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绍兴师爷”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1.“海归”少帅掌门破解温州式困局
“绍兴师爷”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深谋远虑。绍兴民企的创业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凭借勤劳、精明和过人的胆识掘得第一桶金。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商务领域的日益国际化,尤其是进行复杂多变、要求严格规范的资本经营,这些学历较低、知识面相对较窄的企业家显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目前,绍兴县一些民企的创业者陆续步入老年,进入了换代阶段。企业家们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其中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便送子女到境外学习、进修和工作。
上个世纪末,绍兴开始了大规模的乡镇企业改制,随着机制的转变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批学历高、管理能力强、有开拓思想、懂经营的年轻企业家走上了前台,而这些年轻的企业家多为企业老板的后代或亲属。绍兴县目前共有大小民营企业7000多家,企业经营者1047人,45岁以下的“少帅”就有627人,占到了整个规模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六成。
与众不同的是,在绍兴企业掌门的继任者中有相当部分是“海归”少帅,据统计,在绍兴县年销售超亿元的102家企业中,有20余位老总的子女留洋后回国,到父辈企业继任或即将回国接班。如浙江亚太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老总一儿一女,分别被送往日本和加拿大留学,现已学成回国并分别支撑起公司的两大块业务。这些企业老总子女在国外学的大多是与本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外多方面地吸收了先进商务理念和管理模式。
现在,陆续回国的“海归”派少帅已崭露头角。如濮雅萍出任浙江亚太加拿大轻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后,充分运用海外留学经验,使公司目前在加拿大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而此时,同样以民企著称的温州市,却陷入了“代际锁定”的困局。
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认为,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由于温州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从事市场交换活动,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格化交易方式(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可另一方面,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即一代又一代产业格局与交易方式的固化。这种“代际锁定”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中,大多依然从事同样的行业。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并且作为全国著名的民企大市,温州没有一家上市民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更新。
绍兴的民企代际交接明显好于温州。“海归”派少帅为绍兴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归”派成为新一代管理者,将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进行资本经营,让民企上市,使私人企业变为公众企业,很轻松地化解了温州式的产业演变缓慢、“代际锁定”的困局。
“海归”派少帅已崭露头角,无疑为绍兴民企在海内外的资本经营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更为绍兴民企的二次飞跃打下了先进的运营与管理基础,这不能不说是绍兴人的精明所在。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12节 绍兴力量(2)
2.化解“冰棍”难题
绍兴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财富积聚如此之多,绍兴民企在海内外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当地政府如此为企业“卖力”,来自于政府的前瞻性思维。国企(集体企业)的“冰棍现象”(有专家将国有企业比作冰棍,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改革,就会慢慢融化,最终国有资产全没了,有的还欠一屁股债),在绍兴没有显现。
绍兴市政协副主席陈建设认为:绍兴的民营经济可分为三块:一块是原生态的个体私营经济,第二块是合资企业,第三块是量最大的,是近几年改制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绍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企业的规模、民营经济成分进入的领域不加限制,因此绍兴现在民营经济不仅存在于工贸领域,还介入教育、公用事业领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对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最大限度地退出。同时,还对企业职工身份予以最大限度地置换:由原来的“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提倡让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提倡技术、管理要素参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2000年前后,绍兴地区95%以上的企业改制已经结束,国有经济成分从原来国有、集体企业以及乡镇企业全面退出,这部分企业全部改制为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经营者持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较为彻底的改制,绍兴的企业产权清晰、归属明确,建立了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民营企业成为绍兴的中坚力量后,如何进一步让民企做大做强,绍兴政府又引导民企走上了资本经营之路。由于绍兴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实力,产权制度改革比较彻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前瞻性地看到,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走资本经营、上市之路。为此,绍兴各县(市)都由财政拨款成立了上市办,由35人组成,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也就是说,对企业改制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碍,基本上都由政府出面,帮助它们解决,比如说为了鼓励民企上市,从2001年起,杨汛桥镇政府就决定把镇集体的股份全盘撤出。此外,还积极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配套服务,如帮助他们选择券商等中介机构、组织民营企业家去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资本市场考察等。
绍兴市上市办主任夏九英认为,虽然民营企业上市工作起步迟,但因为经济实力强,业绩状况好,产权明晰,经济基础扎实,现在已呈现出后发先至,在资本市场争先恐后、逐渐加速上市的态势。绍兴企业外向度高,开放型的经济使该市企业的市场运行规则比较符合国际惯例。由于境外上市过程较短,在浙江玻璃的示范效应下,民营企业选择在香港等海外市场上市已在绍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2年12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平均每股收益为0.16元高于全国0.143元的平均水平而且没有一家亏损企业。面对业已取得的成绩,“绍兴师爷”雄心勃勃。仅绍兴县,有关人士表示:争取到2005年,实现10家以上企业上市的目标,构筑上市公司的“柯桥板块”。
(特约记者傅白水)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13节 发现宁波(1)
第三条道路:新宁波模式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的结构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邻苏南。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宁波模式”——混合经济发展之路。
未来,宁波应当专注于建立自己的城市经济体系。
2004年2月4日这天,宁波大企业的老总们要去宁波市人民大会堂。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宁波十二届人大、政协会议的代表、委员。在为“两会”谏言献策发挥政治影响的同时,他们领导的企业也在当地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
如同往年一样,民营经济发展是“两会”代表们热衷的话题。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着力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的工作重点。“这个环境是民资和外资共同的投资环境。”一位人大代表向记者分析说。
被当地学者定义为混合经济发展的“宁波模式”如今又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不仅仅是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飞架南北和北仑港重量级货轮的风光出航,此外,当外资悄悄驶入这片民营经济的海洋时,新一轮的产权变革正在暗中酝酿。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其历程,以展望未来。
1.
“死企活人”的产权变革
太平鸟投资集团的常务副总裁车小方在下海之前是宁波市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主任,他说,“在展望宁波模式的未来之前,有必要回顾宁波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所走的独特路径。”
这其中有一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线,“更值得注意的是:与浙江的其他城市相比,政府的‘无为而治’在宁波并不完全适用。”
从1979年6月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始,这座港口之城在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地位就逐步确立。1979年至1983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以年均29。07%的速度递增。“乡镇企业的较早起步,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成为以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的前奏。”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巡视员储嘉康评价道。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宁波的乡镇企业开始转制。“这比苏南起码早了五年。”但由于当时的乡镇企业效益都很好,所以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不少老干部打报告到中央反对改制:“说白了其实就是全面私有化,让乡镇企业的领导把厂子买下来。”储嘉康回忆说,“当时转让的价格是很低的,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