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老子劝化世人。万物不喜欢刀兵,所以,想欲刀兵的人应该罢手。人也不喜欢刀兵,所以,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2君子贵左不贵右。
人道以右为尊。《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爲尊。《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裕А箮煿旁唬鹤蠊侏q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爲尊,故謂降秩爲左遷。佐諸侯爲左官也。
因此,有为者争夺右,争夺那尊位,乃至动用刀兵。可见,用兵自然贵右。而君子则以贱为贵,贵左,无为而居,君子不去争那尊位,自然贵左。
礼数上,吉事喜事都以左为上为大,与君子贵左相吻合;丧事以右为上为大,与用兵则贵右相吻合。不要把这当成是简单巧合,老子是通过这样对比,告诉我们,“兵者不祥之器”。以此宣扬他不争无为的思想主张。
二,通行本问题: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 帛书本“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通行本删掉夫字,删掉也字,追求句式完美。帛书本“故有欲者弗居”,把居字改成处字,实在没有必要。
2 帛书本“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原文是总结上文,后人看着不顺眼,去掉故字也字,移动到“兵者不祥之器”之后,加入到下一句话中,改变了原文结构。
3 帛书本“恬袭为上”,通行本改成“恬淡为上”。
4 帛书本“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后人修改成“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追求的是骈文句式的完美。
5 帛书本“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后人删掉这句话,大错了。
6 帛书本“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通行本改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追求句式完美而已。
7 帛书本“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帛书乙本把便字修改成偏字,是注解便字。通行本去掉是以二字,去掉也字,改居为处,也是追求句式完美。
8 帛书本“杀人众,以悲依立之”,后人不解其意,改成“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就通顺了。实际上,原文也是通顺的,修改者不解而已。
76(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经文——译文〗
道恒。
(道是永恒的)。
无名。
(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
朴唯小,
(朴,因为小。唯:以,因为。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而天下弗敢臣。
(而天下不敢把朴看作下臣)。
侯王若能守之,
(侯王若能守朴,也就是守无,守无为),
万物将自宾。
(万物将会自动宾服)。
天地相合,
(天地相互和合),
以俞甘洛。
(用以疏通滋养。俞:〈说文〉空中木为舟也。甘:〈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裕А拱此洠焊仕瞿仙礁使取B澹骸此滴摹德逅鲎蠓腭垂榈卤币慕缰校先胛肌8事澹赫饫锉扔髯萄!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不用发号,万物在滋润下萌发,而自均平。民:〈說文〉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令:〈说文〉发号也)。
始制有名。
(这样,从无产生了有,“有”这个名开始制定)。
名亦既有,
(既然产生了名说),
夫亦将知止。
(也要知道制止。按老子辩证法,要有节制,也就是通过无为节制有为)。
知止所以不殆。
(知道制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样做符合道)。
俾道之在天下也,
(万物和道在这天下。俾:这里指处于从属地位的万物。〈說文〉益也。一曰俾門,侍人。又〈广韵〉从也),
猷小浴之与江海也。
(就象小浴和江海的关系一样。道是江海,万事万物万用则是点滴。猷:〈爾雅…釋言〉猷,若也。小浴:湖泊,川流,小溪,河谷,一切可浴处,相对江海都是小浴)。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守无,就是守道。依旧说不得之德。
1抱朴,就是守道。
守道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
这无,相对有而言,叫做无;相对异而言,叫做一;从无是天地之始看,叫做朴;洗心达净看,叫做浴;等等。
2从无角度看,无论君主还是百姓,能守朴也就是甘心无为不得的话,万物将会自动宾服。因为,无是万物之父,万物无不顺服。而无和有,同由玄出,也即道发挥作用,生出有无,或说生出望和惚,显见,道是四大之最大。
3从有的角度看,从无生有,有是万物之母。天地合和,化生万物。产生了有,始制“有”名字。有了诸多有后,开始制定诸有之名说。有又生有,名便接连产生,乃至不断。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就要知道终归于无,所以,老子才说,“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只有这样无为而做,才符合道。符合道,才可以回归道。
二,道和万物关系:小浴之与江海。
道如大海,万物如同小浴。用万物洗浴有染之心,这是小浴,也就是“修除玄蓝”;一旦归还大道之江海,何浴之有?佛家谈到真心,也曾经多次做过这样比喻。可见,修行到高层次,对道的感悟是一样的。
三,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 帛书本“道恒。无名”。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而已。
2 帛书本“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通行本把唯字改成虽,以为这样才通,实际原本唯字也是通的,修改者读不明白而已。去掉而字,改弗敢为莫能,没有必要。
3 帛书本“天地相合,以俞甘洛”,后人把谷字改成合,一是合字好理解,二是浴字已经改成谷字,而这一章中谷字和浴字同章出现,显见两个字有不同含义,不好交代了,索性便硬着头皮把谷字消灭掉。“以俞甘洛”修改成“以降甘露”通俗易懂了。
4 帛书本“民莫之令而自均焉”,通行本删掉焉字。
5 帛书本“知止所以不殆”,后人把所以二字改成可以,也不算错。
6 帛书本“俾道之在天下也”,后人不解俾字乃是指从属于道的万物,把俾改成譬,有点乱弹琴了。
7 帛书本“猷小浴之与江海也”,因为不解俾字,这一句也就必须改动了,最重要的是把与字改成于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了。把小浴二字改成川谷,是不解浴字所致。
77(通行本第三十三章):死不忘者,寿也。
〖经文——译文〗
知人者,知也;
(能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自知者,明也。
(能自知的人是“明”。自知:其言很深,也就是知“自”。知自,也就是知我,也就是知大道之“常”,老子说过“知常,明也”。所以,才有“自知者明也”之说)。
胜人者,有力也;
(能胜过他人的是有力量);
自胜者,强也。
(能自己胜过自己的是强。自胜:也就是行无为也,自己逐步否定自己,直到顶峰之“自”,即道也)。
知足者,富也;
(知足的就富有);
强行者,有志也。
(能强行的人,是有志气。强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各不相同。老子的强行是指“无为”。参见本章:“自胜者强”。强行,也就是行强,行自胜,行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也;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其“道”。失则落顽空。这就是长久是永恒);
死不忘者,寿也。
(死了但却无死就是寿。死,不亡,这可能吗?修行是通路。修行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死确实不亡。不修行,想死而不亡,乃至想明白死而不亡,都是痴人说梦)。
【笔记】
一,本章核心:做人,要回归永恒之道。
要善于知人,也要自知。
要胜过他人,也要胜过自己。
要知足常乐,这就是富有;也要强行知足无为,这是志气。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去道,就是长久永恒。
死而不亡,这是真正的长寿,也就是永恒之道。
二,要复归于永恒之道。
知人,胜过人,知足,不失去自己,这是普通智慧都能做到的。而自知,自胜,强行无为,死而不亡,就不是普通智慧所能做到的。需要超人的大智慧才可以。当你真的做到自知自胜无为的话,最终必然能做到“死而不亡”,达到永恒,也就是复归于道。
三,修行须得大自在。
这自,需要慢慢感悟。老子说“自然”,这自是谁?是我?是心?是佛?是上帝?是道?有人说,常观“自在何处”,行的就是菩萨道,一旦观彻,就是佛。老子这里,能观彻这个“自”,就是大道。慢慢感悟。
四,通行本问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 帛书本“知人者,知也”,“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把后一个知字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