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芍 当归 人参 远志 麦门冬 黄芩 山药 芡实 莲须 酸枣仁 茯神 石莲子
上十二味,水煎服。
吴于宣曰∶《难经》云∶心不足者,调其营卫。营卫者,血脉之所在,而心主之。故养
心者
相;
所
以
明
卷一
独参汤
属性: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
人参(分量随人随症)
须上拣者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症加减。
柯韵伯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则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
重其
华天宝
息之间
其权
如古
疑耶
加黄
以
卷一
炙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外台》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四两,炙) 生地黄(一斤) 麦冬(半斤) 人参(一两) 桂枝(三两) 生
姜
(二两) 大枣(十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胶溶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
脉汤
喻嘉言曰∶按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
金
生
似
尤
柯韵伯曰∶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
麦
麦冬
得人
之猛
不峻
卷一
逍遥散
属性: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
小
当归 芍药(酒炒)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一钱)
加味逍遥散,即此方加丹皮、山栀(炒,各五分。)
赵羽皇曰∶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
下
胁
此
不能
九地
土升
丹皮
则达
卷一
二陈汤
属性: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三钱,去白) 甘草(一钱)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
之辛
半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
吴鹤皋曰∶渴而喜饮者易之,不能饮水,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
而兼
砂二
痰之
卷一
生脉散
属性: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水煎服。
柯韵伯曰∶肺为娇脏而朝百脉,主一身元气者也。形寒饮冷则伤肺,故伤寒有脉结代与
脉微
故虽
前,则
司;人
而合
仲景治伤寒,有通脉、复脉二法。少阴病里寒外热,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制通脉四
逆汤
寒,
外无
大枣
资始
待于
卷一
理中汤
属性:治中气不运,腹中不实,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脏腑不调,与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
寒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汤。
程郊倩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
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
釜薪
干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附子之加而命门益,土
母温矣。
卷一
《三因》附、术附、参附三汤
属性:治阳虚自汗,寒湿沉痼,阳虚阴盛。
黄 (一两) 附子(五钱) 名 附汤。
白术(一两) 附子(五钱) 名术附汤。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 名参附汤。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附;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肾中之
阳浮
虚风
足贵
阴盛
以治
急中
卷一
清暑益气汤
属性: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
此方
人参 黄 甘草 白术 苍术(一钱五分) 神曲 青皮 升麻 干葛 麦冬 五味
当归 黄柏 泽泻
吴鹤皋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
中气
麦
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
术之用,为兼长夏湿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
津为
卷一清暑益气汤
附暑门诸方论
属性:喻嘉言曰∶元丰朝立和剂局,萃集医家经验之方,于中暑一门独详。以夏月暑证,五方
历试
名
黄
浸
则
为
则
间,
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甘草、葛根
去浊;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参、黄 、
湿热。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 汤,又补中实卫以去
中暑与否,所宜频服者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
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
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
去热;
风一症
愚见从
入血分
解深入
火散,
卷一
竹叶黄汤
属性: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 黄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
夏石膏(各
一钱)
上水煎服。
柯韵伯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阳,温之而不至于助
火,
只用
泻心
胃火
路也
阳之
卷一
清燥救肺汤
属性:(喻氏制。论一条)
主治诸气愤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三钱) 石膏(二钱五分, )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胡麻
仁(一
钱,炒研)
(去
毛蜜炙,用一片)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
枯加生地。热甚加
喻嘉言曰∶按诸气愤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
绝无
以
肺
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
火
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庶克有济耳。
柯韵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
甘凉
无
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
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实矣,
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
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
,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气愤郁,则肺气必大虚
。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必郁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
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反从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
此方而深赞之。
卷一
当归六黄汤
属性: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关乎肝、肺。营分开合,肝司之;卫分开合,肺司之。
顾营
外,
不生
六黄
之动
也;
阴虚
用芩
卷一
苓桂术甘汤
属性:(《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赵以德曰∶《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
是。
以为
除胀
益土
夫
用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呼吸二义,发明极精。)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汤
属性: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治卒呕吐,心下痞闷,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外台茯苓饮
属性: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赵以德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反不渴,
是其
半
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
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
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调诸气为
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凡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
卷二
泻白散
属性: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
壅
白
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土母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
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也。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
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
;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