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志曰。)刺太阳出血恶气,(手太阳,小肠脉也,足太阳,膀胱脉也,二脉上下连注,津液最 
多,故二脉盛者,刺之泻血,邪客之者,泻去恶气也。)刺少阳出气恶血,(手少阳,三焦脉也, 
足少阳,胆脉也,二脉上下连注,其气最多,故此二脉盛者,刺之泻气,邪客之者,泻去恶血也。) 
刺太阴出血气,(手太阴,肺脉也,足太阴,脾脉也,此二太阴与二阳明虽为表里,其气血俱盛, 
故并泻血气也。平按∶《素问》出血气作出气恶血,《甲乙》同。《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 
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阴出血气。杨上善云∶阳明太阴虽为表里,其血气俱盛,故并泻血气。 
如是则太阴与阳明等俱为多血多气。前文太阴一云多血少气,二云多气少血,莫可的知。详《太 
素》血气并泻之旨,则二说俱未为得,自与阳明同尔。”)刺厥阴出血恶气,(手厥阴,心包络 
脉也,足厥阴,肝脉也,与二少阳以为表里,二阳气多血少,阴阳相反,故二阴血多气少,是以 
二厥阴盛,以泻血也,邪客之者,泻去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手少阴,心脉也,足少阴, 
肾脉也,与二太阳以为表里,二太阳既血多气少,亦阴阳相反,二阴气多血少,是以二少阴盛, 
泻于气也,邪客之者,泻去恶血也。平按∶刺少阴句《素问》、《甲乙》在刺厥阴前。注阴阳上 
袁刻脱亦字。) 
阳明多血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少血多气。 
(此言刺三阴三阳,出血出气差别所以也。平按∶太阴多血气《素问》作太阴常多气少血,《灵枢》 
作多血少气,《甲乙》同。《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十二经水篇》云太阳太阴血气多 
少,与《素问》不同。又《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素问》同。盖皇甫疑而两存之 
也。”今考《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所云太阴常多血少气,仍与《素问》异, 
或宋臣所见《甲乙经》与今本《甲乙经》不同,姑存之以备参考。)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 
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 
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在。平按∶《素问》两太阳少阴为表里在两少阳上, 
两阳明太阴为表里在两少阳下。注今知手足八字,《素问》将此注作经,惟所在作所苦。)凡治 
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凡疗病法,诸有痛苦由其血者, 
血聚之处先刺去之,刺去血已,伺候其人情之所欲,得其虚实,然后行其补泻之法也。平按∶《素 
问》血下有乃字,《灵枢》无此一段。注血聚,聚字袁刻误作刺。) 

卷第十九·设方
知祝由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今世治病,毒药 
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今代 
之人,苦于针药而疗病不愈者,为是病有轻重?为是方术不妙?平按∶《素问》无于岐伯三字。 
古之治病者,者字《素问》无,而已下无也字。)岐伯曰∶往古民人,居禽兽之间,(上古禽兽 
多而人少,人在禽兽之间,巢居以避禽兽,故称有巢氏也。平按∶《素问》曰上有对字,人上无民 
字。)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以躁胜寒,故动作以避寒。以静胜热,故阴居以避暑。)内 
无眷慕之累,外无申宦之形,此恬 之世,邪不能入也,故毒药不治其内,针石不治其外,故可 
移精祝由而已也。(既为恬 之世,有性莫不恬 自得。恬然自得,内无眷慕之情; 然至乐, 
外无申宦之役。申宦不役于躯,故外物不形;眷慕不劳于志,故内欲不累。内外恬 ,自然泰和, 
外邪轻入,何所深哉?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平按∶申宦《素问》作 
伸官, 作 ,新校正云∶全元起伸作臾。注既袁刻作此。新校正云∶“全元起云∶祝由,南方 
神。”)当今世不然,忧患琢其内,苦形伤其外,(眷慕起于心,则忧其内;申宦苦其形,则伤 
于外也。平按∶《素问》世上有之字,琢作缘。)又失四时之逆顺、寒暑之宜,贼风数至,阴虚 
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故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者,故祝由不能已也。黄帝 
曰∶善。(夏则凉风以适情,冬则求温以从欲。不领四时逆顺之宜,不根据冬夏寒暑之适,由是贼 
风至于腠理,虚邪朝夕以伤体。虚邪伤体,内入脏而客髓,贼风开腠,外客肌以伤窍,所以微疾积 
而成大病也。加而致死,苦之针药尚不能愈,况祝由之轻其可遣也。平按∶逆顺《素问》作从逆, 
虚上无阴字。) 

卷第十九·设方
知针石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神无营于众物,见《素问》卷八第二十五《宝命全角论》篇,又见《甲乙》 
卷五第四。 
自黄帝曰愿问禁数至逆之有咎,见《素问》卷十四第五十二《刺禁论》篇,《甲乙》同上。 
自黄帝曰愿闻九针虚实之道至四方各作解,见《素问》卷十四第五十四《针解》篇,又见《甲乙》 
卷五第四及卷五第二,惟意是而编次不同。自黄帝问岐伯曰有病颈痈者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 
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黄帝问岐伯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 
尽欲全角。形之所疾,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患之,余欲以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人君众庶,莫不宝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连骨髓,故请疗之方也。平按∶ 
所疾《素问》作疾病,患作虑。新校正云∶《太素》虑作患。)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 
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陈者,其叶落发;病深者,其声哕。(言欲识病征者,须知其候。 
盐之在于器中,津泄于外,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声嘶,知琴瑟之弦将绝。叶落者,知陈木之已 
蠹。举此三物衰坏之征,以比声哕识病深之候也。平按∶木陈者其叶落发《素问》作木敷者其叶发, 
新校正引《太素》亦作木陈者其叶落,王履《溯洄集》所引木陈二句,亦无发字。注两征字《素问》 
新校正引杨注均作微,袁刻同。津下《素问》新校正所引杨注有液字。叶落下者知二字袁刻误作 
如。)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毋婴治,短针毋取,此皆绝皮伤肉, 
血气争异。(人有声哕同三譬者,谓是腑坏之候也。腑者中腑,谓五脏也。坏者,则声哕也。中 
腑坏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针药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气各不相得故也。平按∶《素问》 
治上无婴字,争异作争黑,新校正云∶“详岐伯之对与黄帝所问不相当。”因引《太素》自夫盐 
之味至血气争异一段,谓《太素》与此经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异。复引杨注自言欲知病征者至 
各不相得故也,谓杨氏注义与黄帝上下问答义相贯穿,王氏解盐咸器津,义虽渊微,至于注弦绝 
音嘶,木敷叶发,殊不与帝问相协,不若杨义之得多也。)黄帝曰∶余念其病,心为之乱惑,反 
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为残贼,为之奈何?(余念微病淫留至深,众庶不知,遂着骨髓。 
余痛其心,反甚于病,不能去已,故曰不可更代。百姓闻此积微成大坏腑之言,莫不以为残贼之 
深,欲知为之奈何也。平按∶余念其病《素问》作余念其痛。)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与之气,地与之形,二气合之为人也。 
故形从地生,命从天与。是以人应四时,天地以为父母也。)荷主万物者,谓之天子。(天地所 
贵者人,人之所归者圣,唯圣荷物,故号曰天子也。平按∶荷主二字《素问》作知。)天有阴阳, 
人有十二节;(此言天子所知,凡有二合四能。天有十二时,分为阴阳,子午之左为阳,子午之 
右为阴,人之左手足六大节为阳,右手足六大节为阴,此为一合也。)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十 
二爻寒暑之气,十一月阳气渐息,阴气渐消;至四月阳气在盈,阴气正虚;至五月阴气渐息,阳 
气渐消;至十月阴气在盈,阳气正虚。阴阳即为寒暑者也,盈虚以为虚实者也。人亦如之,消息 
盈虚,有虚有实,为二合也。)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能 
知天地阴阳变化,理与四时合契,此一能也。)能知十二节之理 
者,圣智不能欺;(知人阴阳十二节气与十二时同,循之而动,不可得失,虽有圣智,不能加也。 
欺,加也。此二能也。平按∶《素问》知上无能字,欺下有也字。)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 
(八动,八节之气也。八节之气,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更废更立,血气亦然,此三能也。)能 
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能达寒暑之气虚实相移者,则寿蔽天地,能 
独出死地,独入长生。其言也, 吟至真微妙之道;其智也,目察秋毫深细之理。此四能也。 , 
音去,即露齿出气。平按∶《素问》新校正引杨注云∶“ 谓露齿出气。”与此同。)黄帝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尽从三气而生,故人之形不离阴阳也。) 
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 
其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