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盲目借贷买房,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由此提升的美国家庭财富,远远超过纳斯达克市场崩溃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说,美联储是有意用房地产泡沫来替代网络泡沫。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美国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之后开始下跌,进入2008年,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至此,许多贷款买房者才惊讶地发现,其所要偿还的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了房产的价值,自己转眼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遭受重创的美国,这一次还能化险为夷吗?
第一节危机的爆发
潘多拉是众神之神宙斯创造的第一个女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宙斯为了报复,把她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米修斯。后来,潘多拉私自打开宙斯让她带给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盒子里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从此人间多灾多难。
在这一次危机中,又是谁打开了这个“潘多拉之盒”?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及全球化刺激下,世界经济都处于通胀相对较低、几无衰退的环境中,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在利率很低、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滋生了美国甚至全世界的高负债、高消费的发展模式,更使得高风险证券化商品及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在美国)盛行。于是,一旦信用链断裂,便最终导致了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从2006年初见端倪,2007年夏天爆发,2008年3月加剧,2008年9月以房贷美、房利美两家房贷公司被国有化为标志,危机全面升级。因为次贷危机,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受到大量不良资产困扰,必须补充增加资本金,否则就只有减少借贷、转型甚至破产。于是,它们纷纷从全球金融市场抽回资金,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无论股市及国际商品价格,甚至高利息货币产品纷纷出现暴跌。在此情况下,各国政府联手纷纷紧急注入大量资金,并大手笔降息,以求增加金融机构和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但成效不显。接着,信贷危机加剧,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最后演化为金融海啸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在潘多拉的传说里,盒子里还留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虽然人们受到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和欲望的打击,但是人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还有希望!展望未来,全球金融机构全面收缩信贷已无法避免,实体经济也遭受重挫,但是全世界都已纷纷开始行动,我们最终还是有希望从这场世界性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保卫你的财富 第一部分 美国经济遭危机重创(1)
1。第一步:次贷危机撕开裂口
人们往往最关心住房问题,拥有自己的房子也正是“美国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直到上个世纪末,由于高额的首付和利息,很多美国人依然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灭,而“9?11”事件更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布什政府决定采用低利率和减税措施振兴经济,鼓励老百姓购房。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加上从股市里退出来的资金进入房市,使得从1989年开始沉寂了十年之久的美国房市回升。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各种房贷公司遍地开花,以各种极端优惠的条件诱惑人们买房。例如,没有收入也可以轻松获得贷款;首付付不起的可以零首付;嫌利率太高的,则可以选择头几年优惠利率甚至零利率。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买了一套还不够,还要买第二套、第三套,住不了也没有关系,反正过个一两年再转手就可以大赚一笔。
那么,银行和房贷公司为什么要放低贷款条件呢,难道它们不怕造成不良资产吗?其实,它们不是不怕,而是利欲熏心,忽视了风险。举个例子:同样是20万美元、期限30年的贷款,如果是优惠级贷款,年利率为7%,贷款者在30年间连本带息付给银行的总额约为50万美元;如果是次级贷款,贷款利率为10%,贷款者在30年间连本带利付给银行的总额接近65万美元。两者相比,银行在次级贷款那里多赚了15万美元。而且,次级贷款的利率是不锁定的,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实际上利息收入会更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利润,就这样让房贷公司铤而走险。
在这样一种状况的发展过程中,各方人士纷纷上台,大施伎俩,由此演变出一条非常复杂的、不断强化的循环金融“食物链”,一般人很难一窥究竟。但是,只有了解了这个链条才能对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们部分参考屈直言所著《美国次贷危机之通俗演义》一文屈直言。美国次贷危机之通俗意义。中国青年报。2008…2…24。,介绍这条复杂无比的“金融食物链”。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美国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来一步步地加以具体解释:
现在,买房人是拿到钱买到房子了,但贷款公司怎么办呢?真金白银,它总得担心钱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为了分担风险,它找到了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一种新产品——CDO(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有担保的债券。房贷公司卖掉这些债券,拿到现金,做到了“金蝉脱壳”,而房主可能还不了贷款的风险就这样转嫁到了债券的持有人身上。
但是,债券也是分好坏的,出售的价格也就不同。为此,投资银行将这些债券分为两部分,一种是那些优惠级房贷组成的债券,这些债券风险小,自然很轻易就卖出去了,当然利率也低;另一种是由次级贷款(也就是那些可能收不回的房贷)组成的债券,简称次贷或次级债,这些债券风险很大,到时放贷不一定能收回来,就没那么容易卖出去了。
保卫你的财富 第一部分 美国经济遭危机重创(2)
怎么办呢?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本来干的就是卖空买空、今天暴富明天赤贫的活,只要有利可图,这些风险在它们看来自然是小菜一碟。于是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然后大举买入这种普通的CDO债券。比如,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的贷款利率仅为15%,而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对冲基金一年光利息差就能挣10%以上(在购房者都如期还款的情况下),更别说他们用高杠杆比率借钱炒作挣差价了。我们知道,高杠杆带来高收益,但是同样也会带来巨大亏损。举例如下:自有资金10亿,用20倍的杠杆,即一共投入200亿元;假设挣10%,就是20亿。用挣的20亿除以自有资金10亿,一年收益率高达200%。但是如果亏损10%,即亏20亿元,这样10亿本金没有了,还欠另外的10亿。尽管对冲基金也知道这些风险,但是架不住对市场情况良好、风险暂时还不会发生的盲目乐观,所以对冲基金就将风险抛到脑后去了,先挣钱再说。
随着低利率和减税措施的一直维持,经济不断走强,这更加刺激老百姓购房的热情。2001年底以来,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随着房价上升,进入房市的人越来越多,非但原来无房的人首次买房,连有房的人也开始买第二套、第三套,甚至第四、五套,反正可以借次级贷款嘛。这样,虚假需求越来越“强劲”,开发商则开足马力造房。像滚雪球一般,美国住房次级贷款额发放逐年大幅增加,到2005年已达6250亿美元之多,比2001年放大了5倍,而到了2007年高峰时已达13万亿美元。这样一来,房子涨价了,大家都有钱了,所以不太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完款后还可以赚一笔钱。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皆大欢喜。
在这个过程中,受此高利润诱惑,投行也变得不甘心只赚点手续费,它也得冲到第一线去分一杯羹,于是也开始持有买入这些CDO了。这一下,市场竞争增强了,CDO就变得更火,价格更高了,也更有利可图了。于是更多机构在利润驱使下用更高的杠杆比率借钱追买普通CDO,这进一步推动了CDO价格的高涨。
但是,因为担心总有一天CDO风险爆发,投行的天才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信用违约交换)。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担心购房者还不了款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给保险公司,条件是一旦将来出了风险,保险公司就得赔我损失。这其实和普通老百姓买意外保险是一个道理。保险公司想,眼下CDO这么赚钱,看来短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很小,自己不费事就有公司送来保费收入,多合算呀。再说,即使有点风险,咱保险公司家大业大,也担当得起。而那些拿着CDO的机构想,花点钱投保后就有保险公司替我承担风险,这下可就高枕无忧了!
这样,CDS也卖火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华尔街天才们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那就是用CDS的保费收入做保证金发行新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大体原理是这样的,假设已有CDS保费收入20亿,再募集20亿资金,这样基金总共有40亿的盘子。如果这个基金投资CDS发生亏损,那么先用前20亿元垫付,只有这20亿元亏完了,后来募集的20亿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投资者是可以随时提前赎回的。也就是说,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5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保卫你的财富 第一部分 美国经济遭危机重创(3)
因为风险低,这种基金自然抢手得很,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