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诗坛的两位巨人-拜伦和雪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反应,令看到他的人们深感震惊。

  婚姻或爱情遭遇不幸的母亲,总是把期望和爱怜加倍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虽然方式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小拜伦发蒙很早。不到五岁就被送进了学校。比这更早的时候,母亲和保姆格雷就开始给他朗诵 《圣经》和讲述故事了;还常常要他朗读赞美诗。拜伦聪颖过人,学校里传授简单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教师也自叹“难以驾御”。母亲虽然时时感到经济恐慌,但还是设法请了两个大学教授为孩子辅导历史、宗教和拉丁文;她还应小拜伦的请求,从公用图书馆里买来了描写希腊、罗马、土耳其历史的故事书籍。小拜伦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书将使他裨益终生。

  他读《圣经》,也读《一千零一夜》,还读过好些描写旅行和冒险的游记。东方的神秘和奇丽风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虔信宗教的保姆和拉丁文教师讲述的宗教故事以及炼狱魔鬼的神话传说中,小拜伦体会到了一种恐怖的快感。人们从拜伦后来创作的《曼弗雷德》和《堂璜》中,多少能发现这种早年教育的印记。

  最令童年拜伦陶醉的却是英国游记作家约翰·穆尔的小说《泽卢科》。小说中的主人公泽卢科与他有着同样的童年经历,自幼丧父,母亲教育不当;自己有着炸药般火爆的脾气,任性而残忍。泽卢科后来当了爸爸,却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小拜伦在阅读小说里泽卢科的受虐和虐人的过程中,似乎体味到了一阵阵的快感。难道他是在寻找一种自身境遇及其排遣的替代物,还是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了自己熟悉的某些东西?

  有一天,拜伦太太突然获悉,“邪恶勋爵”的独子已在科西嘉阵亡;小拜伦如今成了勋爵爵位、纽斯台德庄园以及所有家族财产的继承人。一阵狂喜过后,她脑子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写信要求“邪恶勋爵”提供足够负担小拜伦进入贵族学校学习的费用。“邪恶勋爵”没有回信。一想到那个守寡的侄媳妇以及她的瘸腿儿子正在翘首以盼地等待着他一命归西,以便前来接收遗产,他就以十倍的邪恶和百倍的干劲来摧毁庄园和庄园内的一切财产。母亲只好让孩子继续在阿伯丁学校读书。她执拗地相信,天命更胜于人算。“您好,拜伦男爵”

  1798年5月,即小拜伦十岁那年,母亲苦苦地等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邪恶勋爵”去世了。

  这件事,无论对拜伦,还是对拜伦的母亲,都是一个极其重大而令人激动的事件。拜伦太太庆幸自己从此身价百倍,而小拜伦在他第二天上学时,发现校长点名时不再是毫无表情地呼他“拜伦”,而是恭恭敬敬地称他“拜伦男爵”时,他竟激动得咽不成声,那个平常念惯了的“到”字再也说不出口,他最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他们的生活即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年秋天,拜伦太太卖掉了全部家具,与保姆一道欢欢喜喜地陪同儿子离开了阿伯丁,去纽斯台德接受那两千多亩庄园的家族遗产。下面一件事足以说明拜伦太太对儿子的继承人地位是如何地得意。那天,当走近庄园的铁栅门时,她假装一无所知地询问看门的女人:“这个庄园是谁的呀?”看门人回答说:“是刚刚去世的勋爵老爷的。”“那么,继承人是谁呢?”“听说是住在阿伯丁的一个小男孩。”“瞧,他就在这里!向他祝福吧!”旁边拜伦的保姆再也憋不住了,话语冲口而出。拜伦太太哈哈大笑起来。

  拜伦太太很快就让小拜伦转入了格雷尼博士在达尔威契的寄宿学校。后来,为了使拜伦与他的贵族地位相称,又于1801年1月,将他送入离伦敦不远的哈罗公学——英国的贵族子弟学校。

  从这种巨大的变化中,内心敏感而又继承了母亲冲动激情的小拜伦发现或领悟了什么呢?他看到人们从前是如何不加掩饰地对他那喜怒无常、丧失了优雅教养的母亲表现出轻鄙和蔑视,而在其儿子继承了贵族身份,成为勋爵后,又显示出怎样的毕恭毕敬;他看到自己从前作为一个又瘦又跛的小男孩怎样到处受人唾骂和歧视,而转眼之间人们却对他笑脸相迎,奉承备至。种种巨大的现实反差,使他切切实实地体味到了显赫的贵族身份及财富所具有的那结实而硕伟的分量和光泽。由此,他看透了人世间到处浮现的虚情假意和伪善欺诈。他鄙薄和憎恨这一切;但同时,他也发现了名誉和地位的无限魅力。指出上述两点对理解拜伦绝不是没有意义的。拜伦后来在其诗歌作品及其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愤世嫉俗倾向,对人性的卑劣和伪善表现出来的那种极度的厌恶和憎恨,对自身的所谓高贵血统和家世渊源的时时标榜,还有他在社交活动及友人来往中流露出来的对对方贵族身份地位的兴趣关注,以及他一生对荣誉的孜孜追求,与他童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有着非常紧密而必然的联系。中国的文学斗士鲁迅少年时代不是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么?所不同的是,鲁迅是由早期小康遽尔走向困顿,拜伦则是由贫寒窘迫转向富贵荣耀。但就在这毁誉荣辱的升沉起伏中,彼此都摸触到了那涌动社会底层的暗流,把握住了人性本质以及生活真蒂的两面性。

  难言之隐与强悍的个性

  但是,拜伦从来没有忘记他那与生俱来的遗憾——跛脚。现实中人们那奇异的目光时时提醒着他那致命的痛处。残疾可以使一个人自卑自馁,向内心萎缩,把酸涩的苦酒往自己的心田深处灌注,自外于正常人生,同时又将恨世的眼光投向他人;残疾也可以使一个人自尊自强,向外部发展,以比身体健全的人更坚强的意志和韧性,更出色的技艺、才华和智慧,来报复上天的不公,弥补自身的缺憾。拜伦生性高傲,他恰恰能将此二者兼备于一身。在学校生活中,他学习并不十分用功,但却喜欢游戏,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很快表现出杰出的体育才能。他骑马,游泳,驾车,拳击,打板球;他是优秀的棒球选手,更是第一流的游泳健儿。在哈罗公学,他曾取得全校游泳第一名的成绩。当别人为他在水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泳和潜泳表演拍手叫绝时,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到那种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无法体验和领略的巨大快慰。离开了陆地,回到水中,恍如回到了高级生命的原初时代。在水里,他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全部存在,他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这是他一生那样爱水,爱游泳的重要原因吧。

  不过,小拜伦在学校更出名的是他的打架本领。他骄傲、勇敢、冲动、好斗。如果说他在家里与母亲屡起冲突的原因,是他不堪忍受母亲对他残疾的辱骂的话;在学校里,这更成为他不可侵犯的禁忌。他常常以主动的进攻取代被动的防御,更对对方的打击施以加倍的回击。

  他富有侠义心肠,常常出面保护比自己年幼的同学。当时的英国公学中流行着一种“学仆”的陋习,入学的新生要充当高年级学生的仆役,任其差使打骂。一次,一个身材高大的高年级学生正在打骂他的学仆,拜伦走上前去,自知力薄不敌,便问那大男孩要打多少下,自己愿意为那个小同学分担一半鞭子。那位小同学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向逆境和困难挑战,拜伦的这些突出性格特点在他少年时代已露雏型。

  辉格党母亲的儿子

  了解拜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有必要提及拜伦母亲对小拜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影响力。如前所述,拜伦太太对少年拜伦早年性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拜伦后来对母亲憎爱交感的回忆以及他的生活道路,始终证明了他从未走出母亲的影子。这种影响的正负效应交相掺杂,难以评说。然而,母亲对他早期及后来政治倾向的影响却是积极而具有正面意义的。戈登·拜伦太太的母亲家族好几代都是英国辉格党人,拜伦太太本人也是辉格派。同当时执政的保守的托利党人相比,信奉自由主义的辉格党多少具有一点进步的倾向。它同情法国大革命,赞美拿破仑。母亲也把这种同情和赞美带回家中,并且灌注到了小拜伦身上。下述事实足以看出拜伦太太对儿子的影响。在哈罗公学时,小拜伦曾把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的半身像捧回学校,并同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成年后,拜伦在跟母亲的通信中经常发表对社会、政治、议会两党及其斗争的看法。 (有多少儿子会同母亲在通信中谈论政治呢?)他后来把对那位滑铁卢的失败者的崇敬保持始终;并且,由早年的同情革命而最终走向革命,由向往自由而走向为自由奋斗捐躯。

  激情青春

  凡读过拜伦的诗作以及有关他的个人传记作品的人会很容易地发现,拜伦身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对异性美的强烈感受和对爱情的持续不倦的热烈追求。当然,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拜伦具有一种使无数女子为之倾倒和着迷的品格质素,一种与众不同的男性魅力。在本书的引言中,我们曾对拜伦英俊的容貌给以简单的勾勒,这里,我们愿意再引用英国作家司各特的下列描述:

  至于讲到诗人,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所有最优秀的诗人我都见过——可是,尽管彭斯有一双能够想象得出最有神采的眼睛,我却认为,除了拜伦,其他人的容貌都称不上是艺术家心目中的出色人物。他们的肖像画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神采虽有,但表现不出来,够不上光彩照人。唯有拜伦的容貌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那种最美的形象。

  无疑,拜伦对他自身的英俊容貌心知肚明,并且为之骄傲自豪。在他一生中,他有过许多次恋情,也有过流于轻浮的逢场作戏。不能说他在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