形气所污
坏,故学“以复其初”。戴震认为,这是在否认教育的作用。像人的身体成
长需要饮食营养一样,品德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由蒙昧至圣智的
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他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
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贤人,
④ 《疏证》。
① 《凤仪书院碑》。
② 《与仲明论学书》。
… Page 112…
其故一也。” ①
戴震的“扩充”的教育作用论不同于程朱理学“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
作用论。理学家认为,人禀受不同“理”则形成不同的“性”,有“天命之
性”与“气质之性”之分。戴震继承了孔孟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自有
生则能知觉运动”的善端,通过教育以扩充原有善端,不断扩充、不断进步。
“扩充”的教育作用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提出:“学以牖吾心知”,
经过教育“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使下愚也“无不可移”的观点,强调
了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学习的重要性。
(6)“明理解蔽”的教学方法
戴震认为,“私”和“蔽”是人获取知识、形成品德中最大障碍。学习
①
的任务就是要“明理解蔽”,即“解蔽莫若学”。何谓“蔽”?他说:“蔽
也者,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缪,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
②
为蔽之以己。”受到蒙蔽的结果是思想上陷入迷惑,政治上不公正,行动上
错误,处事昏昧。究其来源,在于不顾客观事实,主观武断,而这些正是理
学家们的通病。戴震指出:“若夫古贤圣之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
③
行以扩充之者,岂徒澄清哉。”要达到“致其心之明”、“自能权度情无几
微差失”的境界,就必须抛弃理学提倡的顿悟澄清、静坐内省的唯心主义认
识论和实际做法。反之,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勤恳好间,要明辨是非,要
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戴震认为,“去蔽莫如学”,强调了教育“去蔽”的重要作用,认为通
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够“致心知之明”或扩充“心知”之明,发展思维能
力,有助于明白事情。但这种学习必须是深入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精神实质,
能吸收为己所用的学习。他以人饮食、消化、吸取营养这一过程为例做了生
动的比喻,饮食在于吸收营养以“为我之血气”,“非复为所饮食之物”。
“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化”即学习之要旨。学习不是
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经文,而是在博学基础上,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到
的知识才能真正消化,才是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学习须充分发挥学者的主
①
观能动性,“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其左右逢其源”,又说:“学
②
不足以益吾智勇,非自得之学也”,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消化所教学的
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增进个体的才能和勇气。这样,蒙蔽自然去
掉,“理”不但不会失去,还会明晰起来。
戴震深刻地批判了理学,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教条主义,重视物质利
益和公共意志,具有初步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映到教育上来,提出包括社
会、自然科学的新型教育内容体系和“明理解蔽”的教学论体系。他赋予“理”
以新的涵义,反映了某些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总之,他的思想动摇了理学的
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打击了维持数百年之久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教育的权威,
① 《疏证》卷下。
① 《原善》。
② 《原善》。
③ 《疏证》。
① 《疏证》。
② 《与某书》。
… Page 113…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唯物主义教育理论,承上启下地影响了唯物主义教育思
想的发展。
… Page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