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诗坛的两位巨人-拜伦和雪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丽艾特那时刚满十六岁,出落得玲珑妩媚,娇艳动人。她家住伦敦,是雪莱两个妹妹的最要好的朋友。当蒂莫西通过校方阻止雪莱去女子学校时,她就主动承担起为雪莱送钱和糕点的任务。她的父亲是咖啡店老板,这个出身使她在讲究血统和门第的女子学校备受歧视和侮辱;但同时也使她容易接受雪莱的叛逆思想。雪莱的到来宛如五月的春风和阳光,使她感到阵阵和煦的温暖;而雪莱关于人类平等的思想,使她想起自己的遭遇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她对雪莱无神论的思想也极为宽容。她同情雪莱的不幸境遇,敬佩他的聪明才智;对他的英俊容貌也爱慕不已。而雪莱高贵的出身门第和巨量的财富前景,或许对她也有着同样的魅惑。美的事物总是能够激起人的无限怜悯和爱意,而同情也是一种美德。当历经沧桑、心力交瘁的雪莱看到这诸多的美集中于面前这一美丽的尤物,而她对他又是那样温存缱绻、柔情似水时,他怎能不怦然心动,春情荡漾。他们从此开始了亲密的交往。

  哈丽艾特与无神论者雪莱密切交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女子学校。在女性的世界里,小道消息总是以惊人的快速口耳传递。雪莱写来的信被没收了;“好心的”教师也前来规劝告诫;女学生们都在背后窃窃私语,指着她的背影称她是“堕落的贱妇”。深受雪莱思想影响的哈丽艾特,再也不愿在这个充满世俗偏见的贵族学校继续读下去。因此,在暑假过后,她决定不再去学校了。然而,毕生未曾进入上流社会的父亲却指望自己的梦想在女儿身上成真,他逼着女儿回到学校,完成所谓上等教育。痛苦不堪的哈丽艾特想到了此时正在威尔士作客的雪莱。她写信给他,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她在信中发誓,如果要她回到那所学校去终日承受凌辱和歧视,她宁愿自寻短见,一死了之。

  善良的雪莱读到信后非常不安。他知道,哈丽艾特深受自己思想的影响,因此他有责任对这个少女施以援手。于是,他一边写信鼓励哈丽艾特,要她坚强地面对困境;一边致信她的父亲予以劝导。咖啡店老板岂能容忍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干预自己的家事。他毫不理会,更起劲地逼迫女儿回校复课。哈丽艾特因而再次写信向雪莱求救,表示只要雪莱同意,她就准备同他一起出逃。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对私奔的恋人中最终的受害者将是女方;她将身败名裂,无以立足。雪莱明了这种可怕的前景。那么两全之策就是先出奔,随即结婚。可雪莱恰恰是极度憎恶婚姻的。他熟读过《政治正义论》,深受葛德汶关于婚姻是锁链的思想影响。但是,为了拯救他人的苦难,雪莱就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惜,何况是这位他对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纯情少女。雪莱在听取了朋友霍格的劝告后,毅然作出决定,与哈丽艾特一起逃离伦敦,然后即举办婚礼。

  1811年8月的一天,雪莱和哈丽艾特登上了一辆驶往爱丁堡的驿车。那时,他俩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过三十五岁。

  逃亡的日子

  到达爱丁堡这一陌生的城市时,这一对年轻的情侣已经是囊空如洗、身无分文。幸亏一位好心的房东对他们的境遇给予极大同情,愿意租借房屋,并且借一笔钱给他们作为婚礼的开销。于是,在八月二十二日这一天,雪莱和哈丽艾特在爱丁堡按照苏格兰人的简朴礼仪举行了婚礼。

  这一对少男少女处于新婚蜜月的热恋之中。雪莱一边尽情欣赏妻子的俏丽妩媚,一边向她源源输送自己的思想。而哈丽艾特对雪莱是那样崇拜和迷恋,以致也沾上了对方整天读书的嗜好,总是循着雪莱指出的途径去阅读各种书籍。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不速之客霍格突然光临。雪莱见后惊喜万分。原来,霍格任职的律师事务所准许他休假六个星期。于是,他特地赶到爱丁堡来看望他的好友。久别重逢,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每天,他们三人一起散步,一起读书,就他们这种年龄所关心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六个星期的时间转瞬即逝,霍格假期结束,该回约克郡去工作了。他们彼此难分难舍。于是。霍格特邀雪莱夫妇同去约克郡小住。雪莱和哈丽艾特本是寄居他乡,自然爽快答应了。不久,雪莱得知霍格趁他外出时两次向哈丽艾特求爱,他失望极了。在同霍格进行了一次坦率的长谈后,他带着妻子离开了约克郡。

  这时,哈丽艾特的姐姐伊莱扎已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三人来到风景秀丽的凯西克城,在一座乡间小屋里居住下来。雪莱结识了在此地居住已久的骚塞和柯勒律治,这是两位蜚声文坛的著名湖畔派诗人。他们对大自然景物及其美丽本质的特殊感觉及生动描写使他们在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占有一席之地。雪莱在同他们的交往中获益非浅。滨湖区的秀丽景色也使他心旷神怡。但雪莱绝非超世脱俗的隐士。他关注社会,他的心灵更容易与人民的命运产生共振共鸣。湖畔派诗人在凯西克城看到的是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茂密的丛林和欢唱的小鸟;而雪莱透过这一片如诗如画的景色看到了人民弯曲的背脊、隆耸的眉头、褴褛的衣裳和沉重的面容,还有那在湖泊中漂流的童尸。他在 1811年11月23日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在这里,自然景色是美丽的,可是人民所受的灾难异常深重。工厂主们带着他们的污浊进入了这平静的山谷,以人的恶浊破坏了自然的美。凯西克更象伦敦的城郊,而不象坎伯兰的乡村。”

  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更疏远了他与骚塞等人的距离。早已成名的骚塞在雪莱夫妇抵达凯西克后,曾给他们提供过生活上的帮助;两家之间也有亲密的来往。有一次,雪莱在杂志上读到骚塞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骚塞对当政的英王乔治三世极尽阿谀之能事,将其称之为“当今在位的最贤明的君主”。心地纯洁的雪莱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他当即通知骚塞,他不愿与一个匍匐于金钱权势之下的奴隶往来,宣布与之断交。

  此时的雪莱生活境遇已有极大改善。在他们到达凯西克后,因经济陷于拮据,曾致信他的舅舅诺福克公爵求援。诺福克公爵一向关心他这位叛逆的外甥,曾出面调解过雪莱父子间的关系。于是回函邀请雪莱携妻子及伊莱扎前往公爵府邸共度周末。容貌美丽、举止得体的哈丽艾特使公爵夫妇大为赞赏,他们对他俩给予了热情隆重的礼遇。咖啡馆老板听说自己的两个女儿在当今国会政党领袖、赫赫有名的公爵家中被待若上宾,心情激动得要发狂,从前的梦想又在心中蠢蠢欲动。于是顺水推舟地承认了女儿的这门婚事。他转眼一想,不能在公爵亲戚的印象中显得太过寒酸小气,便慷慨决定每年给这对年轻夫妇提供二百英镑的津贴援助。在蒂莫西先生一方,他全靠他的这位姐夫大力提携,当然不敢数典忘祖,开罪自己的恩主和领袖;因此也不失时机地表示同意恢复给雪莱每年二百英镑生活费。

  雪莱对此事的顺利解决深感得意,因为视原则为圭臬的他并没有出卖自己。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毫不客气地宣称:“我有义务告诉你,无论我能从中获得多大利益,我也决不能答应隐瞒我在宗教或政治方面的观点。”而蒂莫西则振振有词地复信辩解说:“我之所以给你一笔津贴,纯粹是为了阻止你敲诈勒索外人。”

  在凯西克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雪莱对威廉·葛德汶心仪已久,他已将后者看作自己的思想导师和精神父亲。当他得知这个《政治正义论》的伟大作者居然还在人间活着,他大喜过望,设法弄到了葛德汶的通讯地址。就象一个置身荒野僻郊的迷途人在四周的黑暗中见到前方闪烁着一线光明,一个谦卑恭敬的信徒看到笼罩着一围圣洁佛光的上帝形象降临,他欣喜若狂而又极度虔诚地写去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的敬慕之心,希望灵魂导师能指点迷津,拨雾慈航。

  名声就象一件时髦的玩意儿,公众过度消费后马上就被晾在了一旁。曾经大红大紫过一阵子的过气明星或名家,事后获得的寂寞孤独也比常人更多更深。他们在声名和事业的顶峰时,对追星族或崇拜者不屑于一顾;而在孤索落寞之中,徜有人慕名造访,他们在喜出望外之余,就会象掉进古井下的人发现湿漉肮脏的井壁上吊着一根草绳般死死抓住不放。困顿潦倒的葛德汶此时正是这种心境。尽管他背负着全家七口人的生计包袱,而自己也为抢救濒临破产的儿童读物出版公司弄得狼狈不堪,他还是满怀着喜悦反复阅读了这封崇拜者的来信,同时不无辛酸地想起昔日的盛景。他的心情也象对方般庄严凝重起来。他复信雪莱表示对来信很感兴趣,希望了解关于雪莱本人的详细情况。

  从此,雪莱和葛德汶之间建立了通讯联系。与葛德汶的结识,对雪莱自己来说比对葛德汶要更重要,日后我们将会看到,这对他的思想、创作以及个人的生活命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让思想变成行动

  当时,路德派运动正在全英国蔓延,而爱尔兰也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雪莱决心投身于革命运动,以行动关心帮助贫苦的人民。1812年2月,他同哈丽艾特及伊莱扎一起动身前往都柏林,支援爱尔兰人民的独立运动。

  在都柏林,他发表了一份《告爱尔兰人民书》,并将它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他同哈丽艾特一道,有时分头将传单递到街上行人的手中,有时则在阳台上向下面的人群抛撒。他还到都柏林剧院和天主教徒集会的地方进行演讲,并同时发表了一份政治文章《权利宣言》。他在《告爱尔兰人民书》中宣称:“我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出自解放天主教徒的观点,而且是为了全人类的普遍解放。”他号召人民起来争取独立,打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