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气能管束津液,其精微者,荣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
随溲下如膏油也。)
茯苓 黄连 花粉 萆 熟地黄 覆盆子 人参 元参(一两) 蛇床子(七钱五分)
鸡
茯苓降心火而交肺肾,连清脾火而泻心。石斛平胃热而涩肾,熟地元参生肾水,覆盆蛇
床固
而止
渴,
毋乃
心
地
卷八上润燥门
文蛤散
属性:本文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匙。
金匮于小溲微觉不利,蚤用文蛤一味治之。方书从不录用,讵知软坚之品,非劫阴即伤
阴。
之表
卷八上润燥门
黄汤
属性:(本事方) 治心中烦躁,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黄 熟地黄 芍药 五味子 麦冬 天冬 人参 甘草 茯苓 加姜枣乌梅煎。
黄 人参补气,熟地芍药补血。乌梅五味,敛耗生津。天冬麦冬,泻火补水。茯苓淡以
利湿
卷八上润燥门
宣明黄汤
属性:治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
黄 (三两) 五味子 人参 麦门冬 桑白皮(二两) 枸杞子 熟地黄(两半) 为
末。每服
卷八上润燥门
宣明麦门冬饮子
属性: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门冬 五味子 生地黄甘草(炙) 知母 葛根 栝蒌根(等分) 咀。
每服五
喻嘉言曰∶宣明二方,为内经心移寒移热两证,各出其治。一种苦心,非不可嘉。然移
寒移
必
泻
正
卷八上润燥门
易老门冬饮子
属性:治老弱虚人大渴。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麦门冬 加姜煎。
喻嘉言曰∶按易老方,即变宣明麦冬饮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
热于
无过
卷八上润燥门
猪膏汤
属性:治过劳四肢,筋液耗竭,数数转筋,爪甲皆痛,不能久立,名曰筋极。(肝主筋,
六极之一也。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骨过劳,耗其津液,不能荣养
急而筋数转也。爪甲者,筋之余,筋属木,犹木枯则枝叶皆萎也。不能久立,筋衰不
也。)
猪脂 姜汁(二升) 酒(五合) 先将猪脂姜汁,熬取三升,再入酒,分三服。
津竭筋枯,非草木之药卒能责效。猪脂润能养筋,姜汁辛能润燥,酒和血而性善行,取
易达
除姜汁,加金银花,煮酒饮,治疮疥,最良。
卷八上润燥门
猪膏发煎
属性:(金匮) 治诸黄,令病从小便出。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二味和煎,发消药成,分再服。
徐忠可曰∶此为黄胆之谷气实者设也。肾为胃关,胃家谷气实,则气闭而肾燥。故以猪
膏润
注
又
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仲景岂欺我哉。
卷八上润燥门
人参白虎汤
属性:原治太阳中喝,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卷八上润燥门
竹叶石膏汤
属性:治虚烦燥渴。
以上二方俱见卷八下泻火门
喻嘉言曰∶按此二方,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
取用
而
饮
津
门
亦不传下消矣。三消皆可用,予实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荠 汤,洁古之清凉饮子。
俱从此方增入他药,引入他脏。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后贤之所以为后贤耶。
卷八上润燥门
甘麦大枣汤
属性:(金匮) 治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亦补脾气。(妇人血室
受积而郁久为热,则脏为之燥。灵枢曰∶一阴主关,关至阖折,则肝气绝而喜悲,则知
乘肝,为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病从血来,故见阴象也。灵枢曰∶胃病善伸数欠颜
则知燥气侵胃,为欠伸。但使肝气津润,君火不亢,则脏阴不燥,何致乘肝侵胃。今令悲
伤欠伸,其肝阴之热可知,心肺之热亦可知,故以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三钱)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之为君。甘草泻心火而
和胃
主,
卷八下
泻火门
属性:(内经至真要大论所列病机,凡言火者五,言热者四,似皆谓之火也。然诸病之见于诸
篇者
悉病
于篇
为真
之不
甚则
之元
病在
为病
急烈
又何难哉。惟虚
病为最者,正以
大肠之火。山栀
此不可。黄芩清
之火,善除骨蒸
梨汁贝母,解上
清肝肾大肠之火
泻诸经之浮火,元
胡黄连,泻五脏之
火,泽泻车前子,
泻阳明诸经实热
滋心肾不交,
已若尽之。然
卷八下泻火门
黄连解毒汤
属性:(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 治一切火热,表
盛,狂躁烦心。(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甚也。)口燥咽干。(火盛
大热干呕。(热毒上逆。)错语不眠。(热昏其神,崔尚书曰∶胃有燥屎,令人错语。
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承气汤。通而错语者,宜黄连解毒汤。)吐血衄血。(
衄血者,当汗不汗,蕴热逼血上行也。)热甚发斑。(热毒入胃。)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等分。
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王海藏曰∶黄连
泻心
膀胱
也。
微热
三下
湿热
水丸,名三黄金花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梦语惊悸。吐衄淋秘,劳嗽骨蒸。加大
黄名
粥丸
火生
气
(
汗
阳
连
(
丹
受
则血归经而自安矣。寇宗 曰∶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吴鹤皋曰∶
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治而自归经矣。李士
材曰∶古人用大黄治虚劳吐血,意甚深微。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
生也。杨仁斋曰∶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营气虚散,血亦错行,
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已。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宜理中汤加木香,七气汤加川芎,或甘草
干姜汤,甚效。)又大黄用酒浸,蒸晒九次,蜜丸,名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项肿痛,目
赤口疮,心膈烦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于火炎水干。)
卷八下泻火门
附子泻心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伤寒心下满硬而痛者为结胸,硬满而不
痛者为痞。经曰∶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
附子泻心汤。大抵诸痞皆热,故攻之多寒剂。此加附子,恐三黄重损其阳,非补虚也
后复汗,或下后阳虚,故恶寒汗出。诸泻心汤,皆治伤寒痞满,满在心胸,不在胃也
病痞满,有寒热虚热之不同。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
为寒郁内热,宜苦泄。杂病之痞,为气不涤畅,宜辛散。)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别煮取汁。)
吴鹤皋曰∶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非三黄不能去痞热,
无
之
二
下
者
类
解
渴
作
痞
中
关上
活人
足吐
心汤
胃之
发于
分之
阳发
当有
卷八下泻火门
半夏泻心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
(经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难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欲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
陷胸汤主之。若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凡用泻心者,皆属误
下之证,非传经热邪也。)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
枚)
成氏曰∶否而不泰为痞,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
而升
者,
而大
证,
嘉言
怫
寒
寒热
不可
阳骤
得苦
犹恐
除人参再加甘草,(一两,合前四两。)名甘草泻心汤。(仲景)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
下利
胃虚
退
并云甘草能除满,以脾健运则满除也。观仲景用以消痞,岂非取其散满哉?又按此乃伤寒之
下利肠鸣也。杂证肠鸣,亦多属脾胃虚。经云∶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
之苦鸣,宜参术补剂加甘草芩连枳实干姜等。丹溪曰∶腹中水鸣,乃火激动其水也,宜二陈
汤加芩连栀子。)加生姜四两,名生姜泻心汤。(仲景)治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
噫(嗳同),食臭,完谷不化,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客气上逆,伏饮搏膈,故痞硬。
中气不和,故干嗳。胃虚火盛,邪热不杀谷,故完谷不化。胁下有水气,土弱不能制水,
故腹中雷鸣下利,谓之协热利。为汗后胃虚,外损阳气,故加生姜以散邪涤饮,益胃复阳。
刘河间曰∶泻而水谷变色者为热,不变色而澄彻清冷者为寒。若肛门燥涩,小便黄赤,水谷
虽不变,犹为热也。此因火性急速,食下即出,不及克化,所谓邪热不杀谷也。)
卷八下泻火门
白虎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浮为在表,滑为在里,里寒指伤寒,即
病热之本因也。)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腹满身重,口不仁, 语,阳明证
也。面垢,少阳证也。遗尿,太阳证也。三证之中,阳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