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猿性氐昧耍坷钤蠛裨缇椭赋觯质贝且桓鲅跬瓜浴⑺枷氲龅氖贝U飧雠卸媳澈笠腥衷ど瑁阂皇茄跤胨枷氲牧较岫粤ⅲ渲兴枷氡妊醺呙鳎欢茄跤胨枷氲牧较岫粤ⅲ醣人枷敫呙鳎淮送猓褂幸恢衷ど瑁囱跤胨枷氲南嗷ト诨峁嵬ǎ牙胨枷氲难踔皇切┑癯嫘〖迹扪趵刍乃枷胛抟煊诟】涓杀裰邸N蚁搿洞蠊返牧⒁庠谟诘谌衷ど瑁痪心嘤谀┲ο附凇⒀Э品掷啵荚诿樽贾泄质贝媪俚囊幌盗兄卮笪侍猓哉铰孕浴⒗沸杂肴宋男晕鳎运嫡咛峁┮桓龆嘣诺墓财教ǎㄉ栊缘毓蠢账堑乃胶甏笮鹗隆�
我们历来以“泱泱大国”自视,但那是王朝帝制下的心态,离现代民族国家成熟的公民意识相去甚远。我们既要看到中国还很贫弱,真正地步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大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也要看到中国块头很大,已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发挥作用并承担责任。《大国》愿为培育公共的现代国民意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喜欢中国的,还是讨厌中国的,都无法无视中国的存在。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中国开始渐渐地从边缘走向中心。
不过,要断言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大国,尚为时过早。何谓大国?按照什么来衡量?CDP总量?世界工厂?安理会中有否决权?——假如按照这些标准衡量,中国应该可以算大国。不过,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我看来,是否称得上大国,要放在人类文明的长时段中来衡量,也就是说,是否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中国理所当然是大国,一个占据世界中心的文明大国。不过,这已经是几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从十八世纪开始,世界的中心逐渐移向欧洲,特别是西欧,然后转移向美国。以古希腊和基督教文明为历史传统的西方文明如今成为全球最强势的文明,而代表了这些文明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大国。这些大国,不仅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举足轻重,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有多大?
■ 王纪潮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日,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都在被无限放大。今天的人们实在无法理解在非工业文明的时代,仅凭传统技术,中国人就能够远航至非洲,甚至有好事者说到了美洲。无论如何,祖先的壮举的确令国人自豪。但我们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世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它必有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实际上涉及到历史对郑和下西洋意义的最终评价,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多,综合起来有寻找明惠帝、耀兵海外、发展贸易、政治经济双重目的和不同阶段不同的目的等多种,较多的意见是倾向和平的海外贸易。
2001年4月至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钟祥市瑜坪山(今龙山坡)发掘了明梁庄王朱瞻垧(1411~1441)的墓葬,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仅金、银、玉器、珠宝等就有4800件。以往考古发掘的明代早期的亲王墓葬并不少见,但却很少像梁庄王墓这样出土如此之多的珠宝玉饰。这批文物制作精美,文化也十分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反映明代礼仪典章制度、宗教生活的珍贵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这批文物之中发现了不少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物,这在明代出土文物中尚属首次,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或有帮助。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朝廷以发展农业和安养生息为优先考虑。朱元璋告诫官员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起羽,新植之木不可摇起根。”明朝对于周边国家也以仁政为主,不轻启兵衅,把当时的朝鲜、日本、安南、占城、苏门答腊等十五国列为“不征国家”,对耗费较大的海外贸易也不鼓励提倡,特别是当海外贸易威胁到政治稳定的时候,明朝政府也是坚决停止的。文献记载,朱元璋多次下诏限制海外的朝贡贸易,直到永乐时期这一政策才有所调整。
朱棣上台后,国内经济已较明初改善,但洪武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不仅影响了民间的海外贸易也直接导致了朝廷奢侈品消费的匮乏。在商品经济的繁荣情况下,贵族、富商等阶层的消费欲望自然会迫使朝廷逐渐放松明初制订的海禁政策。在政治上,以“靖难”为名当上皇帝的朱棣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存有疑虑,建文帝的影子始终是对朱棣继承皇位合法性的威胁。朱棣即位当年(1403)就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做远航寻找建文帝的准备。今天虽有人考证说朱棣完全知道建文帝已死,此举特为做样子。但在王权继承合法性是头等重要大事的专制社会中,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与稳固自己的地位是绝对有关系的,这就好像今天借政治运动树立绝对权威一样。在对外关系上,新登基的朱棣也亟需向周边各国表明他已君临万邦,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他派郑和下西洋执行“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之前,就已先后18次向海外派出了使者。如学者所言,其目的不外乎是“要跟那些可能藏匿废帝的番邦君主宣布:我朱棣才是合法的天朝皇位拥有者。同时……帝国的财政已经在长期的内战中消耗殆尽,需要对外贸易来补充。”(Louise Levathes;《当中国称霸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足以促使朱棣派遣郑和进行下西洋的大规模活动。郑和下西洋的实际后果也的确为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和促进明朝与各国的友好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后果来看,无论郑和下西洋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它本质上是明王朝向海外各国宣扬中华教化,有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国贸易的作用,只是对其作用不能过高估计。
贵族奢侈晶的需求是下西洋的重要动因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船队规模宏大,每次下西洋的活动都有百余艘,多时有 200艘参加,其中最大的“宝船”有12帆,载重1000吨,能载官校、旗军、水手等 27670名。《明史》本传说其宝船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其公开的目的是要“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流行的观念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进行和平贸易。但是朝贡贸易的本质是“厚往薄来”,像这样的规模持续下西洋几三十年,每次行程数万里,其中的耗费自然巨大。虽然说西洋诸国对明朝的瓷器、布匹、纱罗、彩绢、锦缎、漆器币等用品有需求,下西洋的官船可以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同时在返程中也可以购买或交换中国所紧缺的海药香料、瓷器染料、金银珠宝、象牙犀角和珍奇异兽等,如两头都获利,的确可以弥补些耗费,但与过于庞大的耗费数额相比,恐怕是杯水车薪。当时仅建造一般船的费用就需千余金,郑和的宝船远过于此,花费应该是天文数字了。
这样大规模的、长期的、不计成本的远航如果说仅仅是为了贸易,是难以为继的。对朝廷而言,并没有从中获利。明朝就有人批评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夺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严从简:《殊域周谘录》卷8,中华书局1993年,第307页)于商人而言也未必能够从中获利。明万历间,做海洋贸易的人曾告诉士大夫王起宗说,“中贵人(宦官)时,每岁横索珍奇以献阙下,名为方物,商人坐此破产。”(张燮:《东西洋考》自序,中华书局2000年,第14页)事情虽然是在明后期,也反映出有明一代官方海洋贸易的实质是不平等的贸易。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几近三十年,其中必然有非贸易因素在起作用。也曾经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不是出于贸易原因,认为是下西洋的非经济目的最终导致其终止。这些“非经济目的”人们熟知的如搜寻建文帝、宣扬天威、郑和本人信奉伊斯兰教促使其远至天方等。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却多少被忽略,这就是官僚贵族集团的迅速膨胀和对珠宝之类奢侈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大量来自西洋的珠宝为此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在梁庄王墓出土的5300多件各类文物中,珠宝玉器就占了3500多件,主要是用于反映贵族身份晶级的各色饰物,如玉带、帽饰、手镯等,其中不乏精品。这些珠宝多来自东南亚的爪哇、暹罗,南亚的锡兰、印度、孟加拉和西亚的波斯湾等地。在记录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作者们多次提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地忽鲁谟斯国。忽鲁谟斯即今天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是当时东西方珠宝贸易的一个集散地。《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提到忽鲁谟斯有“青红黄雅姑石,红刺、祖把碧、祖母剌、猫睛、金钢钻、珍珠”等7种珠宝和各种撒白(即琥珀、美玉)。这些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珠宝究竟是什么样子,过去无从知晓。有幸的是,梁庄王墓出土的这些文物使们在600年后第一次确认这些多是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瑰宝。
从梁庄王墓随葬的丰厚器物和大量来自西洋的物品来看,它远远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