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ペ凸阊怠罚耸槲∷湫刑煜率焙蟾健吨彀芈渭腋裱浴罚敦坌囊馈罚抢罡呷士吹牟⒎侨浚瞧渲幸槐荆拔也槠渚硎侨恐兄谌尽V性毓湃嗣裕中奚怼⒅渭摇㈥菽薄⑸媸馈⒖砗瘛⒀杂铩⑶诩蟆⒎缁⑾⑺暇畔睿腋负糁裱允椤薄H罱飞讲窝厢允裎寮榈淖嗾郏蟾揭胖觯ㄊ茄罱飞剿狼傲舾拥模吹亩际蔷蛹掖κ乐溃>堇钭谖帷队乩献允觥分兴担罡呷试谌ナ赖那凹柑欤乖诳凑饧钢质椤@罡呷仕恋恼庑┦椋蠖辔κ乐溃胫罄钭谖崴摹逗窈谘А废匀淮嬖诹怠2还罡呷识杂诙拥挠跋煜匀徊恢拐庑┣鄱忠氐牧担苯拥牧邓婧笤诘谒恼吕锘够嵝吹健! �
顺便说一句,李宗吾虽然出生在四川,但他的祖籍并不在此,其祖上为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于清代雍正年间迁至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属四川自贡市)。广东人祖宗观念及乡土观念十分厚重。据说外省人来川,常常被本地人欺凌,所以李家自迁蜀以来曾经相约:凡广东姓李的人家,成立一会,叫做“棒棒会”,有人受了欺负,“棒棒会”就一起同那欺负人的去拼命,那种情形,跟若干年前北京的“浙江村”无异。后来因有人说棒棒会是违法的,才改立宗祠。广州人入川,嫁女娶媳,必须选择广东人;偶然破例娶本地女子入门,也要本地女子学说广东话。否则便视为出卖祖宗。李宗吾兄弟姐妹九人,都是和广东人结亲。研究李宗吾的人,除了在地源关系上应注意李宗吾出生于四川,也不应该忽视李宗吾在广东血缘关系上的一脉相承。
'1''2'李宗吾:《迂老自述》,载《李宗吾杂文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第一部 成长启蒙
1887年,岁在光绪丙戍,8岁的李宗吾从师读书。“光绪丙戍,我8岁,从陈老师读,陈为我家佃户,是个堪舆先生,一直读了四年。”'1'四年之后,李宗吾又在一个姓邓老师的教授之下读了一年。不过这两位先生,说是教书,除了教李宗吾死记硬背之外别无所授:“除教背读外,一无所授”。'2'私塾时代的先生,大抵如此。李宗吾对这两位先生颇有微词,看来在他小小的头脑里早有思想在燥动。早在1885年李宗吾6岁的时候,李宗吾“因受冷得咳病,久不逾,遂成哮喘病,遇冷即发,体最弱,终年不离药罐”。'3'因此家中的粗活重活,李宗吾从来没有做过。李高仁闲时就拿他常看的三本书来教他识字。颇有天赋的李宗吾,在入塾之前,已经把那三本书看完了,难怪他不满意老师的教死书。
1891年,岁在辛卯,李高仁聘了一位名为关海洲的私塾先生到家,教李家的几个孩子读书。这位姓关的先生虽然是未进学(没有功名)的童生,但是学问确是不错。李宗吾跟着这位关先生读了两年,开始由破承而至入手学做八股,“试贴诗能做四韵”。李宗吾后来在《迂老自传》中自称:“关师教书,虽不脱村塾中陈旧法子,但至今思之,我收益之处,约有三点:(一)每日讲龙文鞭影典故四个,要紧处,用笔圈出,次日关着书回讲,圈者需背得。我因而养成记典故之习惯,看书遇要紧处,即圈出熟读。(二)每日讲千家诗,及四书,命我把槐轩《千家诗注解》、《四书备旨》用墨笔点,点毕送他改正。我第一次把所点的千家诗,送他看,他夸道:“你居然点对了颇多,错误者很少,你父亲得知,不知如何欢喜。”我听了愈加奋勉,因而养成看书点书之习惯 。到了次年,我不待老师讲解,自家请父亲与我买部《诗经备旨》来点。(三)关师在我父友人罗太老师处,借一部《凤洲纲鉴》来看,我也拿来看。我平生最喜看史书,其发端即在于此。关师又在别处借一部《三国演义》,我也拿来看,反复看了几次,所以我后来发明厚黑学以孙曹刘为证。但所举者,是陈寿《三国志》材料,非演义中材料。” '4'
关海洲教的好,薪金自然也高,当时他的年薪是50串,在当时能买10石米,到了民国三十年,同样的10石米却需法币八千又数百元。用时髦的话来说,关海洲也属“高薪阶层”。不过后来李宗吾谈起这位先生,感念良多,看来高薪也不是白拿的。李高仁重视教育,由此也见一斑。后来李宗吾出任民国教育职员,格外重视教育并写下《考试制度之商榷》,可谓是渊源有自。
关海州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可以说是李宗吾学术上的第一次启蒙。之所以说是学术上而非思想上,是因为在思想上,李宗吾受父亲李高仁影响更大。在李宗吾写自传《迂老自传》的那一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特别着重的指出厚黑学所取材料来自于陈寿《三国志》(正史)而非《三国演义》(小说家言),这一点值得玩味,在这个佯狂表面掩盖下的厚黑教主的内心世界里,实在是想做一个严禁纯正的学者,而非世人严重荒诞不经的“厚黑教主”。这一点将会在第二十二章详细说到。
在李宗吾幼小的脑子里面,天生存在了追根溯源、不依傍他人的因素,就连他的启蒙老师关先生,他也不轻易服输。这种因素,或者来源于他的父亲李高仁,但是到了后来,他连他的父亲也要怀疑了,这一点留到第四章讲述,这里只说他和关海洲的一段趣事:
关师有一次出试贴诗,题目我忘了,中有雪字,我第一韵,用有同云二字,他在同字上,打一大叉,说道:“‘彤云密布,瑞雪纷纷’(三国演义中语)是这个彤字。”我说道:“我用的是诗经‘上天同云,雨雪零零’”他听了默然不语。'5'
这种事情,后来时有发生,1893(壬辰年终)年,关海洲自动提出解馆。也是在那段时期,李宗吾幼年的哮喘病又犯,一读书嗓子就哑,李高仁索性让李宗吾辍读养病。跟随关海洲读书的这段时期,可谓是李宗吾早年启蒙时期。
注释
试贴诗: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之一。以诗作为考试项目始于唐宋,而真正形成八股形式的事帖诗则始于清代。试贴诗有严格的格律、文章结构、破题承题、用典和抬头规格等要求。要求科考士子按照规定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首五言八韵律诗。必须把题目里的意思写到写足。不能写得不足,也不能写得超出。
'1''2''3''4''5' 李宗吾:《迂老自述》,载《李宗吾杂文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第一部 成长私塾时代培养出来的八股专家(1)
经过关海洲对李宗吾的早年启蒙,李宗吾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在家中终日书不离手。李宗吾这种读书的习惯,其实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我自有知识以来,即见我父有暇即看书,不甚做工,惟偶尔扯甘蔗叶,或种葫芦时盖灰,做这类工作而已。工人做工,他携着叶烟杆,或火龙,挟着书,坐在田地边,时而同工人谈天,时而看书,所以我也养成这种习惯,手中整日拿着一本书。每夜我父在堂屋内,同家人聚谈,我常把神龛上的清油灯取下来,放在桌上看书,或倚神龛而看。'1'
1892年,李宗吾的大哥看到这种情况,就对父亲说:“老六在家,活路也不能做,他即爱看书,不如送进学堂,与老五(当时李宗吾的五哥李世源正在汇柴口茂源井的一个私塾读书,笔者注)同住,床铺桌子,也是有的,向老师说明,这是送来养病的,读不读,随他便,以后学钱随便送点就是了。”当时李家家境还算富裕,李高仁也不在乎这点学费,就把李宗吾送到了学堂。事后李宗吾说起这段事,对他的大哥感念不已:“这算是我生平第一个大关键,在大兄不过无意中数语,而对于我的前途,关系很大,否则我将以农人修老矣。”
据李宗吾回忆:学堂大门,每扇贴一斗方红纸,一扇写的是“枣花虽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惟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另一扇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吸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前者崇实恶虚,后者说的是人生应该抓取机会。李宗吾在多年之后依然能够记得学堂门上贴的这两首诗,应该是对他起了不小的影响。
汇柴口茂源井的私塾有三位老师,都姓刘,为一家三辈。祖辈之名已不可考,当时的学生称之为刘二公;父辈之名为刘应文,号焕章,是个秀才,学生称之为七老师;子辈之名为刘树仁,号建侯,也是个秀才,学生称之为建侯老师。刘二公的文章是小试(注释1)一派,七老师是墨卷(注释2)一派,建侯老师善书法,娴于辞章,论文眼力极高。当时学生的八股文由刘二公和七老师分改,诗赋则由建侯老师批阅。高兴时,建侯老师也批改学生的八股文章。背书则是随便到哪位老师面前都可以。
私塾那种刻板的环境,本来学生是极少自由。但李宗吾本来是送去养病的,得了老师特许,竟有了许多自由,举个例子,才能说明当时的李宗吾在私塾里所享有的特权:
甲午年,我往罗大老师家,把《凤洲纲鉴》借来看。同学王天衢见了,也买一部来看,建候老师看见,责之曰:“你怎么也看此书,李世铨这个娃娃是养病的,才准他看,此等书须入了学,方能看,我若不说,别人知道,还说我是外行。”'2'
这种经历,对于他后来写下《考试制之商榷》起了影响。在私塾里,李宗吾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老师的特许而放弃了用功,他跟那里的学生一样用功,一样做八股文,只是并不背书。在刘家的私塾里,规定五天作文一次,叫做“课日”。李宗吾对于做文章格外用心:得了题目,坐着想,睡在床上想,睡在板凳上想,必待想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