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普遍认可的人体文化观。然而,这套体系是否经得住实证的检验,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天人感应这么回事,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好加以确认。现在的客观事实是,人们大多都相信这种模糊理论的真确,大多都接受了这种文化观念。
健康是疑惑。很早就有人提出过这一论题。至今,关于健康的研究,进展十分的缓慢。一方面是因为,可供医学家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疾病,而不是健康。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健康问题涉及到太多的领域,遗传基因、心理、生理、性别、年龄、饮食起居、生存环境乃至人种等等。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这些因素中,究竟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因,哪些是果,现在仍然是众说不一、难以定论。所以,研究人员也只有把它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难解的疑惑。目前,人类还是仅仅停留在了解了哪些有益于健康、哪些有损于健康的层面上,尚未真正揭示出人体为什么健康的问题。或许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工程可能会给出科学的解释,当然,也可能仍然找不出全部的答案,或许还会引导出新的疑惑。就眼下而言,维持人体健康,更多的,还是靠那些经验之谈,这的确是人类的尴尬。
可以这样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健康都是糊里糊涂地维持着的。不难想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整个人类还不得不就这样糊涂下去。人体健康是个谜,短期之内很难揭开。当然,非专业研究人士完全可以不必太在乎它,在乎它也无计可施。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知道或不知道人体为什么会健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最现实、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记住,健康是自己的本钱。
围绕着人体健康,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不少的文化现象,也不可避免地有了以此为核心的商业行为。文化沿着自己固有的轨迹而发展,商业则不仅仅运用自己的传统来运作,还要借助于文化而大造声势。可见,商业确实显得比文化要聪明得多,有关人体健康方面的各个领域,运动的、饮食的、心理的、医疗的、药品的、养生的、器械的、环境的,等等,都能够演变为商业行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健康文化挂起钩。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感觉。商家,包括江湖术士,看到的是巨大市场和机会,盼着的是发财。医师及研究人员,看到的是艰难的事业,盼着的是研究或临床的突破。普通人,包括轻重病人在内,看到的东西最多,恐慌、焦虑、痛苦、负担,当然,也有时隐时现的希望,更多的时候,只有慨叹身体的脆弱和昼夜的漫长,盼着的是远离病魔或是早一些康复。人的处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期待就不同,行为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各自念着各自的台词,打着各自的算盘,再正常不过了。
面对现实,普通百姓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医生与商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他们有着各自的追求。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尚需治理、道德良心有待净化的情况下,还是处处谨慎比较妥当。感觉身体不舒服了,最好是直接去看医生,尽管现在的医疗水平还不足以包治百病,但他们毕竟是职业人士,值得信赖。当然,有的人非要借助于街头巷尾兜售的秘方或是听信商人的广告宣传以求自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至于这种选择是否明智,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了健康,人最容易轻信他人之言,最容易接受他人的灌输。当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健康可能出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的时候。面对真假难以辨别的补疗方法,面对铺天盖地的各色广告,人还是沉住气的好,悠着点儿的好。因为,形形色色的骗子对人们的口袋早就盯得眼热了,而且,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总之,说别的都没有用,一句话,人还是应该在平时对自己的身体多加呵护,多做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事情。不然,真等着病魔缠上了身,那可就要受罪了。有病乱投医,搞不好再让卖狗皮膏药者或是不法商人骗上一把,病情不会好转是必然的了,心里还会觉得堵得慌,何苦呢。
就现在可行的维护健康的方法而言,除了坚持锻炼和讲究卫生以外,其他的无非是补与疗。比如说,少量饮酒或许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饮茶可以解毒清火,喝粥可以健肠胃,煲汤可以补气血,品花可以养容颜,等等。在我看来,这些做法大多也是经验主义的,但是与抽脂、滤血、喝尿一类的做法相比较,应该更安全一些。至少,感觉上要塌实得多。对于书本里谈论的方法,可以一试,但不必迷信。试过以后感觉良好的话,就权且视同是意外之喜,如若不太灵通,也别大动肝火,洒脱一些,一笑了之,这原本就是愿打愿挨的事情。其实,即便是谨遵医嘱、照方抓药,有时仍旧避免不了失望。这也是经验。
说来说去,总归一句话,女人当先顾健康后顾美。
女人味第二部分不扭秧歌
女孩、女的、老太太,这是半大小孩子对于女人群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显然,老、少、青、幼于容颜、体态、神态、声音、步履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是小孩子使用类比法划分女人群所依据的东西。应该承认,各个年龄段的女人,小孩子见的并不少。若是小孩子称呼某某女人为老太太,那么,这个判断总不会有大的偏差。
小孩子习惯用的这个类比法,有时候我们也用,甚至用得也如同小孩子那样不忌言辞、
不守分寸、不计后果。按理说,我们不应该像小孩子一般,然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这样做过,至于为什么,想来有些不可思议。
记得曾与机关里一个快要到退休年龄的女人聊天时谈到了日后的打算,其中有一条是建议她晚上去扭秧歌。听到扭秧歌这三个字,她眼神里的惊诧一闪而过,几乎同时,回复了我六个字:扭秧歌?开玩笑!说罢,扫视我一眼,紧接着,侧转过头去,营造出片刻的沉寂。见此情况,我才体会到,那扫视的一眼以及片刻的沉寂,似乎像连续打过来的一通乱拳,它把女人心底的质问、责备、委屈、傲慢、轻蔑以及骂,统统都映射了出来、传递了过来。那时,那场景,让我觉得话说得失了分寸,后悔不迭但却很难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
在机关呆了不少年头,在我看来,机关是学唱高调的地方,是培育自我高雅的地方。不少女人在这里从年轻熬到年老,从女孩变为婆婆,从职员混到有了一官半职。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女人的这个职业病症也就越来越多地渗进了骨子里,到了临近退休期间便开始显现出来,最怕离开社会岗位而值日在家庭主妇的岗位上。越是临近退休,她们的高调也就唱得越高,诸如计划退休后每年、每月或每周打打网球、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游游山川、跳跳国标、玩玩网络等等,净想一些雅致的事情做,而最实际的扭秧歌却没有哪个女人想着去尝试一下,生怕别人小视。奇怪的是,她们没有把社区也看作是社会,不认为社区圈子里的生活也是为她们准备的。一句话,将老不老的女人心里最是闹腾不已,敏感异常、心绪散乱、莫衷一是。应该说,这一切还是职业病的缘故。在这一点上,机关里的男人就相对想得明白,老干部想着退休以后去遛鸟、去公园里与陌生人下棋、去家门口的短墙上蹲着晒太阳,想把自己的一切都变得与市井老夫别无二致。其实,男人的想法做法很值得女人借鉴,放下架子并不可怕。总之,不论是曾经受过多么高的文化教育、有过多么体面的职业与职务,女人老迈时,扭秧歌才是正道。
小孩子偶尔都会问:为什么不见某某老太太去扭秧歌?我们不敢说那女人患有秧歌恐惧症。然而,小孩子的这一归类或者说是小孩子的期盼,对女人来说,其实很有价值。其所表述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只要年龄方面够上了被称为老太太资格的,那么,这人就该想着另外一样的生活内容与形式,比如,扭秧歌。五十知天命,圣人这样说。其实,小孩子的那句问话就是将“天命”具体化、对象化了。只不过,小孩子没有使用肯定句型而是使用了疑问句型。
依我看,最真实的永远是眼前。无论男女,无论老少,以往所具有的一切,诸如体面的职业、清雅的志趣、辉煌的成就,或还有美丽的容颜,早已像云儿一样随风去了。逼近苍老的女人,思绪的着眼点最为现实的就应该是苍老本身,若是还依据以往来规划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一切,那就无异于逆水行舟。当然,对于小孩子的话,女人或当真,或不当真,依然是女人们自己的事。我们想说的只是:童子之眼,无欺;童子之言,无诈。
女人味第二部分胭脂遮面(图)
折翅之二十三
男人驯养鹰犬,女人哺喂鸡鹅,自人类从母系社会走入父系社会以来,这一基本格局就没有变过。在这期间,女人整体上始终与男人和谐共处,即俗语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然而,今天的女人却令人刮目看,不满足于过静谧生活、盼望重整河山的,为数不少。
从锅台上、从男人身边解放出来的女人,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上都展现出了极大的价值,女人身上的诸多可贵之处,比如自信、机敏、果敢、坚韧、灵巧,有时甚至是男人所难以企及的。应该说,男人、女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反应却不尽相同,男人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与女人同台共舞的局面,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也没觉得有什么奇妙。而女人的反应却不是这样,客观地说,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其他资本以后,女人滋生出了更强的斗志,也就是强烈的征服欲。
人若有一分钱资本,想着干的事情不会太多或者太大,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