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乱刀砍倒。军官眼看势头不对,调头想跑,但哪里跑得了,他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士兵们对之早已恨之入骨。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杀了恶官,投了大周算了。
乱兵们疯了,倾刻间,军官和几个卫兵被砍做肉泥。兵变很快席卷全城,城内一片混乱。乱兵中有人想打开城门,向周军报信。城门洞开,伏于城外的周兵开始听到城上喧闹,又看到城门开处,是一群乱兵,情知城内有变,马上报告了杨坚。
乱兵中推出几个为首的,作为代表来和周军谈判。杨坚很快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保护所有士兵和全城百姓的生命,帮助解决粮食问题。
杨坚的右三路军进驻了西汾州。一场攻坚战演化成了热热闹闹的悲喜剧。西汾州的胜利给杨坚的头上加了顶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的金冠。
转眼已到了旧历年底,北周大军屯兵晋阳城下,左右两路大军在城下会师。此时齐兵士气低落,无心再战,前后守了两天就被士气正旺的周兵攻破。
武帝挥胜利之师,金戈铁马,又分别在济州(今山东荏平县西南),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冀州(今河北冀州市)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大破剩余齐兵,并俘获了齐后主,北齐灭亡。时为公元557年,建德六年。
在冀州战役和定州战役中,杨坚再立新功。为表彰杨坚灭齐的功勋,武帝特授他为定州总管,进位上柱国。杨坚在既定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定州,为河北军事重镇。它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地广人稠、兵精粮足,是个十分理想的经营之地。更让杨坚欣喜的还有另一件事,武帝把庞晃外放为常山郡(河北正定县南)太守,而常山郡正位于定州的南边,紧靠定州。
真是天赐良机,杨坚和庞晃两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皎皎明月下,两人畅想着未来。
一壶老酒,几碟小菜,两人在百年古银树下吟诵着曹孟德的千古名篇《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月光下,半醉的庞晃仗剑起舞,和着杨坚咏诵的节奏。
杨坚不会忘记武帝亲政以来内史王轨、和大冢宰宇文宪对自己的猜忌。
在朝廷中,功高震主、树大招风都是最为忌讳的。杨坚从青年时代起就从父亲杨忠那里得到了“自安”的“真经”,婚后妻子独孤氏也不时以自家的不幸提醒他,他学会了韬光养晦,的确是受益非浅。
但随着地位的改变:“树”渐长渐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女儿杨丽华被宣布为太子妃那天起,杨坚就感到内史王轨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一日武帝与王轨谈论国运的荣辱兴衰,武帝问:“怎样才能国运久长,基业永固,子孙永续呢?”
“依臣看,近世各朝的更迭,不是强敌灭国,而是毁于自己之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建魏代汉,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建晋,南朝宋、齐、梁亦是如此,由此看篡位者都是权臣或权臣后代所为,为国者要防微杜渐,对于可能的危险要有所准备。如果说前朝的江山易姓还有不得已的地方,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的篡位不是前车之鉴吗?”
对于这些历史,博学的武帝是耳熟能详的。王轨提到王莽,旨在提醒武帝,切莫忽视了另外一种力量——外戚。
王轨见武帝若有所思,接着道:“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当时,王家声势显赫,而王莽从小就懂得伪装自己,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患病时,王莽蓬首垢面,数月不解衣带地奉侍左右,所以,王凤在临死前,向元后和成帝力荐王莽,称其最有德行。当王莽官拜大司马后,他更加伪装自己,他老婆见客,别人看她的衣着打扮,都以为她是使婢。当时,曾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吏民上书称颂其功德。然而,就是这位道貌岸然的高德之人,毒杀平帝,拥立年仅两岁的孺子为皇,自己却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最后干脆自立为帝,取而代之……”
王轨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睛紧盯着武帝,他在影射着杨坚,影射杨坚也非常会伪装。
那么谁是今天的“王莽”呢?杨坚?武帝不寒而栗。他深知太子的性情和能力,在杨坚的能力的映衬下,太子未来的前景不能不令人担忧。但这毕竟是历史啊!历史会重演吗?寝宫内,武帝背着手来回地踱着。“宁肯错杀,也绝不能遗患!”
武帝恨恨地说,他在自言自语着。
但确实找不出什么处死杨坚的理由,他父子两代都是忠于皇室的,两代人为大周的江山出生入死,功绩卓著,如果仅仅因为毫无理由的推测,就大开杀戒,朝中老臣会怎么想,那些伤痕累累的武将会怎么想,老百姓会怎么想。从杨坚的家世、功劳和人品,到他的一言一行实在找不到足以杀他的理由。杀他容易,但要给臣民们一个交代就难了。弄不好会落个昏君、暴君的恶名。尽管如此,他对杨坚的警惕却一点也没有放松。果不其然,杨坚的一些行为又引起了武帝的注意。北周虽然占领了北齐的全部国土,北齐政权也已不复存在,但遍布各地的坞堡和堡兵不能不说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武帝按照北周收编堡兵的办法,让各州的总管去具体执行,裁汰老弱,把一些精壮的堡兵编入国家军队中。
杨坚所在的定州在原北齐旧地中,人口集中,大的坞堡也较多,拥有堡兵几千人的大堡有多处。杨坚将各地的堡主请到定州总管府,盛情款待。堡主们对杨坚的气质和吐谈十分佩服,几个大堡堡主主动要与杨坚结为金兰之好,杨坚思之再三,只好爽快答应。他知道,如果拒绝,可能招来收编的困难甚至抵制。几个大堡主的协力配合,带动了其他的小堡主,不长时间,收编工作便告结束,杨坚遂呈请武帝派员查验。
第一部分第7节 齐王宇文宪
前来查验的是齐王宇文宪,此人与王轨一样对杨坚一直放心不下,也曾在杨坚奇特的长相上做过文章,但都被武帝挡了过去。
他在定州转了几天,对杨坚的成绩还是给了几分赞赏,但他不是为赞赏而来的,他是为收集罪证来的。
杨坚也料定宇文宪前来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虽然两人一同在战场上也协力打过仗,但那是生死与共的合作,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杨坚只能听天由命了。宇文宪回到朝廷,密报了杨坚的不轨行为。
“杨坚在定州收编堡兵不颂扬皇上的恩德,却在树立个人的威信,到处收买人心;他还与当地堡主结为兄弟,恐有不轨行为,皇上不如趁早将他调回,免得根深蒂固,生出事端。”听完宇文宪的报告,武帝心中感到隐隐不快,他沉思良久,一字一顿地说:“暂调回京,另行安排!”
“依臣弟看,不如就把他放到南兖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做总管,就当是一次例行调防。”送走宇文宪后,杨坚就隐约感到宇文宪回去不会给他言好,他心生烦恼,就约庞晃一道去山中烧香拜佛。武帝虽下达了禁佛的命令,但在偏僻地带,执行得并不彻底,再说不少官员在执行时也手下留情,特别在原北齐地界,仍残留着一些古庙。
他们在山中的古庙里遇上了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僧,老僧神态自若,说话不疾不徐:“施主稍安勿躁。待老衲传你二句偈语,‘花开何须望,果熟待有时’。”杨坚闻言,烦恼顿失。二人谢过老僧,依原路返回。
一路上山风习习,云雾缈缈,二人的脚步迈得更稳健了。
几天后杨坚便接到诏书,改任南兖州总管,杨坚很平静地对前来送行的庞晃说:“切记老和尚的话!”
杨坚又上路了,庞晃站在荒凉的古道上,为杨坚饯行。
杨坚频频回头,向庞晃招手,那手势的含义,只有胸藏丘壑的庞晃能读得明白。
武帝在攻灭北齐后,并没有完全沉浸在统一的欢乐中,因为北方有虎视眈眈的强敌——突厥。虽然北周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岁贡”——金银币、丝绸、茶叶等物送给突厥贵族(那是为了争取时间而采用的一种暂时的妥协政策),但突厥仍骚扰着北部边境,有时,他们竟威胁边民,要定时向他们提供女人。
每次骚扰,北周都要经历一次血与火的劫难,而突厥使者的解释则轻描淡写:那是土匪所为,与突厥可汗毫无关系。
突厥的威胁,一直像块巨石压在武帝的心里。现在,他终于腾出手来了。
他大力整训军队,扩充了骑兵,把最精锐的部队、最善战的将军都征调到一起。宣政元年,经过充分准备后,武帝召开了北伐突厥的誓师大会。武帝亲自主持,他历数了突厥给中原造成的累累罪恶。将士们群情激昂,听者无不咬牙切齿,特别是亲身经历过匈奴残害的边镇士兵更是摩拳擦掌,决心狠狠打击作恶多端、不可一世的游牧骑兵,洗雪多年的耻辱。
于是武帝御驾亲征,踏上了北伐的征程。出兵没几天,武帝就感染了风寒,且病情很重。不得已,返回宫中。
二十天后,武帝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太子宇文赟的绵绵期待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武帝的驾崩,对于宇文宪等人来说是莫大的哀痛;对太子宇文赟来说,是一个最大的解脱——从此他便可以为所欲为了;而对杨坚来说则是一桩迟来的喜讯。
杨坚深知宇文赟是个不务正业、刚愎自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以他的个性绝不会和王轨、宇文宪合作好,久必生隙,若推波助澜,太子必会怒而除之,若是这样,自己便有机可乘了。
即位后的宣帝没有兑现他对武帝许下的诺言,他曾答应武帝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他仇恨他的父亲……
武帝为了培养太子的治国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