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22年8月16日,意大利境内的维亚雷焦小镇附近的海滩边。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地中海的海面上风平浪静,夏日的阳光直射海水和沙滩,阳光下长长的沙滩泛成一片耀眼的金黄;海面光波流连,海水湛蓝湛蓝,连那停泊在海湾深处的一只小船上的桅杆,也在闪闪发亮;紧靠沙滩后岸的一弯墨绿的松林似乎亦镀上了一道金边。
在湛蓝与墨绿之间的金色海滩上,一群人正在举行一个奇特而庄严的仪式。一具尸体被从沙滩深处挖出来,那是一个溺毙于大海中的青年的遗体。生前,他不曾煊赫于世,但他曾以那美丽的面容,纯洁的心灵和动人的诗歌吸引和感动了周遭熟悉他的人们。当他被海浪送上沙滩时,美丽的面庞已经残缺不全,但人们从青年衣袋中藏着的两本诗集上,认出了他。一位青年默默地肃立在遗体旁边,忧郁的眼神中透出悲伤。
几位凄楚美丽的年轻女人在低声地啜泣。其中那位有着f06一头金栗色长发和一双淡褐色眼睛、面容清秀、肤色皙白的娇小女子,全身剧烈地颤抖着。她满脸憔悴和绝望地注视着脚下,靠着一个男人的挽扶,才能勉强站立——她是死者生前的爱妻,如今转眼却成了遗孀。有人轻声地说道:开始吧。于是,人们把大量的酒、香料、油和盐洒向死者。酒越洒越多,在死者身边汩汩流淌着。那位身材修长的金发青年走上前去划燃了火柴,投向遗体,火焰腾地一下燃烧起来。英俊的青年注视着熊熊燃烧的烈火,喃喃低语着:“哦,坚强勇敢、英俊非凡的人呵!难道这就是你留下的一切……你象普罗米修斯那样,向天帝宙斯挑战。……可你现在……”青年抬起头来,把悲愤而忧郁的目光投向海天交汇处。
将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死者的衣物和肉体已渐渐化为灰烬,但那颗巨大的心脏依然宛在。在场的人们都惊住了。有人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将它抢出火堆。金发青年把目光收回来,注视着眼前的残骸,声音变得激动而高亢:“世上的人们歪曲误解了他。迄今为止,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只有他最慈悲善良,毫无自私之心。而在那些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客厅里的绅士君子中,只有他是最完美无缺的。”
说完这话,他脱光身上的衣服,跃入大海,向海的深处那发亮的桅杆游去。
那位跃入大海的英俊青年,后来曾深深感动过一位名叫鲁迅的中国人——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父亲,几乎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为他而自豪;而那位在海滩边被火葬的死者,曾被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思想领袖、德国人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这两个人的名字分别是: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和波西·比希Noel·雪莱Byronf07(PercyBysshe Selley)。
乔治·拜伦和波西·雪莱是彪炳近代世界文坛的一双璀灿巨星,也是十九世纪英国家喻户晓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出生在英格兰群岛,在英吉利的海峡凌厉强劲的海风中吹拂长大,因此享有那个海洋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秉性:他们热爱生命,更酷爱那赋予生命以形貌和声音的源泉:海洋——那拥有地球上最多量的空气、水分和阳光的海洋。正象他在火葬雪莱时表现的那样,拜伦一生爱水,爱海洋。他是游泳的好手,在自然荒野的湖泊海洋中,在雨骤风狂的人生海洋里。他曾以一小时零十分的成绩,从塞斯托斯游到阿比杜斯——横渡达达尼尔海峡。他为此而自豪了一辈子。他也曾驻足意大利和希腊的海岸边,以一种民间传统中的海盗英雄式的无畏气慨,积极参与和领导当地人民进行反抗暴君、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雪莱不会游泳,但他却一再闯入变幻莫测的水域。那年,当他被祖国遗弃和放逐时,他曾和心爱的人儿一起横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而在他尘世间的生命临近终点时,他却神态平和、心绪安详地吟诵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剧本和同时代英国诗人济慈的作品,任凭身下的小船在狂暴的海浪中颠簸摇晃。两位诗人的友谊正是在水边开始的。六年前,他们相识于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畔;六年后,他们的人世间情缘在意大利维亚雷焦镇的地中海沙滩上结束。质本洁来还洁去。雪莱魂消大海了;拜伦的生命最终也为水——大海的精魂所勾摄。在海滩边的火葬仪式过去一年又八个月后,一场热带雨季的飘泼大雨,结束了十九世纪英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一对饱尝人间风雨的青年诗人,如同他们后来那如日中天的文坛盛名,他们生前死后的经历也是那般相似。他们恪守的信念和理想,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们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均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祖国所不容,他们只好被迫先后永远逃离那个国家;即使在他们死后,也未能魂归故里,安眠家乡。那个国家的政府和教会,拒绝在其据说专用来安葬伟人或名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为他们留下一寸安身之地。那年年底,雪莱那颗巨大的心脏遗骸及骨灰葬入了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块新教徒墓地里。墓地的石碑上镌刻着两个拉丁词:CorCordium(众心之心)。而在1824年 7月16日,拜伦的部分遗骨被安葬于英格兰诺丁汉郡纽斯台斯附近的哈克诺小镇一个偏僻的教堂内,墓碑上镌刻着如下的铭文:“这里安息着乔治·戈登·拜伦的遗体。他是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作者,正当他在为恢复希腊往日的自由和光荣英勇奋斗时,却于1824年4月19日逝世于希腊西部的梅索郎吉昂。”拜伦的心脏则安葬在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希腊境内。
简介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星空中一对灿烂的双子星座。他们走过了相似的生活轨迹,有着相同的气质、信念和才华,他们的作品也以同样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详尽介绍了拜伦和雪莱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从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坎坷的童年
怒气冲冲的母亲
今天,生活在英国伦敦的人们很少能有机会领略那曾经是灰蒙蒙的“雾都”风味了。或许,好发幽古之思或专猎奇情异物的游人还会特意来此寻觅或体味一番其中乐趣呢。但在十八、十九世纪,那笼罩全城,终年不散的大雾,几乎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1788年1月22日,在伦敦城的霍雷思街十六号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一位脾气怪戾,临床分娩的产妇,正由于这可恶的天气而加倍地痛苦和暴燥。她在床上辗转挣扎着,同时发出尖利的叫喊……终于,“哇”地一声,婴儿出生了。保姆走过去把婴儿抱起来,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是个男孩,模样俊着呢。”她转身第一次向产妇叫道。“哼”,产妇转过身去,再也不吭声了。
这婴儿随后被取名为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