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印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次、有诸 刍於身等法,先由闻、思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观,知一切法无我性已,不唯於此闻、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脱。为求定故,住远离处,唯缘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寂。由二因缘起四念住,名善发起∶一、由如理作意如实智故,二、由三摩地如实智故。此慧无间,由如实智当得究竟。


   


 「修」∶

  复次、有诸 刍,於三对治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阻碍,谓无常想,若仁慈观,若无相定。彼由如是三种对治,随其所应,如前所说,於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厌逆想,不厌逆想,弃彼二种,舍念正知,由此因缘,当知名为善修念住。 


   
注【97…001】「补」,原本误「'示甫'」,依宋本改。 
注【97…002】此下『论』义,非经所有,疑依馀经作论,待考。


   


 一二; 七七一( 六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何等为不善聚?谓三不善根,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不善积聚者,谓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为善聚?谓四念处。所以者何?纯善满具(1)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云何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P249' 。


   


 一三──一六; 七七二──七七五( )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觉 ──欲觉,恚觉,害觉;三界──欲界,恚界,害界,(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次、 !5 南曰∶

  先诸根、爱味,前後有差别,取相及诸缠,大果利为後。


   


 「诸根」∶

  有三种根,於诸念住一切善聚为障碍故,当知说名不善法聚。何等为三?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二、寻思根,能令现法住不安苦。三者、根根,与恶行根及寻思根为根本故,说名根根。应知此中,诸贪、嗔、痴三不善根,能与身等恶行为根;欲等三想,能与欲等寻思为根;欲等三界,当知能与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为根。 


   
注【98…001】「具」,疑「聚」。


   


 一七(1); 七七六( 六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说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 'P250' !能问如来大丈夫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非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观念住,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不说彼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若受┅┅,心┅┅,法法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爱味」∶

  复次、有诸 刍,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间道离欲界爱,广说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住。即於此定多生爱味,即於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於圣法毗奈耶中,不名大士。何以故?其心未得善解脱故。与此相违,得名大士。 


   
注【99…001】『相应部』(四七)「念处相应」一一经。


   


 一八(1); 七七七( 六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於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 'P251' 住,自知前後升降」。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後升降」。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尔时、尊者阿难於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後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於身身观念住,於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於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於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2)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住),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前後差别」∶ 


  复次、有诸 刍,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观,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内聚。当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 沈、下劣,不得解脱;不解脱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诸 沈性,生起心中诸下劣性。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实了知此所生起随烦恼已,便从内聚还收其心,安置在外净妙境相,谓於佛等功德行缘,持心令住。由缘此故,发生欢喜,广说乃至由妙举门,於所缘境令心得定,从奢摩他之所对治诸随烦恼而得解脱;从此已後,如实了知,於随烦 'P252' 恼心得解脱。为此义故,祈愿於外;得此义已,还复如前摄心内聚,而不为其诸随烦恼之所恼乱。心内聚已,不由祈愿,自然如实了知於外,心得解脱。彼於外缘行相寻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难可运转,皆得自在解脱、弃舍,安乐而住,已得成办胜奢摩他。如是彼於四种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别。又应知此补特伽罗,先已修行毗钵舍那;毗钵舍那以为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注【100…001】『相应部』(四七)「念处相应」一0经。 
注【100…002】「已」,疑「与」(或作「以」)。


   


 一九(1); 七七八( 六一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2)、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愚痴、不辩,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9 、酢、淡不适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9 、酢、淡众味之和,不能亲侍尊主左右,伺(3)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辩、不善,於身身观(念)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盘。是名比丘愚痴、不辩 'P253' 、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阂。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时终不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9 、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信(4)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盘,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阂。受、心,法观(念住),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取相」∶

  复次、有诸 刍,於诸念住勤修加行,毗钵舍那以为依止,於奢摩他乐修观行。彼即应於内奢摩他所摄自心,取如是相∶谓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为奢摩他所治身心 沈、下劣之所恼乱?复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不为彼法之所恼乱?若彼 刍,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随烦恼染污心已,便於外缘取净妙相;由是为因,虽能暂时除遣现在现前随惑,然於後时若复如前摄心内聚,还为如是随惑所恼,不得静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缘,为随烦恼数数扰乱;又不能得所欣求义,复为忧愁之所损恼;又经长时不能获得内心寂止,不能获得依奢摩他、毗钵舍那为先,清净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获得内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现法乐住;由不获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 'P254' 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盘。与上相违,应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获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盘。此中典厨譬喻伽师,主即譬於内奢摩他所摄受心,其肴膳味喻执取相,上妙衣食喻於内心奢摩他等。当知黑品喻诸愚夫,所有白品喻诸智者。 


   
注【101…001】『相应部』(四七)「念处相应」八经。 
注【101…002】「辩」,原本作「辨」,依宋本改,下例。 
注【101…003】「伺」,原本作「司」,依宋本改。 
注【101…004】「信」,原本误作「倍」,依宋本改。


   


 二0(1); 七七九( 六一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