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無變異」即是真如,可歸屬於「無變異」圓成實。「清淨所緣性故」,笈多與真諦的譯本各譯為「得成就清淨境界故」、「由成就清淨境界故」〔22〕,世親釋真諦譯為「以無顛倒義顯真實」〔23〕,亦即是「無顛倒」圓成實。「一切善法最勝性」則唯有涅盤,亦即不是「有垢真如」而是「無垢真如」〔24〕。準上所釋,〈〈攝論〉〉對圓成實性的解釋是繼承〈〈辯中邊論〉〉。〈〈攝論〉〉進一步結合唯識實邸膭t見於對「四清淨法」的解釋〔25〕。總括〈〈攝論〉〉對這部分圓成實的要義以表二整理於下:
表二
圓成實性 無變異 自性清淨—真如 自性圓成實
清靜圓成實
無變異
一切善法
最勝性
離垢清淨—涅槃
無顛倒 得此道清淨—菩提分法
波羅密法
清淨所緣性
生此道清淨—大乘正法教
「生此道清淨」的大乘法教就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此法教是引生清淨正聞熏習種子的因緣〔26〕。因為〈〈攝論〉〉主張內種必由熏習而成,而正聞熏習的無漏種子乃最清淨法界等流所生,所以立「生此道清淨」。而〈〈辯中邊論〉〉立「心性本淨」(cittasya prabhaasvaratva)〔27〕,所以不依生此道清淨建立無漏因。「得此道清淨」類同於〈〈辯中邊論〉〉中正行勝義的拢溃汀础磾z論〉〉而言,印順法師認為還通於地前聞思修等〔28〕。如此一來,〈〈攝論〉〉就合理地將唯識的觀行包含於圓成實性中。〈〈攝論〉〉關於此的思想待下討論依他起通染淨二分、依他起性與唯識的實邸畷r再詳述(2?3?4&2?3?6)。
2?3:〈〈攝論〉〉的依他起性
2?3?1:總說依他起性
〈〈攝論〉〉的三性思想是以依他起性為中心,而且可以依他起性為核心統一唯識思想。這猶如上述〈〈辯中邊論〉〉以虛妄分別統一唯識思想。以下,先總說依他起性,再分節次第分析展現依他起性的全幅意義。
〈〈攝論〉〉對依他起相最豐富的界定如下?
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29〕
據此,依他起性可分析出如下的三種意思。A:依他起是依緣於阿賴耶識的種子而起。而種子以虛妄分別為自性,所以,B:依他起性是以虛妄分別的認識活動為自性。虛妄分別的認識活動就顯現諸識(表象vij~napti),所以,依他起性只是表象(唯識vij~napti…matra,〈〈攝論〉〉具體地提到十一種表象)。依他起性是阿賴耶識種子的生起,種子的生起就是進行虛妄分別的活動,虛妄分別就是進行著對象化、表象化,所產生的就是表象。所以依他起性只是表象。因此,C:依他起性可以作為無所有、非真實的義境(對象、實境)顯現的所依。
〈〈攝論〉〉又解釋道:
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30〕
印順法師講解前半部分是「依他生」,「約依自種子他而生」,這即是上述的A。後半部分是「依他住」,「約依現法他而暫住」〔31〕,這意思點出諸法的相互依持而緣生安住,嚴格說仍可歸屬於上述的B。
〈〈攝論〉〉再解釋道
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32〕
第一種就是A,在辨三性的一異亦提到「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33〕。可見A部分在本論中相當重要,於下將開專節討論。第二種是指出依他起本身洠в泄潭ǖ男再|,依雜染或清淨之他而起。這點將於依他通染淨二分處(D)專節討論。
最後討論:有依他起嗎?為何有依他起?〈〈攝論〉〉〔34〕認為:因為圓成實性是即依他起上離去遍計執而成立的,無依他起則無圓成實。但確實有佛證得圓成實性,所以依他起性不是無。又依他起是雜染的,圓成實是清淨的,若無依他起則墮於無雜染清淨之過失。所以應有依他起。簡言之,於此,〈〈攝論〉〉轉從實邸娴挠腥緶Q肯定有依他起,這是轉由實邸搧碜C成存在面〔34〕,此乃佛法以實邸康膩碚f諸法的根本性格。另方面,從存在面的有圓成實來肯定依他起存在,這是唯識學有宗的「假是依實」〔35〕而成立的基本性格,幻有的依他起依實有的圓成實而成立。
以上已略論依他起的性格(A、B、C、D)及為何有依他起性。於下分節討論依他起的性格及其如何貫通唯識思想。
2?3?2:依他起性與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緣起是唯識學特有的緣起思想,這正是依他起的性伲@正是依他起的性伲麬:依他起依緣於阿賴耶識的種子而起。如上所述,論中或說「阿賴耶識為種子」、「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熏習種子起」、「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這些說法都在重述:依他起性即是阿賴耶識緣起。另言之,依他起性並不是指存在著一個叫做依他起的枺鳎皇蔷桶①囈R種子的生起界定為依他起。所以,當然也不是某一存在依於種子而起。本節即就此點研究。
阿賴耶識緣起所依是識種子〔36〕。首先,種子有六義〔37〕。(一)剎那滅,在種子能生動作上是剎那滅的,所以是無常生滅法。由此則遮常住不變,不起因果變化的過失。(二)俱有,種子生果必然是俱時而有的。(三)恆隨轉,種子的能生性無始來相續,直至對治道起來以前,一直是恆隨轉的。(四)決定,每一功能性種子有其特有性伲簧鹌涮赜械默F行法。由此則遮一功能生一切法和一切功能唯生一法的過失。(五)待眾緣,須待善惡業熏它才現行。此遮無量的差別種子一時頓現。(六)唯能引自果。各自種子引生各自的果法。其次,作為所熏的阿賴耶識有四義。(1)堅,這是指賴耶的相續變化而又安定穩固,所以可受熏,保持熏習的能力。(2)無記,賴耶的中庸無覆無記性,能受善惡法的熏習而生善惡種子。(3)可熏,指賴耶有容受熏習的可塑性,能與他法俱生俱滅時受影響而起限度內的變化。此則簡去真實常住法。(4)與能熏相應,此指賴耶與轉識同時相應而可受熏。再次,何謂阿賴耶識緣起?
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38〕
阿賴耶識與雜染的轉識更互為因緣,阿賴耶識的內涵是完全在於轉識之中,在其與轉識更互為緣的階段是完全不能超越於轉識的〔39〕。
由上可知,依緣於阿賴耶識種子而生起的依他起性是指諸法的存在性相,即是論中而所謂的十一種識。而阿賴耶識(的種子)則是諸法的根源,亦即是「所知」的「依」因。具體而言,依他起有三特性。首先,依他起性是指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其次,它是依因托緣而現起安住,不是自體獨存。第三,它是雜染法,不是淨法。
2?3?3:依他起性與虛妄分別
依他起性是種子所生,而種子以虛妄分別為自性。所以,B:依他起性是以虛妄分別的認識活動為自性。這是依他起性的認識面,此乃結合著存在面(如2?3?2所論),所以依他起性含攝著「認識的形而上學」〔40〕之課睿R韵聦>痛苏J識面而論。
首先,種子虛妄分別的認識能力事實上可分析出心識的認取顯境與語言的表詮顯義二層次,而其認識活動的全貌則是此二層次眩s的關係〔41〕。最後才以名、義、自性、差別的字句來施設言說,遍計執一切。詳細言之,可用表三顯示如下:
表三
心識(顯境) 能 所
能取 所取
語言(表義) 能說 所說
能詮(名) 所詮(義)
心識的認知就是分別顯了境相,就在此分別中執取之。所以這是根源的活動,但其分別執取則是以名言概念為媒介。能說與所說是認知與語言活動的依待連繫,但不管是能說所說或語言的能詮所詮都是依於心識。至於語言所構造的名、義世界則又影響心識的分別。所以,分別雖以名言為媒介,而名言也就返回來構成分別力本身。因此,名言種子可以統攝顯境與表義這兩方面而成為一相依的整體。
其次,何為〈〈攝論〉〉的虛妄分別(abhuutaparikalpa)為何?
論中明確地以「虛妄分別所攝諸(十一)識」表示依他起相,「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所以說,虛妄分別必然是指涉依他起。但,只限於依他起而不涉及遍計所執嗎?四家漢譯的釋論中唯有真諦釋本明確地解釋「虛妄分相」,其釋如下:
論曰:依他性相者,本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差別。
釋曰:由本識能變異作十一識。本識即是十一識種子,十一識既異,故言差別。分別是識性,識性何所分別?分別無為有,故言虛妄。分別為因,虛妄為果。由虛妄果得顯分別因,以此分別性攝一切諸識皆盡。
論曰:依他性為相,虛妄分別即得顯現。
釋曰:欲顯虛妄分別但以依他性為體相,亂識及亂識變異即是虛妄分別。分別即是亂識,虛妄即是亂識變異。虛妄分別若廣說有十一種識,若略說有四種識。〔42〕
其內容整理成表四:
表四
分別
虛妄
因
果
識性
分別無為有(分別無為有,故言虛妄)
亂識
亂識變異
本識
十一(或四)種識
十一種識種子
十一種識差別(現行)
分別是指依他起,本識的種子,亂識本身。虛妄是分別無為有,當然就是遍計執,是亂識的變異。所以真諦是明顯地主張:虛妄分別不僅是依他起,同時含攝遍計執。印順法師就義理而言亦主張虛妄分別是含依他與遍計,「依他、遍計的本義,是似有的心-分別,無實的境-虛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